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願意尊重,孩子就學會尊重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回到家告訴你,班上有位同學,好像是個過動兒,要不是一直干擾上課秩序,不然就是情緒暴走,同學們都難以忍受。

聽到這裡,你會怎麼做?而如果,孩子每天回到家,都向你敘述那位同學的「精彩事蹟」,你又會怎麼做?而當你進一步了解,這位同學是班上的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在一般班級中與同學一起學習,同時接受特殊教育服務。

這時,你又會怎麼做?

「這位同學一直干擾別人上課,這樣下去不行!孩子,我要去學校跟老師討論一下,該怎麼處理才好。」你會這麼告訴孩子嗎?

還是,你會這麼說:「孩子,這個同學雖然跟大家不太一樣,但他不是故意的。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如何幫助他,好嗎?」

有一次,在一個家長成長團體的課堂中,有位家長提問,為什麼現在有些成績優異、天資聰穎的孩子,常常瞧不起那些弱勢或功課差的同學?

我先澄清,歧視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而針對他的問題,我的回答是:「通常是向大人學來的!」

在一個班上,不只是資優的同學,任何人都可能去歧視另一個(群)人——如果他身旁的大人,就是這麼做的話。

如果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被有意無意地灌輸:「功課好才有資格被尊敬」、「要遠離那些愚笨的人,自己才不會變笨」、「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很可怕,別太靠近」、「不要去跟那些貧窮/骯髒/怪異/看起來有病/孤僻/不用功的孩子在一起」……等,孩子的內心裡,就會開始對某些特定的對象,通常是身心特質與多數人不一樣的同學,產生排拒、恐懼或厭惡的感覺,進而做出排擠或歧視的行為。

問題是,現在的父母都是受過教育的人,還會這樣教自己的孩子嗎?

事實是,大人不會明講,卻會在不知不覺中,透露出這類訊息,或者直接表現在外顯的情緒與行為上。孩子很容易接收與內化來自成長過程中重要他人的各種訊息,而也成了這樣的人。

那麼,大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或觀念呢?

所有的歧視、敵意或排擠,幾乎都來自於「無知」;而「無知」會帶來「恐懼」;「恐懼」則引發「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差別對待、攻擊、排拒、疏離那些非我族類的行為,都是廣義的自我保護。

例如,在校園中,家長群組裡,一直到現在,仍然謠傳著類似的言論:

「精神疾病患者都是瘋子,有攻擊性,很可怕」;

「憂鬱症會傳染,跟他們在一起久了也會得到憂鬱症」;

「過動兒都是那些意志力不堅定、調皮搗蛋,故意要跟師長唱反調的人」;

「資源班的學生都是一群自我放棄的人」;

「功課不好的學生平時不讀書,還會帶壞其他同學」;

「自閉症的孩子一輩子孤僻怪異,只能離群寡居,難以自立」……

這就好像在21世紀仍然把「同性戀」與「愛滋病」劃上等號一樣無知。當這些似是而非的刻板印象,在公開或私底下紛飛蔓延時,接著,就會出現「別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言論。於是,班級中只要出現比較特殊的孩子,屢次或嚴重影響到同學的學習時,總是會有家長群情激憤地要求學校設法處置,通常是要求當事人轉班或轉學——這樣最快速,也最簡單。

別忘了,大人在做,孩子在看。大人好似為了孩子的「正常」學習,向學校爭取權利;但同時,你也正向孩子們示範如何歧視與排擠另一個人。

如果,孩子班上的老師,剛好也是個因無知而對特殊孩子懷有敵意或不友善態度的大人,那麼,在親師聯手之下,孩子當然學不到尊重或包容差異,更遑論發揮愛心,扶助弱勢。

不過,教育現場中更多的,是竭盡全力設法幫忙特殊孩子適應學習環境,與班上同學和平共處的老師。他們不斷透過各種機會教育,呼籲所有的同學看見與尊重差異,體諒特殊孩子的身不由己。但面對同學怨聲載道的抱怨,以及背後每個高舉受教權的家長,鋪天蓋地而來的強硬要求,也很難不屈服,而無法有效幫助到特殊的孩子,甚至讓這些孩子的處境更為艱難。

親愛的家長,孩子不是一出生就懂得歧視別人,在孩子的同理心尚未發展成熟時,大人的身教與言教尤其重要。當你總是透露出類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觀念時,你沒資格質疑現在的孩子為什麼缺乏同理心,校園霸凌為什麼如此層出不窮。

做大人的,當孩子向你抱怨班上的特殊同學時,請你帶著孩子好好地去理解這類與「我們不太一樣的人」特質與困境;同時,除了差異之外,更看見「你我之間有著更多的共同點」,破除孩子身上可能會有的迷思或偏見。

而現在是個資訊流通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在書籍或網路中找到關於各類特殊孩子身心特質的專業知識。前提是,家長你也得先用功,別讓無知蒙蔽了你。

當然,孩子受到干擾是不爭的事實,你需要與孩子一同討論,如何在與特殊同學和平相處時,又能不被影響,或能夠做得到適當的自我保護。

另外,若孩子的老師是個對特殊際遇孩子友善的大人,請你用實際行動去支持他。你可以詢問,在協助孩子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有什麼是我們幫得上忙的地方。學校師長正確的作為,也很需要家長的鼎力支持,別讓老師孤軍奮戰。

相反地,若孩子的老師卻是個容不下異己,對特殊孩子酸言冷語,甚至有諸多偏見或歧視的大人,請讓他知道,身為家長的我們,願意接納、包容與尊重那些與大部分孩子身心特質不太一樣的孩子——這樣的表達會形成一股壓力,迫使老師轉變態度。當然,若為人師者仍然一再歧視特定學生,甚至成為默許霸凌發生的幫兇時,請也別客氣,該投訴就投訴吧!

因為,現在會有孩子受傷害,未來也會有;該走的人不應該是孩子,而是壞掉的大人。

大人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大人願意表現出尊重,孩子就學會了尊重。即使你沒有明講,孩子都接收得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破除盲從,建立正確觀念,而不是學到更多的偏見或迷思。因此,尊重生命多元與差異的教育不能等,從小就該做起。

(本文收錄於《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一書中)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