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緊繃,哪裡放鬆:別等到你有空,才開始放鬆

-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35990/

年輕的時候,總是想著,等忙完之後,一定要找個時間,好好放鬆。

事實是,事情只會一件接著一件,根本沒有「好好放鬆」的那一天。有了孩子,成了父母後,更是如此。

現在,我開始養成一個習慣,試圖在每一個片刻,留意身體上緊繃的部位,然後,就在當下試著放鬆它。

例如,此刻我正感到右肩緊緊的,我將注意力放到右肩,有意識地放鬆它。

你可以隨時隨地掃描你的身體,覺察身體各部分的感覺,像是,頭頂、眉頭、牙齒、下背、臀部、胸口等,只要發現緊繃的部位,就有意識地讓它放鬆下來。

從過度用力到不再用力

放鬆的方式很多,最簡單的就是「不再用力」。

什麼意思呢?

當我們面對壓力或挑戰時,身體會為我們動員巨大的能量,好因應危機情境;於是,身體各部位會不自覺地緊繃起來。長久下來,我們便一直處在緊繃的狀態中,就算危機不再,也持續緊繃著;最後引發許多身體不適,或特定部位的發炎反應。

你可以提醒自己「不再用力」,特別是那些緊繃的部位,也就是過度用力的地方。

有時候,光是要自己「不再用力」,身體某些部位仍然很緊繃。

你也可以透過緊與鬆的交替運作,來體驗放鬆的感覺。例如,深吸一口氣,用力聳起肩膀,持續用力直到無法再用力,接著吐氣,並放掉所有的力氣,你就會感受到一股放鬆,甚至伴隨著溫熱的感覺。

當然,透過改變姿勢、敲打、伸展、拉筋與抖動等方式,都有助於放鬆特定部位,或釋放緊繃的能量。

看見症狀背後的正向意圖

但我要強調的是,隨時隨地的關照身體,隨時隨地的放鬆。

只要觀察到哪邊緊繃,就立刻鬆開它。不斷練習,反覆練習,我們正在反轉長久以來的壓力及危機備戰狀態,讓身體與心理都重新回到平靜穩定。

只要有意識地覺察,你對於身體的敏銳度會越來越高。你也會發現,某些身體部位就是時常緊繃或悶漲,你更需要留心去關照它們。

身體的緊繃或悶漲,常伴隨著沉重、緊張、恐懼或憤怒等情緒,這些痛苦的身心感受,都是一系列的「症狀」。

症狀是有功能的。

也就是,症狀起初是為了幫助我們因應危急時刻,或者保護我們免受傷害,久了之後,反而成了我們的困擾。你想要去除它,也沒那麼容易,因為,你的內在認為你還處在危機之中,還需要被保護。

如果你能看到這些症狀出現的「正向意圖」時,你就有能力去和症狀對話。

也就是,溫柔地讓症狀知道:「我現在是安全的,我已經長大了,我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了!」,同時,也告訴症狀:「我邀請你放鬆下來,好好地休息,這能讓我感到更舒適自在,我會擁有更清晰的思考,想到更多方法因應困境。」

儲留在身體裡的創傷反應,其實是生存策略

回到時時刻刻的覺察,只要哪裡感到緊繃,就刻意地去放鬆那裡。

不論行走、站立、談話、工作、寫字、閱讀、運動、搭車等,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地留意身體感覺,有意識地放鬆緊繃的部位,就只是一、兩分鐘也好。

身體放鬆了,卡在身體中的情緒能量就有機會跟著流動及被釋放掉。

長期下來,你不僅會感到身體更舒暢,心情也更舒爽。

當然,刻意放鬆某個部位,有時候也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這表示你的身體裡可能儲留有某些創傷記憶,在此刻被觸發了。

或許你想不起來究竟發生過什麼事,但身體就是幫你記住了。

這時,你或許會感到惶恐、緊張、不安、恐懼,這是正常的。你只要知道,那是你的身體想要保護你,是一種生存策略。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透過更深度的心理諮商或專業協助,去重新整理與療癒過去的創傷經驗。

你不需要等到有空閒時才好好放鬆,現在就可以開始放鬆。

時時刻刻自我覺察,哪裡緊繃,就哪裡放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