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受的傷,長大後會自動變好嗎?

-

圖片來源:该图片由Ulrike MaiPixabay上发布

每個人或多或少,在童年時都曾受過一些傷。

這裡指的「傷」,不是肉體上的傷,而是心裡的傷。童年時期的不幸遭遇或重大變故,個體為了保護自己,繼續存活,會使出各種防衛機制幫助自己度過困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將心靈凍結在過去。

被凍結的能量卡在身體裡,未能得到釋放或自由流動,在日後的某些情境中,無預警地被勾起,而出現劇烈的情緒反應、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或者莫名的身體病痛。即使我們的外觀長大成人了,但童年創傷的影響,仍持續一輩子。

也許,你早就想不起來,過去發生了什麼,但是,身體永遠忘不掉。

《少女A》是一本翻開閱讀,就停不下來的小說。作者用特殊的敘事筆法,帶你穿梭在現在與過去的不同時空中。從主角「少女A」的視角,帶你看見兒時創傷經驗對一個人如何產生深遠的影響。

多年前的一起社會案件,轟動一時。一名少女從「恐怖屋」中破窗逃出,向外求援,揭發了一樁駭人聽聞的兒童虐待事件。少女A與其手足長期被父母囚禁在陰暗窄小的屋裡,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與清潔,嚴重營養不良,甚至淹淹一息。東窗事發後,父親仰藥自殺,母親被繩之以法。少女A及其手足獲得緊急醫療照顧,日後也分別被安置到不同的寄養家庭中。

 時隔多年,少女A被監獄通知,母親在獄中過世,遺囑中提到將為數不多的金錢以及那幢「恐怖屋」,平分給仍活在世上的兒女。並指定少女A為遺囑執行人。

因此,少女A一一與四散各地的手足取得聯繫,也得以窺見長大後,兄弟姐妹們過得如何。儘管在獲救之後,大家似乎都獲得妥善的醫療照顧與後續安置,但成年後,仍可從他們的生活中發現兒時創傷的後遺症。

儘管他們都盡可能忘掉那段不堪的回憶,但那些後遺症卻不斷撞擊著每一個人後續的生命。有人成為工作狂;有人染上藥癮、毒癮;有人在親密關係或婚姻中一再觸礁;有人住進了精神療養院……。

在此,不得不提到廣為人知的「逆境童年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研究。經過學者大規模的調查與研究後發現,一個人在童年時期若經歷任何身心虐待或疏忽照顧等逆境經驗,長大後更有可能出現各種生理或心理的疾病,或者在事業、婚姻或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遭遇失敗。

ACEs歸納的十種逆境童年經驗包括:肢體暴力、精神虐待、性侵害、缺乏基本生活照顧、缺乏溫暖陪伴、同住家人有精神疾病、坐牢、毒癮、雙親離婚或目睹家暴等。只要童年時期曾暴露在這樣的險境中,成年之後就可能出現長遠的負面影響。

主導ACEs研究的費利帝(Vincent Felitti)和安達(Robert Anda)兩位醫學專家發現,逆境童年經驗比一般人想像中的更常發生。在20世紀末期的當時,就有67%的人有過至少一種童年逆境經驗,12.6%的人擁有四種以上。而經歷逆境童年經驗的狀況越多,成年之後的身心後遺症則更多。

這與大多數精神醫學或心理學家的臨床觀察,都是一致的。

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會對長大後造成如此巨大的負面影響?也就是,其中的機轉是如何發生的?而那些成功超越逆境,在長大後變得更傑出卓越的人,又該如何解釋?

當然,你會聽到不同領域的專家,提出各自的見解。

然而,這正是本書作者想要透過這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呈現的。確實,遭受囚禁與虐待的童年逆境,對這些孩子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衝擊幅度卻各不相同,日後的發展與人生際遇也很不一樣。

特別是,《少女A》書中,有很大的篇幅提到虐待發生之前家庭生活。在這個家庭中,當一個又一個孩子相繼出生,不同手足之間的競合關係,不同年齡階段得到的照顧與資源,以及家庭重大事件發生時,不同孩子剛好處於什麼的身心發展階段,都大大影響了孩子們在獲救之後,日後的身心健康與社會適應。

無論如何,你會在書中讀到,每一個孩子都試圖要走出童年創傷陰霾,他們無意識地用各種方式保護自己,避免再去經驗當時的痛苦。同時,他們後續的人生也被這些保護機制所牽絆:有人陷入酒癮、毒癮之中,有人無法與人建立信任與親密的關係,有人沉醉在追求成就中,用名聲地位來麻痺自己。

當然,也有人在宗教信仰中獲得慰藉,對來自父母的傷害選擇原諒。只是,他真的能原諒父母嗎?還是,那也只是種心理防衛,透過認同或合理化父母的行徑,讓自己感到好過一些。

談到原諒,經歷童年傷害的孩子們長大後,最矛盾的就是面對曾經傷害過他們的人,特別是自己的至親。他們曾經提供你成長所需的資源,讓你能活著長大,但同時也加諸痛苦在你身上,這著實令人感到混亂。於是,少女A採用冷漠的態度面對過往,不去碰觸、不去想起、事不關己,試圖在心理上斷絕與父母和過去種種的連結,倒也相安無事了一段時間。

直到,命運的安排找上了她,逼得她得回頭面對自己的內在,更在與手足的重逢中,試著救贖與療癒自己。

其中有一個段落,特別耐人尋味。

當少女A被通知到監獄領取母親的遺物時,監獄的牧師告訴少女A:「我想見您,是為了寬恕。若您寬恕別人待您的過錯,天父也會寬恕您。」牧師和少女A的母親,在監獄裡曾有許多互動,他把手擺在少女A的膝蓋上,說:「但若您不寬恕他人的罪,天父也不會寬恕您的罪。」

少女A只是面帶微笑,並在內心裡咀嚼著「寬恕」這兩個字。

我們常以為,要終結創傷對我們的影響,就是願意與過去那個曾傷害你的人和解,試著去寬恕或原諒對方的過錯。然而,這境界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也不該要求人們如此。

比原諒傷害你的人更重要的,是與內心那個躲在陰暗角落哭泣的孩子——凍結在童年時期的你和解,安撫他、疼惜他,告訴他「現在很安全,可以慢慢長大了」;而非忽略他、壓抑他,甚至鞭笞他。    

願你在閱讀《少女A》時,也能看見內心那個傷痕累累的孩子,友善地接納他、擁抱他,邁向與自我和解之路。

(本文為《少女A》(小異出版,2022)一書推薦序)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