同理心

如何應對習慣負面輸出的人

一次兩次的抱怨,也許你能帶著同理心聽完;但當這種輸出變成日常,甚至如背景音樂般如影隨形,情緒消耗就像水龍頭一直滴水——滴得再慢,時間一久,也會裝滿一整桶。更棘手的是,面對這樣的人,特別是親近的人,你會陷入兩難:一是,不設立界線,自己將會被情緒淹沒;二是,當設了立界線,對方感到被忽視,更強化他「悲慘人生」的自我敘事。

你以為讀懂對方,其實只是誤會一場:每個人有自己的「被同理偏好」

所謂「被同理偏好」,指的是,每個人對於「被理解」,有自己慣用的接收語言與方式。重點不在「有沒有同理」,而是「用什麼方式來同理」,對方才會「感受得到」。有人喜歡具體語言,有人只要一個眼神;有人希望被抱抱,有人只想被靜靜地陪著;有人渴望被說出感受,有人則希望不要被拆解情緒,只想快點過去。

允許孩子說出內心話,你準備好了嗎?

其實不是孩子不說,而是你沒準備好要聽。於是,你不允許孩子說出內心話;因為你根本不希望聽到這些,但你卻沒有意識到。

給常感自責的你:你最該把同理心用在自己身上

把同理心放在自己身上,便是與自己連結。一個人在困境中,能夠感受到被理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呀!如果,你還不願意被他人接近與理解,那麼,就自己理解自己吧!當接受了被理解,習慣了被理解,你也漸漸能敞開心胸,迎接他人的關心與同理。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