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學習輔導 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

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

0
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

作者:林北陳老師

學習輔導與諮商的目的,就是在幫助孩子面對課業挑戰時能有更多的成功,較少的失敗。而一般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孩子缺乏學習動機怎麼辦?」。不只老師或家長對這個問題束手無策,有些孩子本身也感到很頭痛。

過去寫過幾篇探討學習動機的文章,從不同角度探究孩子在學習上欲振乏力的原因。我打算在這篇文章中做個整合性的論述,並提出一些師長可以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的途徑。


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的起點

學習動機指的是學習者願意花費時間與精力於讀書學習上的程度。孩子學習動機低落的樣態十分多元,一般常見的通常是很少或不願意將時間與精神投入學習活動中,或者面對讀書學習這檔事時便意興闌珊,提不起勁。

或者,他們將時間或精神花費在其他領域上,師長看來是在浪費時間,甚至認為那是一些問題行為。

學習從來不會被動地發生在學習者身上,需要學習者主動展現各種內隱的或外顯的學習行為。因此,學習動機正是學習活動的起點。缺乏學習動機的孩子,將不會或很少主動採用學習策略來幫助自己提升學習表現。


學習動機低落的可能原因

首先,我們來談談孩子為什麼學習動機低落吧!簡單來講,就是對於讀書學習感到「沒興趣」、「沒意義」、「沒能力、不可能與沒資格」。

(一)對課業學習不感興趣

學習本身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遇到了考試與競爭,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我敢說,在排名與考試競爭壓力下,對課業學習仍感到高度興趣,並能享受學習過程的孩子應該是鳳毛麟角。多數孩子都認為為了考試而來學校讀書學習是痛苦的事情,一點都不有趣。

然而,不有趣的事情不代表人們不會去做,顯然學習動機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

(二)找不到讀書學習的意義

孩子們不清楚課業學習究竟對他的人生有何好處,能帶來什麼正向的影響。就算知道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也是來自父母師長的說法,對孩子而言難以切身體會,因此找不到來學校讀書學習並接受「有系統的折磨」的意義何在。

人們會為了認同某些意義或價值而去做某事,沒了意義或價值,便失去了做這件事的正當性了。

(三)認為自己沒能力、不可能或沒資格把書讀好

學習動機低落的孩子,內在常有著三個侷限性信念,即:「我沒有能力把書讀好」、「我沒有可能把書讀好」與「我沒有資格把書讀好」,他們無意識地堅信自己在課業學習上正是如此。

前兩者來自從小到大讀書學習過程中,課業競爭的失敗經驗以及被師長負面評價與標籤,於是傾向於自我評估無法順利完成課業任務、達到學習目標,亦即在讀書學習上的「自我效能感」低落。

而無資格感則牽涉到身份認同的問題,認為自己並非讀書的料,或者擔心追求課業成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例如功課太好會被同學討厭、女子無才便是德或女生的數理本來就較差……等不合於真相的結論或社會期待,於是自我定位為不該把書念好的人。而前述兩個侷限性信念也會造成個人內在對讀書學習的無資格感。

在課業學習上感到「沒興趣」、「沒意義」、「沒能力、不可能與沒資格」三者,都是造成孩子學習動機不足的背後因素,任何一項都可能影響孩子投入課業學習的意願。然而實務上,若只出現其中一項,孩子尚能維持住一定的讀書學習動機;若三者同時出現,學習動機將趨近於零了。


沒有一個孩子故意想要在課業學習上失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種表面上看似孩子的學習動機不足,用功程度不夠,事實上是透過不用功或成績不好來獲得某種好處。也就是說,課業成就低落對孩子而言是有功能的。

最常見的通常是家庭中出現重大壓力事件(如父母鬧離婚),孩子透過課業表現退步或拒學來暫時減輕或轉移家庭壓力;或孩子感受到愛的匱乏,便透過不良的課業成績甚至問題行為以獲得父母的更多關注。

師長一定要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故意要在課業學習上失敗。不用功或是問題行為的背後常是孩子在生活上遇到困難了,需要被我們看見、理解並提供協助。


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的途徑

(一)引導孩子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找尋樂趣

精熟於教學的老師都知道,教學活動設計的第一步通常是引起動機。引起動機的目的是在設法提高孩子對課程主題的興趣,例如讓孩子感覺到課程內容接近生活經驗,孩子便會感興趣,想進一步探究。而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呈現教材內容,避免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也是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方法。

然而,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在每堂課做到這些,即使現在有許多老師熱情投入「翻轉教室」,點燃孩子對於學習的熱情,學習者本身也得負點責任。因此,師長可以引導孩子主動地去注意,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有哪些好玩有趣的元素存在。例如:

  • 老師的教學或表達方式。
  • 同學之間的討論與互動狀況。
  • 單純因為學會了某項知識或技能。
  • 體會到知識與學問的奧妙。
  • 投入讀書學習中的忘我狀態。
  • 因為認真學習而帶來好的課業表現與成就感。

(二)引導孩子留意「心流」時刻

心流(flow)是一個人全心投入一件事情當中時的忘我狀態,此時能有最佳的表現,而在心流中會讓人感到一股幸福感。在讀書學習時若出現心流狀態時,則會感到讀書特別起勁,解題如有神助,時間過得飛快。

