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了!動不動就發生霸凌,是怎樣?

-

该图片由mallgothPixabay上发布

有一位現職老師告訴我,近來校園霸凌事件日增,學生之間動不動就霸凌來、霸凌去;有時是互相排擠,有時則是在網路上開戰,處理起來實在累人。

你可能也很想問:為什麼霸凌事件越來越多,難道現在的孩子比較惡劣嗎?

會不會,這類霸凌情事早已存在許久,只是現今更被重視,人人具備霸凌意識,過去沒被揭露的事件一一浮上台面。當然也有可能,現在「霸凌」一詞大家喊得響亮,也不小心被誤用或濫用了。

事實上,不是每一件人際衝突或攻擊行為,都會被認定為霸凌。教育部對於校園霸凌有一定的定義,必須符合「持續性」、「侵害行為」、「故意行為」及「造成損害」等要件。然而,即使如此,要判定是否為校園霸凌,仍然有許多模糊空間,即使由學校所設的「校園霸凌事件防制小組」調查認定,也有可能誤判。

期盼已久,這本《是不是霸凌,誰說的算?》終於問世,可做為師長在介入處理校園霸凌事件時的實用指引。書裡一開頭,就釐清各種關於霸凌的誤解,透過案例說明,幫助教育人員與家長更清楚何謂校園霸凌。

其中,讓家長或老師最頭痛的,常是分不清楚「霸凌」和「玩鬧」有何區別?常常甲方說是開玩笑,乙方說對方霸凌我;或者雙方本來在嬉鬧,玩過頭後爆發肢體衝突,這樣到底算不算霸凌呢?

書裡用六個判斷指標來說明如何區分霸凌及玩鬧,包括意圖、傷害行為、友誼關係、相互性、可制止性和持續性,只要仔細觀察,就能清楚區辨。

書裡也提到,我們多半會把帶頭攻擊那個人當做霸凌者,而事實上,霸凌者其實包括霸凌者(bullies)、隨從者(assistant)和吆喝者(reinforcer),這三者都是廣義的霸凌者,但行為樣態不同,需負的責任和應受到的懲處也會不同。

另外,我常被家長問到:「為什麼是我的孩子?」也就是,孩子在學校沒惹到誰,卻莫名其妙被霸凌了。有些人確實是受霸凌的高風險者,而有些孩子,則真的莫名成為箭靶。所以,我們需要進一步理解霸凌的原因,像是:為了好玩、為了教訓對方、為了社會地位或利益、嫉妒、不合群、有樣學樣等。

正因為事出必有因,在處理霸凌行為時,去調查及探討成因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與霸凌者好好討論,理解其內心的想法與感受,而不只是告誡或懲處就算了。懲罰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報復,而出現下一波的霸凌。

我常在網路上看到家長們討論霸凌問題,不少人說,他們會教導孩子,如果受到霸凌,就要打回去,才不會被認為好欺負。這樣的觀點常令我擔心,因為以暴制暴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確實要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堅定表達,以及如何尋求協助,但除非正當防衛,回手還擊通常只會讓問題越演越烈。

那麼,為了避免孩子成為受凌者,或者孩子遭遇霸凌危險,該如何協助孩子呢?在《是不是霸凌,誰說的算?》一書中,作者也列出有實證根據的策略,提供讀者參考。

這本書的問世很及時,裡頭更有一個章節談到關於「教師霸凌」的議題。有時管教和霸凌就只有一線之隔,而師生之間的權力關係不對等,某些管教行為一不慎就成了霸凌。

本書作者長期投入校園霸凌相關研究,除了參考國外文獻外,更匯集來自教育現場第一手的觀察資料,進而撰寫成書。除了釐清觀念外,還告訴你防制校園霸凌,怎麼做比較有效,怎麼做有害無益,值得關心此議題的教育人員和家長深入研讀。

(本文為《是不是霸凌,誰說了算?:直擊50+教育現場實況,給第一線親師的防制霸凌實踐指南》(親子天下,2023)一書推薦序)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