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2 帖子

-

2 意見

強迫推銷式的正向思考,不會讓人感覺比較好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鼓勵人正向思考,通常對人是有幫助的;但是,我向來不喜歡強迫推銷式的正向思考。也就是,不斷要求痛苦中的人,轉換角度看事情;或者,不斷幫對方找出苦難帶給人的正向意義。 若你不領情或做不到,還可能被指責為:「怎麼老是怎麼悲觀?」 -- 我們來想像一個情境,一個青少年孩子回到家,面色沉重,恐怕遇上了什麼困難。而你是他的父母,向前關心。他劈頭就說: 「厚唷!幹嘛沒事選我當班長?」 「當班長很好呀!這表示你很有能力,深受同學肯定呀!」 「才不是你想得那樣咧!」 「那不然是怎樣?」 「是沒人要當,所以把我推出去做這個苦差事!」 「那麼,同學會推你,不推別人,表示你比其他人夠資格,也算是肯定你呀!」 「哪是,他們是等著看我笑話啦!」 「不會吧!你不要把大家想得那麼壞心。說不定,是你認真負責、人緣好,而且,能夠為同學服務,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耶!」 孩子開始沉默不語…… 「嘿!振作點、堅強點!我們都支持你,加油!」 「喔!知道了啦……」 孩子低著頭,默默地走回房間裡。 -- 你覺得莫名其妙,你不是正在引導孩子正向思考,鼓舞孩子去面對挑戰嗎?到底哪裡有問題? 在剛剛的對話中,你試圖為孩子的困境(被選為班長這份苦差事),賦予各種正向的意義,包括引導孩子看見自己是有能力、受肯定、比別人更有資格,以及發現這份困境的價值,也就是為同學服務的機會,也就是重新詮釋孩子正面臨的處境。照理說,應該可以引導孩子脫困的;然而,孩子是感覺到更有力量,還是更無力呢? 顯然是後者。 因為,當你對孩子的處境不夠了解,沒有先接納起孩子的情緒感受時,此刻任何正向思考的引導,便會流於空洞的信心喊話。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過度要人正向思考,對於受苦中的人,只會更感到更挫折、更無力。 因為,當我們不斷引導一個人朝向光明面去思考時,我們也正在剝奪一個人負面思考的權利;甚至,當對方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正面思考時,只會更自責,更厭惡自己而已。 於是,你的善意,在別人眼中都變成了壓力。 -- 那麼,該怎麼做,可以為一個受苦中的人帶來力量呢? 再以剛剛的情境為例,試試看以下的回應方式。青少年孩子回到家,面色沉重,恐怕遇上了什麼困難。你向前關心,他說: 「厚唷!幹嘛沒事選我當班長?」 「被選為當班長,本應該是很光榮的事,你卻感覺不是很開心,肯定有什麼原因,可以告訴我嗎?」 「那是因為沒有人要當,所以我就被推出去了!」 「所以,你是被逼的,難怪不開心!」 「對呀!而且,他們大概是想看我笑話吧!」 「怎麼說呢?」 「就是班導師很機車,只要是班級幹部,都常被他電,尤其是班長,根本沒人要當呀!所以,誰當誰倒楣。沒想到,我這麼倒楣!」 「原來如此呀!那麼,你怎麼辦呢?」 「都被選到了,就只能當了,不然能怎麼辦?」 「可是,你百般不願意呀!你有表達拒絕嗎?」 「沒有,被選到就被選到,就認了!」 「我很好奇,是什麼讓你沒有拒絕這份苦差事呢?」 「因為拒絕也沒有用,甚至還可能會被說閒話!」 「喔!原來,你是希望不要被批評,所以沒有拒絕。」 「對啊!」 「這樣看來,你很重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喔!」 「當然,被選到已經夠倒楣了,我可不想還被討厭!」 「也難怪,你會接下這份苦差事,你也算是幫大家一個大忙了吧!換個角度想想,也難怪你的人緣還不錯,因為,你總是這麼體貼,願意承擔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果是我,我大概打死都不願意接下這個職務吧!」 「真的嗎?」 「嗯!真的。而且,我很好奇,是什麼讓你這麼願意體貼同學,為同學解圍呢?」 「因為,人與人相處本來就是互相的呀!之前有人被罵,現在換我頂著,還好啦!而且,其實很多同學後來都有來安慰我,給我支持打氣!所以,也還可以接受啦!」 「我看到,你為了幫同學們解圍,擔下了沒有人想做的重任,不但體貼,而且很有義氣,同學也看到你的用心。我不知道你是否有發現,你一直都是個熱心服務的人呀!」 -- 如果是這樣的對話回應,孩子的感受或許會不同。 哪裡不同?從上述對話中,你可以發現,一開始,父母是從孩子的情緒感受切入,同理他的情緒,同時關心發生了什麼事。 即使我們要引導一個人正向思考,仍然是需要先關注負面情緒的。不會因為無力、自責、焦慮、挫敗、失望、沮喪等情緒是「負面」的,就故意忽略或不去碰觸。 接著,讓孩子有機會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並且,逐步去肯定這些想法以及背後的意圖。當鋪陳足夠時,在適當的時機引導正向思考,才能被接受。 