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而出的質問式語言,常是關係中的隱形殺手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也許你不知道,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的說話方式,有時候是破壞關係品質的殺手,特別是在越親近的家人或伴侶之間。

有位母親剛在廚房裡忙完,走到客廳的沙發上休息片刻,才坐下來,見一旁念國中的兒子正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她向兒子開口說道:

「孩子,你怎麼不去幫我倒杯水呢?」

孩子應了聲:「噢!」,離開座位去弄了杯水遞給媽媽,臉上的表情不是很愉悅。

母親心想,我整個早上忙進忙出,你在那邊翹二郎腿看電視,請你倒個水給我,還給我擺臭臉。她忍不住念了孩子說:

「你怎麼都不能體諒一下你媽媽的辛苦呢?」

「好啦!我知道了啦!」孩子不耐煩地回應。母親聽了更不開心:「你難道就不能口氣好一點嗎?我是你媽,不是妳家傭人,好嗎?」

「好啦!我說我知道了嘛!我沒有那個意思啦!」

這是一段令母子雙方都感到洩氣的親子互動片刻,卻是經常在家中上演的戲碼。不過就是媽媽請兒子倒杯水,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們不難發現,這位母親對孩子說出的話語中,有一些共同的模式,裡頭常是「怎麼沒有……?」、「為什麼不……?」、「怎麼不會……?」、「難道不能……?」的句型結構。

這是一種典型的「質問式」句型,語句中帶有否定的字眼,並以問號做為結束。常見的包括:

「離開時怎麼都不關門?」

「你為什麼沒有順道幫我帶點東西?」

「你怎麼沒有找我一起去?」

「你難道不能體諒我一下嗎?」

「怎麼沒有先跟我說一聲?」

大多數的人聽到這樣的話語,心裡都是不舒服的。因為其中帶有濃厚的指責與否定意味,不是指出了我們沒有做到的事情,就是貶抑了我們的人格與形象。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的人不一定有意要指責或否定對方,通常只是在傳遞出一份請求。像是前述例子中的母親對孩子說:「你怎麼不去幫我倒杯水呢?」,真正的想傳達的,是請孩子幫忙倒杯水,希望孩子展現體貼,而不是真的想知道孩子不去倒水的原因。

只是,聽在孩子的耳裡,他感受到的是被母親責難:「我不夠體貼,我不是個乖孩子!」,自然會產生防衛心態。

如果孩子直覺地回應:「妳又沒說妳渴了,我怎麼會知道?」接下來,免不了的是更加針鋒相對的場景。

如果,換個說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期待,或許就可以避免接下來關係的緊張甚至衝突。例如:「孩子,我好累,有點渴了。請你幫我倒杯水來,好嗎?」這便是直接請求,兒子應該會很樂意為母親效勞的。

當我們說出質問式的語言時,表面上似乎是要對方解釋沒做到某事的原因,事實上,我們一點都不想知道為什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對方沒有做到我們期待中的事情,我們希望他能夠做到。而當對方想方設法努力地解釋時,卻發現我們根本不在意,不想聽,這往往令對方感到十分惱怒!

有個孩子某天晚了點回到家,父親劈頭就問:「你怎麼不早點回家呢?」

「我也想呀!但是今天放學比較晚,公車錯過了一班,等下一班花了很多時間,路上又堵車,所以比平常還晚了一點。」孩子認真解釋道。

「那你怎麼不先打個電話回家呢?你難道不知道我們很擔心嗎?」父親接著問。

「我也想呀!不過我的手機剛好沒有電了。」

「你怎麼不保留點手機電力用在緊急時刻,你難道不知道這樣很危險嗎?」

孩子發現父親表面上是在問自己晚回家、沒先打電話的原因,事實上根本不在意自己說了什麼,從頭到尾只感覺到被指責而已,似乎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很愚蠢。

如果不在乎原因,又何必問呢?

質問式的語言在關係中最大的破壞力,其實是傳達出對對方能力的不信任。

我們很容易將對方的質問式語言解釋成:「你根本就不相信我能做得到!」、「你就是質疑我的能力呀!」、「你一定覺得我欠缺這方面的能力吧!」於是我們回應對方的語氣也不會太好。

如果,我們本來就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如果,這是一直以來我們極力隱藏,不想被知道,不想被看透的部分,一旦被揭露,情何以堪?

於是,使用質問式語言,一個不小心,就會掀開了對方的自卑之處。在防衛心理驅使下,對方要不是不想接續這個話題,不然就是使用更強烈的攻擊性字眼回應,這場對話鐵定不歡而散。

每個人都希望受到尊重,被他人喜愛;沒有人天生喜歡在別人眼中有著惡劣的形象。然而,質問式的語言卻容易傳遞出一種貶抑與負面評價,而戳中了人們往往最在意的自我價值感。

我們活在關係中,也活在他人眼中。雖然不需要過份在意他人的觀感,但也不能對別人的評價絲毫不予理會,做自己與我行我素之間經常只有一線之隔。

相對地,我們也要能夠體會他人時時在意如何受到評價的心情。當口中的話語在脫口而出之前,請先想想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什麼。

如果,你只是希望對方做出某些行為,請直接提出請求吧!

「請你下次早點回來!」

「請你記得來找我前先跟我聯絡。」

「請你順道幫我買樣東西。」

如果,你確實想知道對方沒做到的原因,也直接開口詢問吧!

「我看到你今天的心情不太好,可以告訴我發生什麼事嗎?」

「你的成績最近有點退步了,可以告訴我原因嗎?」

「兩個會議的時間撞期了,我想知道當時是如何協調的。」

當然,知道原因之後,你也得與對方討論解決方案。

明確傳遞內在意圖,少用質問式語言,讓關係更親近。

(本文撰寫於2016年4月26日,修改於2021年4月7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