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

〈成年子女系列01〉為什麼父母特別容易勾動我們的情緒?

你已經成年了,早已不是衝動的青少年。在職場上,你能冷靜應對挑戰,對同事或朋友的尖銳話語,也能雲淡風輕,甚至巧妙回應。然而,只要父母的一句話,就像尖針扎進最敏感的地方,立刻引爆情緒。心跳加快、臉色發燙、語氣拔高,回嘴的速度甚至快過思考。等冷靜下來,又難免陷入自責與疑惑:「為什麼偏偏是父母?」許多成年子女都有這樣的經驗:同樣的話,別人說是關心,父母說出口卻變得刺耳,讓人心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與青少年設定界線:在收與放之間,該如何拿捏?

青春期是孩子逐漸長出獨立意識、自我判斷與價值觀的階段,即使如此,該有的界線與規範,依然不能少。然而,這時候的界線,不再只是父母單方面的規規定,而是一次又一次,親子之間「磨合」與「協商」的過程。你不需要什麼都放,也不必什麼都管,但你可以把握以下三個層次的規範原則,明確區分:什麼該管?什麼可談?什麼要放?

限制孩子使用數位工具,是侵犯人權嗎?

家長為孩子的手機使用,設下合理規範,並不是要壓制,而是在協助孩子練習如何管理自己,為真正的自由做準備。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我尊重你的聲音,也重視你的權利。但手機的使用自由,需要配合你的成熟度。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怎麼練習,讓你越來越能承擔自由與責任。」

懲罰以外的選項―自然後果: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

所謂自然後果,是指孩子的行為自然而然會帶來的結果,這些後果不是大人設計的懲罰,而是生活本身的教訓。

你以為讀懂對方,其實只是誤會一場:每個人有自己的「被同理偏好」

所謂「被同理偏好」,指的是,每個人對於「被理解」,有自己慣用的接收語言與方式。重點不在「有沒有同理」,而是「用什麼方式來同理」,對方才會「感受得到」。有人喜歡具體語言,有人只要一個眼神;有人希望被抱抱,有人只想被靜靜地陪著;有人渴望被說出感受,有人則希望不要被拆解情緒,只想快點過去。

總是對父母的話語過度反應?其實,你只是渴望被信任

一個對自己缺乏信心,自我價值感不足的人,會不斷在他人面前尋求認同,也會過度在意他人的觀感。而常錯把他人的某些回應,解讀為對自己的失望或不認同。事實上,別人並沒有這個意思。

為什麼孩子不配合?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配合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願意和我們合作,而是不知道如何合作。如果我們沒有與孩子事先做好明確約定,孩子表現出不如預期的行為時,又被我們數落一番;那麼,孩子當然永遠學不會、做不好,只是感到越來越挫折而已。

孩子愛罵髒話、爆粗口,如何引導?

「我兒子上小五後,回到家常會脫口而出幾句髒話,有時候一個字,有時候三個字,令我很擔心。他也不想想,家裡還有個妹妹,這樣真的很難聽!」我常被家長問到,孩子罵髒話,怎麼處辦?我通常會進一步理解,孩子罵髒話出現的情境、脈絡、對象、頻率以及表達方式;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動機。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