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總是對父母的話語過度反應?其實,你只是渴望被信任

一個對自己缺乏信心,自我價值感不足的人,會不斷在他人面前尋求認同,也會過度在意他人的觀感。而常錯把他人的某些回應,解讀為對自己的失望或不認同。事實上,別人並沒有這個意思。

「婚姻好朋友」的啟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虛構的幻象中,尋求離苦得樂

如果,有一個隨身攜帶的工具,可以有效地改變你的感官經驗,讓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畫面,只聽到你想聽到的聲音,只接觸到你喜歡的感覺,你是否想要試試呢?

真實面對關係中可能「不被需要」的失落

不論婚姻、家庭或職場,或者任何人際關係,都難免經歷變動與轉折。不同時期,每個人的角色與任務都會不同。你不能期待一直透過一樣的付出,獲得相同的回報;更不能期待,別人要永遠像過去那般依賴你。

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奇蹟就此發生

當面對生命中的不公不義時,我們可以有許多對抗的方式。但當什麼都做不了時,書裡也教我們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平靜而禮貌地堅持說真話。這是相當不簡單的境界,卻也是深邃的人生智慧。

童年受的傷,長大後會自動變好嗎?

《少女A》是一本翻開閱讀,就停不下來的小說。作者用特殊的敘事筆法,帶你穿梭在現在與過去的不同時空中。從主角「少女A」的視角,帶你看見兒時創傷經驗對一個人如何產生深遠的影響。

運用心理學,善待自己,活得更好

社會大眾對於心理領域的人,常有這樣的想像:「你是學心理的,一定很懂自己、很懂人性吧!」或者,有人會說:「真羨慕你,你與孩子或家人,一定相處得很好吧!」事實上並不然!

父母也得接受,有時候就是很難安慰得了孩子的心情

所謂接納孩子的內在,不只是貼近或觸碰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允許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步調,去消化與安頓自己的情緒。有時候,龐大且複雜的情緒,就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調適。這麼做,不只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傳達一份尊重與信任。

疫情世代:在病毒危機中成長的孩子們

防疫本是醫療或公共衛生議題,但疫情的衝擊卻是全面性的。當人們原本的生活型態被迫大幅度改變時,也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這個時期兒童或青少年的認知、情緒與社會發展。有些影響可能是立即可見的,但有些卻可能得長期關注,才會被發現。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