在上述對話中,有個重要的轉折點是「你會接下這份苦差事,你也算是幫大家一個大忙了吧!」這句話,幫助孩子重新詮釋正遭逢的困境。孩子開始看見並接受了這份苦差事的新意義,接下來,對話的焦點就會轉至較為正向的一面,孩子不再抱怨,甚至發現與認定自己是個熱心服務的人。 正向思考很好用,但別忘了先同理、先接納、先肯定,在足夠的鋪陳後,你的正向思考才會令對方接受。否則,任何強迫推銷式的正向思考,都只會讓人感到更沮喪。 (本文撰寫於2020年3月30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孩子的回家作業寫不完,怎麼辦?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kids-girl-pencil-drawing-notebook-1093758/)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最近,太太問我:「如果我們的女兒上國中後,每天晚上回家作業都寫不完,你會怎麼辦?」 「每天嗎?」我問。 「對!幾乎每天。」 「那麼,當然是先看看問題出在哪裡呀!是太難了,不會寫;還是過程中拖拖拉拉;或者,時間管理不佳?」我搬出我擅長的學習輔導那套學理。 「我的意思是,也許是老師作業出太多,或者我們孩子的資質沒那麼好,已經很努力了,但仍然寫到三更半夜無法完成,那怎麼辦?」 太太是學校裡的老師,也許看過不少這類很努力,但卻無法完成作業的孩子。我直覺地回答: 「如果偶而如此還好,但若是經常性的,而且很多同學也都是如此,那麼就要問,老師為什麼要出這麼多作業?龐大的作業量對孩子的學習真的有效果嗎?」 「可是,現在不少老師都認為,應該要出作業讓孩子大量練習,孩子回家才願意複習功課呀!」 「這是對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不信任!當孩子的課餘時間被作業填滿了,只能被動研讀課業,當然養成不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呀!」 我一直對過多作業與過度練習的教學策略不以為然,要激發孩子的學習意願,需要的是改變教學方式,而不是更多的作業要求。 「可是,當老師的也很為難呀!一個班上有的同學程度好,很認真;有更多的同學程度落後,又被動懶散,只好出作業讓孩子大量練習。但不可能有的同學的作業多,有的同學的作業少吧!」 太太想和我繼續討論下去,我揮揮手:「那麼,就轉換環境好了!」 那天晚上,當我在淋浴時,腦中不斷盤繞著與太太的對話,心底突然一直浮現一個聲音:「能轉到哪裡?」 -- 轉換環境,是解決問題還是因應問題? 如果體制內都是一樣的話,那麼,能轉到哪裡? 走出浴室,還來不及把頭髮擦乾,我就急著對太太說:「剛剛的問題,我有新的想法了。」顧不得太太驚訝的眼神,我開口便說: 「我會陪伴孩子一同面對作業無法完成的無力與挫敗!」 「如果作業真的就是這麼多,如果孩子真的也用盡全力了,那麼,就引導孩子去面對這個現實吧!」 轉換環境、要求老師改變教學措施、檢討孩子的作業執行狀況,這些都是在試圖解決問題。但是,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因應問題;也就是,思考如何在接受現況暫時無法改變的前提下,且戰且走,而不失去繼續前進的勇氣。 然而,這需要大人在一旁堅定地支持與陪伴。 -- 陪伴孩子的無力,力挺孩子的努力 「我會同理他的無力,試圖理解他的挫折,同時讓他知道,比起作業是否完成,我更重視的是身體健康,所以,時間到了就該去睡覺。另外,比起作業是否完成,我還重視的,是你是否盡力了,以及是否學會了一些東西。」 可想而知,孩子一定會這麼說:「可是,作業沒有完成,明天又要挨老師罵了,怎麼辦?」 那麼,我會這麼回應: 「我知道,被老師責罵很丟臉,讓你很擔心。但這表示老師對你是有期待的,而你會擔心,代表著你對自己也有著期待。所以,我們不要放棄對自己的期待;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多少。」 當一個孩子無法完成作業,或者考試成績屢次在班上墊底,難免不斷遭受師長指責,因而逐漸喪失對學習的信心。這時,父母要做孩子背後強大的後盾,不是去指責孩子,而是把孩子的難過牢牢接住,力挺孩子的努力與付出。 -- 盡力追求成就的同時,也允許自己可以做不到 會這麼做,是因為我知道,孩子未來的人生,會遇到比作業寫不完還要更複雜的難題。他需要擁有的,是一方面繼續保持對自己的要求,但也清楚自己的極限,懂得放過自己,做出就長遠而言最明智的抉擇。 所以,如果孩子能把作業完成,我會肯定孩子的效率與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孩子沒能完成作業就上床去睡覺,我會肯定孩子懂得照顧自己,把健康擺優先;而如果孩子時常無法完成作業,但每天回到家仍願意翻開作業,我會肯定孩子那份永不放棄的心態。 確實,有許多家長問過我,當孩子作業寫到很晚,仍然無法完成時,該怎麼辦?