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溫書時,孩子是有計畫地研讀;還是隨性而為,想到什麼讀什麼?成績優異的孩子有個特徵,就是會在平日或考前,為自己做好讀書計畫。而擬讀書計畫的習慣,越早開始養成越好!
實際上,擬定讀書計畫並非難事,只要拿張紙,劃個表格,上面填入預計溫習的科目與進度,接著照著做就好了。
問題是,有太多的人擬訂了計畫卻總是做不到。為什麼會做不到呢?因為高估了自己的執行力,一開始做不到,便很容易放棄。
因此,孩子要學習的,是擬定一套「適合自己」且「做得到」的讀書計畫。
—
以擬定考前一週的讀書計畫為例。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上一個一星期的溫習功課時間表,接著根據以下步驟進行安排:
(一)確認自己每天有多少溫習功課的時間。先刪除絕對無法拿來溫習功課或寫作業的時間,例如睡覺、吃飯、上課、補習、洗澡或運動等,剩下的就是「可支配的讀書時間」。
(二)確認每天有哪些重要的作業、考試與溫習進度。
(三)在可支配的讀書時間中,逐一安排讀書進度,有幾個重要原則:
01.緊急重要原則:評估各項作業與研讀活動的重要與急迫程度,明天就要繳交的作業,要優先做好;明天就要考試的範圍,要優先溫習。也就是,越重要或較緊急的事情,要優先完成。
02.當天複習原則:當天上課新教的內容,當天晚上就要複習。
03.短時多次原則:每個單元不用花太多時間複習,但最好在不同日子複習很多次。
04.分段反覆原則:範圍較廣的學習內容,可以拆成幾個段落。第一次複習時,依照順序從頭到尾研讀;第二次複習時,則可以調動段落次序。
05.紮實預習原則:花更多時間在預習上,在老師還沒上課前,就研讀過內容,並且製作預習筆記。
06.科目變化原則:一段時間就要變換研讀科目,相鄰時段不宜安排同性質的科目,避免大腦認知疲勞。
(四)如果遇到較為困難的科目(對許多人而言,通常是數學),或者較複雜的單元,可以安排在讀書時間一開始的時候。當研讀卡關,或題目解不出來時,不要在上面耽擱太久,立刻換到下一個科目進度,讓困難的問題進入發散模式中飛一會兒。等晚一點再回過頭來解剛剛的題目,說不定就海闊天空了。
由此可知,計畫擬定後,絕非固定不變,應隨時動態調整。做不到的計畫,就是失敗的計畫;因此,如果計畫擬定後,執行起來有難度,就應試著簡化,以孩子能夠做得到為原則。
在經過練習與調整一段時間之後,若是有了成效,孩子就會更願意主動為自己的學習做計畫,並且確實執行。
(本文節錄自《陪伴孩子高效學習:陳志恆心理師寫給父母的32個陪伴學習心法,幫助孩子找回讀書自信,掌握滿分策略》(天下文化出版,2023)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