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陣子,遇到好久不見的學生Allen。十幾年過去,曾經的年輕小夥子,即將要和交往已久的女友步入婚姻。我正要恭喜他時,他說:
「老師,最近我的心裡一直很亂,不知道為什麼?」
我以為,他是為結婚的事感到不確定,他說:「婚後,我會搬回中部,和我母親同住,我有些焦慮。」
Allen長期在北部唸書、工作,無奈北部的房價太貴,於是與未婚妻討論,婚後搬回中部老家住,省下租屋開銷。正當他們緊鑼密鼓地籌備婚禮,令他倍感壓力的,竟是必須面對與母親相處這件事。
「之前,我和母親聚少離多,假日返家,相處個一兩天,沒什麼大問題。直到最近,因為籌備婚禮,與母親有更多互動,突然覺得壓力大起來。」
—
改變不了別人,只好調整自己,但真的很難!
他嘆了一口氣,繼續說:「我媽,她總是愛問,又問得很細,問到我都嫌煩,她依然不放過我。」
「你的意思是,你擔心結婚後,與母親同住,會被她照三餐拷問嗎?」我帶著幽默,試著聚焦他的困擾。Allen點點頭:
「我真擔心,每天被我母親弄得很煩,又對她口氣不好。我一直努力不要被他激怒,盡量保持耐心。因為我知道,她的個性就是如此,我只能調整自己,但是,真的好難!」
Allen願意從自己改變起,這是正確的;要改變別人,特別是自己的父母,是不太合理的期待,不如改變自己比較快。
「你說他總是很愛問、問很多,是從什麼時候起?」
「小時候呀!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國、高中時,每次我要和同學一起出門,她都要詳細盤問,是哪些朋友、家裡做什麼的、功課如何……。連到現在,她還要對我的朋友身家調查、鉅細靡遺。」
「最麻煩的是,跟她講完,她又忘了,然後又重複問,真的很煩!」
Allen高中時有四個死黨,常常一起行動。每次出去就是跟這些人,但Allen的母親仍要一問再問,清楚掌握和孩子出去的人是誰。
—
忍不住說難聽的話,卻又感到後悔
「你有讓她知道你的感覺嗎?」我問。
「有呀!我常跟她說,如果你要問,就要記住,不要記不住,又一直反覆問。有時候,我實在忍不住,會對她口氣不好,說些不好聽的話,後來又感到很後悔。」
Allen一方面被母親問到心煩,另一方面,又因為無法控制自己,對母親的回應態度不佳,而感到自責。
「聽起來,你是很在乎母親的感受,是嗎?」
「是呀!我不喜歡讓她不開心,但她又很愛問,我實在控制不住……」,Allen進一步問我:「我該如何在她重複問時,保持自在,不要動怒呢?」
很多孩子在成人之後,反而不知道該如何與從小照顧自己長大的父母相處;常對父母講的某句話過度反應,同時又不喜歡自己對父母暴怒或惡言相向,因而感到相當糾結。
Allen的處境就是如此,而接下來就要和母親長久相處,難怪他會感到心煩意亂。問題是,他口中的煩,究竟是煩什麼?
「不知道,也許是覺得她不夠用心,總是聽過就忘吧!」
—
煩悶的背後,其實是渴望被信任
當這句話說出口時,Allen突然楞了一下,好像想到什麼一樣,又說:「不,她不是不夠用心;是我,我覺得有種不被信任的感覺。」
「不被信任…..」我重複這幾個字。
「對!我覺得,要是你信任我的話,就不需要這樣一直問。我都長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什麼都問,重複問、問很細,是不是對我不放心?」
「換句話說,你會感到煩,甚至會對母親說話不禮貌,其實是想告訴他:『我長大了,請信任我!』是嗎?」
Allen拼命點頭,接著說:「我不喜歡一直被當做小孩!」
「我當然知道她沒有惡意,她只是關心我;而我也確實是她的孩子,她本來就可以關心我。」
沒錯,只是Allen的母親表達關心的方式,令Allen感到難受,無法接受。
接下來,我問Allen兩個問題:
第一,你覺得自己值得信任嗎?
第二、你覺得母親是真的不信任你嗎?
—
問自己:你值得被信任嗎?
Allen思索了一下,說:「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好了!」
「其實,我母親應該是信任我的。她常說,我現在的成就,令她感到驕傲。不過,既然認可我的表現,為什麼還要不放心,一直問,好像對我有很多擔心似的?」
「你自己應該知道,原因是什麼吧?」我說。
「我知道,其實,她的是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不論是關係或者是金錢,她都過度擔心與謹慎。任何她想知道的細節,都要設法問清楚才行。我想,這和她的成長背景有關。」
原來如此,我想,Allen已經覺察到,母親的行為模式背後,存在著她自己的課題。而「不斷追問孩子」是她應對人生課題的途徑之一。
回過頭來,我又問:「那麼,關於第一個問題,你有什麼想法?」
Allen嘆了口氣,說:「或許,我對自己也缺乏信心吧!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很擔心在母親眼中,我不是個足夠好的孩子,會讓她感到失望。」
一個對自己缺乏信心,自我價值感不足的人,會不斷在他人面前尋求認同,也會過度在意他人的觀感。而常錯把他人的某些回應,解讀為對自己的失望或不認同。
事實上,別人並沒有這個意思。
—
面對自己的課題,尊重他人的課題
我問Allen:「那麼,你願意信任你自己嗎?」也就是,他願意去看重自己的價值,認清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並能夠欣賞自己、接納自己嗎?
「嗯……我好像需要多信任我自己一些,因為,我確實很努力,這幾年來的發展也不差。」
我告訴他:「一直以來,你都表現得很好,你也知道自己是很不錯的。但你又常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特別是母親,不斷在她面前證明自己。即使母親如此認同你,但你仍然在意她的反應。
於是,你把母親的反覆詢問,解讀為對你的不信任或擔心,於是你心生反感,因為你知道你已經夠努力了,你不懂,為什麼母親仍然要擔心你,把你當成個孩子。
同時,我也要你知道,母親會一直問、反覆問,這是母親本身內在缺乏安全感,這是屬於她的課題。你把自己想尋求認同的課題,和母親缺乏安全感的課題,混淆在一起了!」
Allen不論怎麼努力,仍無法填補他母親內心的不安與恐懼;而Allen又迫切渴望得到母親的完全信任。當母親每一次開口問重複的問題時,對Allen而言,都是期待落空的時刻,當然因此感到惱怒。
Allen需要做的,是在每一個懊惱、失落的時刻,區分清楚自己的課題與母親的課題。只專注在面對自己的課題上,而母親的課題,終究要由她自己去承擔。
—
在每一次惱怒來襲時,覺察自己,欣賞自己
「你問我,該如何在面對母親問同樣問題時,保持自在?我會邀請你,先接受自己會生氣、會煩悶,允許自己可以有這些情緒感受。」
「然而,有情緒不一定要透過發飆來表達,先暫時不反應也沒關係。然後,把每一次情緒風暴,都當作自我安頓的練習。」
Allen問:「怎麼做?」
「負面情緒來襲時,先覺察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不舒服,與那份不舒服共處。然後,告訴自己:
『我是有價值的,我願意欣賞我自己!』
『即使母親對我有些不放心,仍然無損我的價值與重要性』
你願意試試看嗎?只要你願意練習,你就越能在母親面前保持自在,即使不自在,你也能允許和接納自己,那也是一種自在了。」
Allen點點頭,露出笑容,似乎領悟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