過去,我或許會回答,和孩子一起規劃時間、減少拖延、善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增加效率。但即使如此,仍然有可能永遠無法達標,這時我們該想的,是如何不要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父母的陪伴、支持與引導,永遠是關鍵! -- 學會取捨,是比追求盡善盡美還重要的課題 最近,我曾到一所知名高中去與分享,老師們告訴我,新課綱實施後,因為各科都需要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為了讓學生能呈現豐富的學習成果,各科老師都別出心裁地指派各種作業,這顯示老師們的用心。然而,造成的問題卻是,學生疲於應付各科的作業要求,本要學習的課業量沒有減少,但作業負擔卻大大加重,弄得怨聲載道。 這些孩子是有心的,為了自己的前途,希望把每個科目的作業都做得盡善盡美。當然,這也是個大好機會,引導孩子們去學習如何取捨——根據未來的生涯興趣與目標校系,選擇把某些重點科目的作業做好,而其他的,能應付交差就好。我把這個問題,丟回給現場的老師們: 「所以,你願不願意允許孩子們,可以在你任教的科目上,沒這麼用心完成作業,只是應付了事而已?」 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該怎麼辦?學習取捨,將是孩子這輩子需要學習的功課之一。也或許,這是親師生都需要一同練習的課題。 (本文撰寫於2020年3月17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為什麼家人間彼此相愛卻又總是互相傷害?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family-sunset-beach-happiness-2611748/)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創業家及紐約商學院教授史考特.蓋洛威(Scott Galloway)在其所著的《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紐約商學院菁英爭相討論的人生策略》(原文書名:The Algebra of Happiness: Notes on the Pursuit of Success, Love, and Meaning)一書中提到,他這輩子在很多荒唐的日子中度過,也追求到人人羨慕的財富與地位,但終究,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就是家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我相信,你也贊同他的看法。家是人們的避風港,家人的支持與關懷是一個人向前邁進的動力,也是遇到挫敗時最好的療傷止痛劑。然而,對許多人而言,家庭同時也是傷害與痛苦的來源。 這個矛盾的存在,自古至今皆然。 -- 明明想關心,卻句句是傷害 有個剛離家上大學的女兒,每個月固定回家一次,便時常與父親發生口角衝突。事情的開端常是,父親想找好久不見的女兒聊聊,隨口問了一句:「最近在學校裡都好嗎?」 女兒正在滑手機,沉浸在朋友的群組對話中,沒注意到父親的詢問。父親又再問了一次,並且提高音量。女兒回答:「都很好呀!」 「很好,是怎樣的好?」 「就……都很好呀!」 父親有些不耐煩:「妳怎麼就不能好好說話,我正在問妳問題耶!」 「唉唷!你沒看到我正在忙嗎?」 「有、有、有!我知道,妳正在滑手機。」 「那你還一直問!很奇怪耶!」 「對啦!手機比我這個老爸還要重要。回家就只顧著滑手機,家人都不理了!」 「不是啦!我哪有一直滑手機,我只是現在正在忙嘛!」 「我只是希望妳好好說話,這樣很難嗎?」 下一秒,女兒放下手機,抬頭說: 「好!要說什麼,來,趕快問吧!」 「算了!看妳這個態度,我沒心情了!」 「滑手機你也罵,沒滑手機你也罵,是我才沒心情吧!」 「我是你爸,當然要提醒你一下。一直滑手機,對眼睛和睡眠都不好,而且,回家就是要跟家人互動才是,我這樣說,哪裡錯了?」 「對對對!你說的都對,這些我都知道啦!」 「妳這孩子,怎麼脾氣越來越不好了,講沒幾句就生氣!」 「我沒有生氣啦!」 「妳看看、妳看看!明明就有,講話還這麼衝!」 「你才是咧,每次講話都這麼大聲!」 「我這是關心妳,好不好!」 這樣的情節很熟悉,不是嗎?不論是親子之間,夫妻之間、手足之間,類似的對話內容常如跳針般地反覆重播。看得出來,父親與女兒彼此是互相在意的,然而,說出來的話,卻是一句又一句地互相傷害,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 彼此各退一步,不就好了?——沒那麼簡單! 正因為是家人,對彼此都有高度的期待——你必須瞭解我,同時立即滿足我的需要;而期待越高,也會失望越多。伴隨著每一次的失望而來的,是挫折與憤怒,表現在互動上,就是暴怒的情緒與尖銳的言詞。 你會問,既然如此在意對方,那麼,彼此各退一步,不就好了嗎? 