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養

培養孩子自行複習功課的功夫,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讀書學習是誰的事?」當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若大人干涉太多,孩子永遠長不出獨立學習的本事。要讓孩子學會自行複習功課,絕不是放著什麼都不管,而是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透過一系列的提問,讓孩子去思考並做出決定,讓孩子擁有學習上的主導權。而這些問題,正向孩子暗示著:「你才是學習的主人,你可以主導你自己的學習活動。」

陪伴是一場拿捏分寸的修煉

當孩子邁入青春期,父母彷彿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前方,是急欲奔赴遠處的孩子;身後,是心心念念的父母,既想守護,又不得不放手。抓得太緊,怕孩子無法自立;鬆得太快,又怕孩子跌撞受傷。於是,我們常陷於矛盾:到底要怎麼陪伴,才算「剛剛好」?

手機才給,立刻失控,父母可以怎麼做?

有時候,戒斷手機和網路,就是會有一段陣痛期——孩子會有,大人也會有。漸進式地收回手機自由,幫助孩子發展其他生活重心;在堅持之下,一定有機會找回孩子應有的生活節奏。

安頓大人的焦慮,是數位教養的起點

或許,數位教養的第一課,並不是幫孩子戒手機,而是安頓大人的焦慮。當你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自己不只放下焦慮,還能在數位浪潮中,帶著孩子一起找到方向與力量。

每一個剛萌芽的美好信念,都值得被看見

你可能已經很習慣,針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善良動機、能力特質給予鼓勵與肯定。但你知道嗎?我們也可以讚賞孩子心中的「信念」。如果,大人發現孩子透露出某些念頭或想法,是對自我健康有益,能促使自己更有動力去面對人生挑戰,或為自己帶來希望感。這樣的念頭,就是一種面對人生的正向態度,也就是「積極性信念」(positive beliefs),確實值得被看見,並被肯定。

與青少年設定界線:在收與放之間,該如何拿捏?

青春期是孩子逐漸長出獨立意識、自我判斷與價值觀的階段,即使如此,該有的界線與規範,依然不能少。然而,這時候的界線,不再只是父母單方面的規規定,而是一次又一次,親子之間「磨合」與「協商」的過程。你不需要什麼都放,也不必什麼都管,但你可以把握以下三個層次的規範原則,明確區分:什麼該管?什麼可談?什麼要放?

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不是靠吼叫,而是靠方法

在腦科學與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一件事:專注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靠「坐好不動」就能練成的,而是可以被設計、被培養、被鍛鍊的能力。這篇文章將從相關研究出發,整合科學證據與真實家庭案例,帶你了解,如何用對方法,而不是大發雷霆,幫助孩子從分心走向專注。

懲罰以外的選項―自然後果: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

所謂自然後果,是指孩子的行為自然而然會帶來的結果,這些後果不是大人設計的懲罰,而是生活本身的教訓。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