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職教養 藏在讚美背後的說服

藏在讚美背後的說服

0
藏在讚美背後的說服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讀研究所時,常與一位大學部的學弟一起打球。

聽他不只一次提起想要轉科系的念頭:「我在系裡待了兩年,終究覺得自己不適合做這一行。」他打算轉換跑道去念原本就熱愛的社會學。

看他從一開始的猶豫不決到逐漸意志堅定,就等著轉學考的來臨。我為他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感到開心,深深地祝福他。

最近,有個人在臉書上加我為好友,是那位學弟。偶然間瞥見他的資料,狀態顯示為在某國中擔任輔導教師。我頗為訝異,連忙傳訊息給他:

「後來,你還是沒離開,繼續念下去了,是吧!」

「沒錯,我還是唸完了,而去年,也順利考取教甄,到學校裡任教了。」

我們約了一起吃頓飯,敘敘舊,我很好奇他當初為什麼沒離開這個領域去追求自己所愛。

「學長,不瞞你說,我還是嚮往著鑽研社會學。走輔導這一行也沒什麼不好,就是感到實務工作彆手彆腳的,實在不適合我。」

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只要用心下功夫,仍然可以是個傑出的心理助人者。

「其實是我媽啦!我實在是不忍心讓她為我擔心。」他嘆了一口氣。

「我記得,當時你曾提過,母親雖然不贊成,但仍然支持你的決定。」

「是的,就是因為有她的支持,我才更能下定決心。我也以為我會勇往直前的……

那麼,是什麼讓他在最後一刻改變心意、打消念頭了呢?

原來,越接近轉學考的日子,每當母子倆談起這件事,母親總會告訴他:「媽媽雖然很擔心你,希望你以後做個老師,有份穩定的工作,但也不應該阻擋你去學你想學的,去做你想做的。」

學弟對母親的諒解與支持充滿感激。此時,母親會接著說:

「你從小就最聰明也最會唸書,才華洋溢,人緣也好,你是我畢生最大的驕傲。從你出生起,我就全心全意地愛你,你也是這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了!而且,你一向很乖、很聽話、很懂事,從來沒有讓我們失望過。」

最後,母親會問他:「你應該有感受到自己相當幸福吧?」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聽到我媽說了這番話,就減低了我想轉換跑道的動力。」

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一段時間,看到形形色色的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我最佩服的就是那種「即使持相反看法,但也願意全力支持孩子」的父母,以及能夠做到時時肯定與讚美孩子的家長。

在這種教養方式之下成長的孩子,能帶著父母滿滿的愛,做為突破困境的後盾,全力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怎麼,母親的支持與讚美,卻沒有使學弟更加有動力去追尋新的生涯目標呢?

這讓我想到過去在學習催眠治療時,老師曾經提到,若想成功影響一個人,只要先讓他在心中不斷對你說「是」就可以了。這就是有名的YYS催眠語法,已被廣泛用在談判、銷售、授課、政治、法庭辯論及助人……等領域。

學弟的母親即使不贊同學弟的觀點,仍然表示支持。母親對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事實,因此,學弟只能在心裡不斷地說:「是,沒錯!」

最後,母親為他建立了一個身份頭銜,亦即「懂事、聽話的孩子,從來沒有讓父母失望過。」這句話就暗示了:「這次你也不會讓我們失望。」

為了符應「不讓父母失望的孩子」這個身份認同,學弟內心裡產生矛盾衝突了。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Festinger1956年提出的「認知失調論」(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人們會因為同時持有兩種對立或不相容的觀點、態度、行為或情緒,而感到內心矛盾衝突,為減低這種無法協調一致的痛苦,會傾向改變或放棄某一立場,以遷就另一個立場。

學弟認同了母親口中所說的「不會讓父母失望的孩子」的身份,於是便逐漸傾向於繼續聽話做個乖孩子,也就是放棄轉換跑道的念頭,以讓內心重回和諧一致的狀態。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我的學弟是懼怕面對轉換跑道的結果不如預期。他用聽母親的話,做個不讓父母失望的乖小孩,來合理化自己不敢面對未知的恐懼與挑戰。

如此一來,他就不用為自己負責了。

往後的人生如果過得痛苦不順遂,那是當初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所致,父母得為他負起全部的責任。

這正是一種託付心態,將自己追求人生成功快樂的責任交給別人了。

而回到父母身上,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各種選擇常會不自覺地釋放出雙重訊息。常見的是,一方面表達支持,這是語言上的,但在非語言(包括語調與肢體)上則是表達反對。

也有的家長對孩子口中是盡是肯定與讚美,但接著就是一連串的建議,要孩子照著做就對了。此刻,孩子的內心是混亂的:「父母究竟是信任我,還是不信任我?」

親子之間長久相處,孩子能不感受到父母並沒有真誠一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嗎?事實上,在與任何心口不一、身心不一致的人相處時,都是令人感到難受的。

我們太常使用「包裝在讚美背後的說服」來影響他人;然而,我們的內在是否是真心誠意的?

面臨父母釋放出的雙重訊息,到底要相信哪一個好?這對子女常是很大的考驗。身為子女,又難以雙手一攤,完全不顧慮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執意走自己的路。除非在心裡完全切斷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連結。

然而,從系統動力的角度來看,一旦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連結斷裂,我們的人生也不會美好,甚至會有意無意地出現自我破壞的行為。

所有人際關係中,就屬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最複雜難解。人終其一生的功課之一就是設法與父母和解,這可能是一條漫長的路,也不好走;但當你決心走下去時,你已經在為你的人生創造出新的可能性了。

※延伸閱讀:自我破壞行為來自於關係的斷裂》、《只帶著父母的愛,勇敢走自己的路》。

(本文撰寫於2016年2月18日;修改於2019年5月6日;圖片取自網路,如有侵權,懇請賜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Previous article 天搖地動過後,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思考的事
Next article 「落點」只是一個「點」,不是你人生的全部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