是的,在一個和樂融融的「模範」家庭中,家人之間是懂得互相尊重的,也就是,能夠不執著於自己的期待,適時退讓。如果你去問那些相處超過大半輩子的老夫老妻,維繫婚姻的秘訣是什麼,常會得到的答案是「懂得忍讓」或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重點來了,「各退一步」指的是雙方得相互配合,而不是只有單方行動,另一方仍然堅持己意。若一方退讓了,另一方卻不買帳,不懂得見好就收,那麼,戰火隨時會被再度挑起。 -- 摻雜在愛裡的恐懼讓人接不住對方釋放的善意 難就難在,我們要不是不願意退讓,不然就是在對方釋放善意時,不懂得接招,給彼此台階下。在剛才的案例中,雙方都曾試著退讓一些,但衝突仍然未見消減,甚至對彼此的不滿,持續累積升溫中;那是因為,雖然有人退讓,但另一方卻沒有把這份善意的訊息給接住。 為什麼會如此呢? 摻雜在愛裡的恐懼,恐怕就是罪魁禍首。 愛讓彼此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但恐懼則讓我們對家人有著過份的期待,當期待未果時,則轉為攻擊與傷害。只是,究竟我們恐懼什麼呢? 像是,在剛剛的對話案例中,父親在意孩子說話的態度,是否好好回應父親,背後恐懼的,也許是自己身為父親的尊嚴正要喪失了,或許是擔心自己不被重視、被拋下了,甚至有種「老了,不重用了」的深層擔憂。而當父親說著:「我是在關心你呀!」,其實,正向孩子呼喊:「我很重要,請你多看我一眼!」 然而,孩子不重視父親了嗎?不是的,女兒只是沒有用父親期待中的方式來回應父親。而女兒更在意的,是自己長大了、獨立了,需要被尊重。但會脫口而出一些近乎挑釁的話語,則是擔心被批評、被責備或者被否定,甚至恐懼自己會被控制,失去人生主導權,所以說些尖酸的話來自我防衛。 -- 我們都在愛裡不安地活著 當一個人的內在恐懼越深,對愛的渴求也就越多。因為,說到底,每個人都渴望能被身旁的人無條件地包容與接納,被純然地支持與肯定,這是一個人生存在世界上安全感的來源。 而當這份對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追尋變了調時,便會不切實際地期待家人要用自己理想中的方式來對待自己,也會特別放大那些不如己意的地方,並且要求對方要先改變。當恐懼夾持了大腦,便會漏接對方的退讓或善意,要不是沒注意到,就是做了錯誤的解讀。 到頭來,小則摩擦不斷,大則互相折磨。 家人之間,就繼續處在既相愛又互相傷害的矛盾之中。 (本文撰寫於2020年3月5日,文中案例為虛構)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停止陷入「暴怒後自責」的惡性循環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sad-mother-son-park-emotions-1929544/)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時常在親職教育演講或家長成長課程中,看到許多用心的家長,不斷努力要自己不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我必須肯定他們的用心,因為,有穩定的家長,才會有穩定的孩子。 然而,細究他們的教養困境,發現,為什麼時常會情緒失控呢?原因很多,其中一個,是現代的主流教養觀念,都要家長不可以對孩子生氣,至少不要大吼大叫——要當個優雅的父母。我不反對這樣的觀念,然而,這卻讓許多父母陷入了只要情緒暴怒後便陷入自責之中,而自責的情緒累積久了,又容易醞釀出下一次的情緒失控。於是陷入了「暴怒—自責—暴怒—自責……」那沒完沒了的無限循環中。 於是,我深刻體會到,育兒的過程常相伴著罪惡與內疚,會因為一點小事,而認為自己是個不夠好的家長,特別是,需要面對外界的指指點點時。如此,便無法享受育兒的樂趣,更難以給出孩子有品質的陪伴。 我常在課程中,告訴家長:「無論如何,你已經是夠好的家長了!」因為,所有的父母都是在有限條件下,盡自己最大努力提供孩子成長的養分,我也要家長時時如此溫柔地自我提醒。 解除身為家長的內疚與罪惡,是教養上的重要議題,然而,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呢?《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這本書,給了我們詳盡的解析。 裡頭特別提到自己的生命經驗如何影響我們身為一位父母。有時候,讓我們時常感到自責、抱歉與不夠好的,是那個童年時期未被善待的自己。當我們帶著許多委屈與自卑長大後,再把這樣的情感經驗投射在與孩子的關係中。 我要請你特別思考,你會發現,現在你與孩子的互動關係,正提供了你一個新的認識自己的管道,一個新的重新修復自我關係的契機,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也陪伴自己再成長一次。 這本書看似寫給媽媽看的,但我期待爸爸也能閱讀。 