師長可以引導孩子去回憶,自己在讀書學習上曾出現心流狀態的時刻,去注意通常是在什麼時候發生?讀哪些科目時會出現?進入心流狀態前做了哪些事?如何維持心流狀態的持續?甚至,能找到啟動或延長心流狀態的關鍵按鈕。

透過有意識的自我觀察,孩子通常能夠發現自己讀書學習狀態好與壞的時刻,甚至知道如何將狀態調整到位。

(三)引導孩子思考課業學習的價值

我不太贊成家長在家裡三不五時就要跟孩子沒完沒了地討論讀書學習,例如:詢問孩子考試的科目、測驗的成績、檢討為什麼沒進步……等;這只會讓孩子對學習更反感。畢竟,家裡是放鬆的地方,不是製造更多壓力的地方。

然而,家長卻可以在輕鬆的情境下與孩子討論課業學習的價值,就是問孩子:「為什麼要來學校讀書學習?」。不管孩子多大,你都可以時常拋出這個問題給他,但別期望他會給你一個冠冕堂皇或政治正確的答案,請保持一份開放的態度,讓孩子可以丟出各種答案。

目的不是要孩子給你一個讓你放心的答案,因為根本沒有標準答案,而是要刺激孩子持續去思索。請容許他暫時找不到,只要願意去思索就會慢慢浮現答案;也請允許孩子讀書學習的價值時常改變,意義是人賦予的,本來就會變動。一旦有了比較明確的答案,孩子就會為了這些價值或意義而投入讀書學習中。

(四)引導孩子找到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

這是前一項的延伸。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有兩個意涵,第一是「個人化意義」,亦即來學校讀書學習的目的或理由,是出自於孩子本身的,不是其他人告訴他的;是孩子打從心底相信的,別人怎麼想不重要,對孩子的現在或未來有意義、有價值才重要。第二是「深層」,也就能與孩子內在世界中最為重視的層面有所連結,包括:生涯目標、人際歸屬、親密情感、社會期待、自我價值……等。

因此,當師長引導孩子找尋讀書學習的動力來源時,要設法去探究目前孩子重視的是什麼,亦即孩子個人的心理需求是什麼。青少年階段特別重視自尊與關係需求的滿足,他們期待受到他人的重視,藉以建立自我價值感,也渴望受到同儕認同與接納,擁有安全的歸屬團體與人際關係。讀書學習的「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要能與其現階段最想滿足的需求接軌。

(五)只肯定,不評判;只鼓勵、不限制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對學習有著「沒能力、不可能或沒資格」的侷限性信念,最關鍵的因素是師長的態度,特別是父母。

父母一定要相信,您的孩子早已具備讀書學習所需的能力,只是尚未有效地展現出來而已。所以,孩子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不論是好是壞,都必須增加肯定,減少批評。

而肯定必須來自於事實做為基礎,而非空泛的言語。肯定的內容不光只有成績或分數,還包括孩子的努力、主動、求知精神與意圖等。特別是,當孩子在學校學習表現不佳,勢必感覺到受挫時,家長更需要給予孩子肯定;肯定孩子願意面對挫折仍不放棄的勇氣,肯定孩子對學習的重視(如果不重視就不會感到難過了)等。

此外,還要鼓勵孩子在學習上做點不同的嘗試,亦即採行各種讀書學習策略,最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這過程中,師長只要鼓勵就好,也就是告訴他「多做點」嘗試,但不限制他一定要「如何做」。孩子在鼓勵與肯定下,自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你可以提供建議或選項,但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並相信他的決定絕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不管孩子的成績多差,都要給予肯定與鼓勵嗎?是的!因為,來自父母的支持,會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孩子內心力量的來源,正是父母無條件的愛。

(六)幫助孩子見證自己的進步

給予孩子肯定的最終目的是要孩子能夠自我肯定,建立「我有能力」、「我有可能」與「我有資格」的內在信念。父母除了透過具體指出孩子值得肯定之處,還可以引導孩子自我觀察每一階段的課業學習有哪些進步之處。透過提問正是最好的引導,例如:

  • 「這次考試和上次考試,你觀察到自己在應試技巧上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 「這學期和上學期相比,在讀書學習上,你發現自己有哪些做得更棒的地方?」
  • 「這次成績比上次進步了,你採用了哪些很棒的讀書方式來幫助自己?」  

請擴展孩子對於「進步」的認識,不只是成績或名次的提升,還可以包括讀書時間的增加、主動展現更多求助行為、改變學習策略、面對讀書學習的情緒更穩定……等。

在他人見證之下,人們會相信某些事情是真實存在的;而如果見證者就是自己,就更具有說服力了。


永保高度的學習動機是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上述這六點之中,以第五點最重要,但卻是師長最難以做到的。我們總是檢討孩子課業成績不夠好的原因,卻忽略了檢討的過程常是要孩子看到自己的缺失和不足;一次又一次的檢討,便是一次又一次地打擊孩子的信心。唯有孩子在獲得充足的肯定並發展出足夠的自我效能感時,檢討才會有意義。

學習動機提高了,孩子自然願意多花時間與精力於學習活動中,即使遇到課業挑戰或挫敗,也能夠堅持不輟。高學習動機的孩子不代表就有優異的學習成就,還得看他是否靈活彈性地採行有效的學習策略。

然而,即使在學校課業學習的成績不夠理想,但若能對學習永保高度動機與熱情,他便有機會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即使完成學業出了校門,也能夠持續自我提升,隨時準備好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

(本文撰寫於2015年12月12日)

作者

林北陳老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