在我們的文化中,母親因為被期待擔負較重的教養任務,於是相較於父親,更容易陷入自責與內疚之中,而外在環境的友善支持,會是緩解這些不必要焦慮的重要來源。最重要的支持來源,就是另一半。 聰明的爸爸,只要懂得善待太太,孩子便會更健康,全家就會更幸福。 (本文為《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8個練習題,帶你走出育兒焦慮與罪惡感》(如何出版,2020)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神奇百憂解:那些陪伴孩子活在當下的時光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kid-soap-bubbles-child-fun-1241817/)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長期為精神壓力或情緒困擾所苦,只要服用某種藥物,便能幫助你忘憂解愁,提振精神,那麼該有多好?百憂解(Prozac)便在世人殷切的期盼下誕生,做為一種能治療憂鬱症的藥物,改變了無數人的情緒狀態,甚至人生;當然,其副作用以及療效的顯著性,至今依然備受爭議。 我是個高度自我要求,典型目標導向性格的人;對於設定的目標,總是全力以赴、堅持到底;同時,我也是個容易緊張焦慮的人,因此,長期累積不少精神壓力。大多數時候,完成任務後腦內的多巴胺讓我飄在雲端,感覺自己無所不能,混然不覺壓力的存在——那不是壓力,那讓我很興奮。 然而,日復一日,緊繃的生活讓疲勞與壓力持續累積,幾年下來,確實嚐到輕忽精神壓力與心理健康造成的副作用。諷刺的是,我還是個號稱能幫助人們調節情緒的心理專家。 -- 最近半年,我持續為睡不好所苦。我不會說自己「失眠」,因為,我只是偶而睡不好(或者我不願意承認),大概一週來個一、兩天,工作多或任務繁重時,也可能連續好幾天沒能好眠。睡不好的副作用極大,若是一連好幾天,會累積更多的身體及精神負擔,情緒低落、疲憊及身體酸痛等各種身心症狀都找上門來。 鑽研心理學的好處,就是養成了時時刻刻自我檢視的習慣:「到底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事,跟以前有什麼不同?」 而通常,一個人若感到壓力龐大時,可能與某些巨大的生活變動有關。 當我回頭審視自己每日的生活,找到一個明顯可辨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女兒。女兒的出生,隨著她逐日長大,我得花更多的心神,去與這個從異次元來的外星生物相處,這肯定讓我已經夠緊繃的生活雪上加霜。 而好幾次,女兒在半夜哭醒,我與太太忙著安撫,睡眠頻繁地被打斷,我想,這肯定是影響睡眠品質的關鍵因素。就當我為睡不好而苦惱不已時,太太有次問我:「當你躺在床上時,什麼時候會最想睡?」 「我不知道!」 那一陣子,當我每晚躺床時,總是難以入眠,翻了一、兩個小時後,又起床做點別的事,有時一整夜起來好幾次,反反覆覆。如果隔天有重要的代辦工作,還沒進房間,我就能預測今晚大概不好睡,也通常會被我說中。 遇到這種症頭,睡眠專家會告訴你,你已經與睡眠環境或睡眠本身,產生了焦慮情緒的連結。也就是,只要躺床,就開始焦慮,這會讓你更難入睡;有的人,甚至接近黃昏,就焦慮起來了。 我承認,確實有些如此。因此,重新找回對睡眠的良好感覺,是當務之急。 -- 當了父親後,每天有個例行任務,就是陪女兒睡覺。運氣好,女兒快速入眠,你可以在睡前爭取到些許自由的時間。有一次,正當我陪著女兒躺在床上——事實上,是我躺著,看著女兒在床上瘋狂翻滾。當我正在為我那即將逝去自由時光哀悼時,一股睡意襲來,瞬時間呵欠連連;我知道,只要閉上眼睛,就能立馬進入夢鄉。 我彷彿發現新大陸般興奮不已。觀察了好幾天,都是如此,只要陪睡時看著女兒,睡意就會襲來。於是,我暫時放棄把女兒哄睡後再起床的念頭,利用那昏昏欲睡的時機,幫助自己順利入睡;幾次嘗試下來,成功率頗高,甚至得以一覺到天亮。儘管半夜仍常會被吵醒,但總是克服了最難的一關。 然而,這其實頗為天人交戰的。聽許多新手爸媽分享,每晚哄小孩睡覺時,最令人氣餒的事情,就是自己也不爭氣地睡著了。一開始,我也心有不甘,但後來,我開始學習放下還要再起床的期待。 -- 然而,謎題還沒有解開:「為什麼看著女兒在床上翻來翻去,會讓我昏昏欲睡呢?」這讓我想到,不只是陪睡的時候如此,陪玩的時候也是如此。每天晚飯後,當我陪著孩子在地板上玩耍,事實上是看著她摸索世界,我也常感覺眼皮沉重萬分,呵欠連連,就連假日也是如此。 是我老了、體力不支了嗎? 不,不是這樣的!我唯一能想得到的合理解釋,是當我把心思全神貫注在孩子身上時,中斷了我大腦中無時無刻思索工作的心神,也把我從長期處於工作的緊張備戰狀態中給拉了出來。所以,我的身體透過眼皮沉重、呵欠連連告訴我,它需要休息、它需要放鬆;而此刻,那失落已久的副交感神經正在全速運轉呀! -- 明白了這一切,我終於發現,孩子是天使(不再只是睡著的時候是天使),真的是上天賜與的禮物。她逼著她那工作狂的老爸,得停下腳步,傾聽身體的聲音,關心自己的健康,用更活在當下的方式調節情緒與壓力。 沒錯!就是「活在當下」。 從正念(mindfulness)的角度來看,當你將心思放在當下的每一刻,不帶評判地全然覺知,那就是從煩惱中解脫的時刻。 與孩子相處時,就是最活在當下的時刻,因為,孩子本身就是活在當下的。當下的渴望是什麼,就去追尋那份渴望;當下對什麼好奇,就去探索那些事物。於是,當我陪伴並觀察孩子時,心思也聚焦在當下,自然有抒壓忘憂的驚人功效,真可媲美神奇百憂解。 憑良心說,比起工作或追求成就,陪伴孩子還是相對比較無趣的(老實說,一開始真的悶到不行),而且為了與孩子相處,不得不壓縮工作時間,讓我更顯焦慮不安。不過,在這番摸索後,我學習到要為自己的生活設立更清楚的界線,工作的時候工作、玩樂的時候玩樂、休息的時候休息、陪家人的時間就專心地陪家人吧! -- 有天,太太要向我借用電腦。她到書房裡,在螢幕前滑動滑鼠個老半天,大喊:「電腦怎麼都沒反應?」 我說:「因為我沒開機。」她瞪大雙眼,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我,我又接著說:「我整個週末都沒開機。」 「天呀!你變了!」太太高聲大喊! 真的,我變了!是孩子和家人讓我改變的,讓我願意停下腳步,用更活在當下的態度過生活。 (本文撰寫於2020年2月25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在自我要求的同時,也學會放過自己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self-love-board-blackboard-wall-3969778/)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在中學裡當過多年的輔導教師,常常針對學生的心理困境進行心理諮商。曾經有個高三的孩子來找我談話,劈頭就說: 「老師,我想要休學!」 我感到不解,請他多說一點。他說:「因為我升上高三後,時常讀不下書,眼看大考在即,再這樣下去,我一定會搞砸!」 「如果休學一年,我有機會好好調整自己,多一點時間準備,應該比較有希望考上理想的學校。」 我正想肯定他,能自我分析,並提出改善策略;另一方面又思索著:「他的狀況嚴重到需要休學了嗎?」他又說了:「我本來是不能接受休學的。」 「但我實在看不下去現在的我,根本整天混吃等死,如果繼續下去,我一定會重蹈三年前的遺憾。我不想再失敗一次了!」 繼續談下去,才知道他是個自我要求極高的孩子,不允許看到自己將生活過得如此渾渾噩噩。然而,正因為把自己逼得太緊,長期下來,累積了過度的疲憊與壓力,現在身心都受不了,正在發出抗議的訊息。這時候,最好的對策,就是「放過自己」——暫時允許自己可以不那麼努力,甚至,允許自己可以考得不理想。 然而,這對一個從小律己甚嚴的孩子而言,談何容易! --  我見過無數像這樣的孩子,從小到大各方面表現優異,符合大人的期待,而在面對更高強度的挑戰時,因為幾次挫敗而自責不已,這又讓他陷入沮喪與無力之中,害怕失敗讓他退卻不前,但因為不允許自己如此頹廢,自我批判的聲音不斷在腦中浮現,讓自己身處高度的身心壓力之中,更難以有正常的表現。 這樣的孩子,即使表現再優異,長大後事業再有成就,也不一定會快樂。因為,每當攀爬至一個顛峰,就會擔心自己隨時落入谷底,同時,又想透過另一個顛峰來證明自己,沒完沒了! 說到底,我們從小教孩子追求成功,卻沒有教孩子練習面對失敗;教孩子律己甚嚴,卻沒有教孩子也要善待自己。所以,有許多人看似高自尊,事實上,內心自卑不已,每天生活在焦慮煩躁之中。 -- 前一陣子觀賞知名的精神科醫師鄧惠文主講的一堂線上課程,她談到,真正的「自信」,指的是「我行,我可以,我不行也沒關係」。我恍然大悟,原來自信是自我要求的同時,也允許自己可以做不到;而做不到的時候,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而非透過外在的表現來證明自己。 然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只敦促孩子做到「我行」,但卻少了培養孩子「我不行也沒關係」的情緒承載能力。 於是,長大後,當我們發現自己並不快樂時,就得把這失落的一塊給找回來,最佳途徑便是懂得「善待自己」。然而,善待自己並不是透過大吃大喝、揮霍無度來犒賞自己的辛苦,這只是在高度壓力下的心理補償,而是能夠在心裡停止自我批判,接納那個不夠好的自己,用白話一點的語言來說,就是「放過自己」。 我在心理諮商或心理成長課程中,常給高度自我否定的個案或學員做一個名為「同在模式」的練習,也就是練習告訴自己,兩個看似對立卻可以同時並存的自我描述,例如: 「我不可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同時,我有時候也會獲得別人善意的回應」。 「我終究是個失敗者,同時,我在許多方面也做得不錯。」 同在,讓好與壞同時並存,這些都是人生的真實面,我們都需學習去接納下來。 --  很幸運地,韓國的心理學家暨知名作家朴珍英,寫了一本貼近社會大眾、易讀易懂的好書《這樣的我,也是不錯:即使人生不那麼閃閃發光,你也能好好愛自己》,特別要給那些不斷追求成功,卻總是無法獲得想像中快樂與滿足的人閱讀,學習如何放過自己、善待自己、接納自己與喜愛自己。 一般認為,正向思考能讓一個人更快樂,在許多狀況下,確實如此。但現在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極端的正向思考或信心喊話,有時候只會讓人更沮喪;理由是,自我批判的聲音會告訴你:「我根本做不到這些正向思考的內容呀!」。 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彈性思考」。也就是,明白自己有不足之處,同時,也看見自己有良善的可能性,這才是更合理的自我對話方式。 我很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書中並不會不斷提醒你如何正向思考,而是透過許多分析與探討,讓你看待世界與自己的眼光,變為更為彈性,能夠看見糟糕的自己,也願意發現可愛的自己。這本書,根本是教你如何讓人生變得更為幸福的指南呀! 讓我們一起學習,對自己寬容,放過自己吧! (本文為《這樣的我,也是不錯:即使人生不那麼閃閃發光,你也能好好愛自己》(遠流出版,2020)一書推薦序完整版)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當戴上口罩時,我就可以不用這麼勇敢了!」 除了阻絕病毒,口罩還隔離了什麼?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teddy-teddy-bear-ill-patch-318356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遇到一個時常戴著口罩的孩子,你會直覺地想到什麼? 也許是感冒了、生病了,或者就是身體虛弱,擔心被傳染等。最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拉警報,走在路上人人都戴著口罩,讓我想起一個曾經互動過一陣子的孩子。當時,我還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 印象中,她總是悶悶不樂。偶而會抱怨家庭、學校、同學或課業,但情緒起伏並不大。她的話不多,大多需要我引導,若我沒有主動提問,她就沉默地等待。 很特別的是,每次來談,她總是戴著口罩。後來,我發現,她在學校裡,也多半戴著口罩。一開始,我沒有多問;在一次會談中,隨口提到:「我看到妳,總是戴著口罩,怎麼啦?」 她沒說什麼,只是聳聳肩、瞇著眼睛搖搖頭。 仔細想想,我幾乎從沒看過她摘下口罩的樣子。 -- 時下青少年時常戴著口罩的人不少,也許是感冒、怕被傳染、或者防曬,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相貌不佳。但長時間戴著口罩其實很悶,對精力充沛的青少年來說,是很不舒服的。 之前,我曾遇過一個在同學陪同下來求助同學,也是戴著口罩前來,他是因為在家裡被暴力對待,戴口罩是為了遮住傷疤。想到這裡,助人者的敏銳度告訴我,有必要與眼前的女孩認真談談口罩的事情。 在下一次的會談中,我再度提起為什麼要一直戴著口罩。這孩子仍然聳聳肩、搖搖頭,沒說什麼。我向她確認,是否臉上有受傷,或者被不當對待?她也說沒有。 「那麼,妳要不要有時候,摘下口罩,讓其他人可以看見妳的模樣呢?」 我笑著邀請她,而她只是低下頭,不作聲。 我又提了一次。這一次,她緩緩地搖搖頭,用我幾乎聽不到的音量說:「不要,我不想。」我好奇地問,為什麼不想呢? 「沒有戴口罩,會讓我感到很焦慮。」 「焦慮什麼呢?」我原以為是怕被傳染流感之類的,她接著說:「大家都在看我,讓我很不自在。」 換句話說,當戴著口罩時,比較不會被看見,她會比較安心。我想起,這孩子的困擾,就是一直有對人群退縮、難以融入同儕,她這麼說,我便可以理解。又談了一會兒,她告訴我: 「如果戴著口罩,我覺得,我就可以不用那麼勇敢了!」 -- 我揣摩著這句話。她是個缺乏自信的人,做任何決定總是猶豫再三,給人一種怯弱的感覺,也因為這樣,有時會被同學欺負,有時則被師長誤解。遇到一些關心她的朋友或長輩,總是會鼓勵她要樂觀開朗一點,要活潑外向一點,她最常聽到的話,就是「要勇敢一點啦!」 「我很努力試著勇敢一點,但就是做不到呀!」女孩說。 我知道,這孩子其實很努力,不想讓關心她的人失望。也正因為這樣,讓她覺得更難以向別人交代,也更害怕面對別人的眼光。於是,口罩適時地派上場,幫她化解部分的危機。 當戴上口罩時,她有絕佳的理由可以避免和別人接觸。也就是,她可能會被當作一個病人,或者身體不好的人對待。於是,口罩成了保護傘,阻絕了她與他人互動的機會,成了讓她感到安心的護身符。此刻,她能在被口罩遮住的小世界裡,低調地做自己,也順理成章地可以「不用那麼勇敢」。 「原來,口罩對妳有這層功用呀!」我同理地說:「難怪,你不願意摘下口罩。」 這孩子點點頭。這樣說來,她已漸漸依賴口罩保護自己。同時,當戴上口罩時,她便覺得自己就是個弱者,就是個邊緣人,與他人格格不入;於是,她也理所當然地可以不需要太積極地融入人群。 或許,她的問題本來沒有那麼糟,戴上口罩後,就變得更糟了。 -- 最近因為肺炎疫情升溫,出門時常需要戴著口罩以求自保。我想起,每次戴上口罩時,常會有一種覺得自己變得「虛弱」的感覺。剛開始還好,但漸漸地,不自覺地瞇起眼睛、垂下頭、步履闌珊、動作遲緩;與人互動時,也顯得有氣無力,說起話來似乎較為費勁。 但實際上,我只是戴上口罩,身體狀況並沒有任何異樣。 如果你和我也有一樣的經驗,那麼,配戴口罩這個動作本身,正在影響著你的身心狀態。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戴口罩可能會改變你對自己的身份認定——從一個健康者,成了一個虛弱的病人。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口罩是給那些身體病弱的人戴的,所以「口罩=生病」或「戴口罩的人=病人」(在很多情況下是例外的,所以這也是一種刻板印象)。於是,一旦你戴上口罩,便可能無意識地把自己套到這個等式之中,而把自己也視為一個虛弱而需要被保護(或保持距離)的人。 一旦你的身份認定改變了,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透過展現一系列相應的感覺、想法及行為,以能與這個新的身份認定保持協調一致。如果這又會對你帶來好處的話,漸漸地,你會更依賴口罩,不論走到哪裡,戴到哪裡,因為你心裡頭對自己的認定,就是個「需要被保護的人」或「虛弱的人」。 哪一天,口罩不在身旁時,你會頓失所依,充滿不安與焦慮。 就好像,那個透過戴口罩與他人保持距離的女孩,漸漸地,也變得從人群中更為退縮,與他人保持距離,而在群體生活中,需要更長的時間配戴口罩,才會安心。 -- 我不是說經常戴口罩是個不良的習慣,而是,配戴口罩除了在生理上隔絕病毒傳播外,也許還有著心理上的意涵。所以,每當我到學校裡與教師們做個案研討時,談到高關懷學生的辨識與篩選,我便會特別提醒,去注意那些長時間習慣帶著口罩的孩子。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女孩,後來怎麼了? 我順勢將口罩作為促發改變的媒介,邀請她,做個練習。 在我們見面會談時,試著摘下口罩,從十分鐘開始。一方面做為減除焦慮的練習,另一方面,重新找回沒戴口罩時,身心比較有活力的狀態。慢慢地,拉長時間到整個會談過程;接著,在其他生活情境中也嘗試看看,進而轉化身份認定。 說真的,能夠摘下口罩,大口呼吸,還是比較舒服的。 (本文撰寫於2020年2月12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寫)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孩子的各種疑難雜症,都正常得不得了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當我第一次閱讀「皮克威克奶奶」系列的童書時,超希望通訊錄裡頭,就有著皮克威克奶奶的聯絡方式。因為,慈祥的皮克威克奶奶總是老神在在,專門對付難搞的孩子——挑食、愛抱怨、愛生氣、愛哭、欺負人、愛說悄悄話、沒禮貌等,皮克威克奶奶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法寶——如果皮克威克奶奶也有臉書或IG就好了! 在《皮克威克奶奶4-驚奇魔法箱》一書中,皮克威克奶奶的處方依然讓人感到驚艷!那些因為孩子稀奇古怪的問題,被搞得快瘋掉的爸媽們,聽了皮克威克奶奶的建議,本來半信半疑,一旦用了皮克威克奶奶提供的妙方,一試就見效! 所以,即使這是一本童書,大人們閱讀時,也會感到很療癒。因為,書中的情節,反應的就是每個家庭裡的日常。你會點頭如搗蒜地說:「對!對!對!我家裡也有個這樣的孩子!」。而你也會比較放寬心,因為,「不是只有我家的孩子如此」,原來好多的父母都有類似的煩惱。 -- 皮克威克奶奶真有這麼神嗎?想也知道,她那些神奇的道具或配方,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在皮克威克奶奶的眼中,沒有壞孩子;而孩子的各種疑難雜症,都「正常得不得了」! 在《皮克威克奶奶4-驚奇魔法箱》中,作者依然秉持著過去一貫的創作風格,在書中讓大人們有機會去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例如,拖拖拉拉的孩子,可能是想像力豐富;愛說悄悄話的孩子,可能是想要獲得同儕認同;愛哭的孩子,可能是希望有人懂他;愛欺負人的孩子,也許只是想展現自己的力量;愛作怪的孩子,就是希望吸引他人的目光。 爸爸媽媽們可以透過皮克威克奶奶的眼光,明白孩子做出這些「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真正需要做的,不是一直指責孩子的那些問題行為,而是讓孩子知道或體會,這些問題行為會為自己付出哪些代價。 只要稍加轉化,問題行為也可能成為另一種優勢,前提是,我們得先看懂孩子在意些什麼。 -- 這畢竟是本童書,如果是孩子閱讀過後,會想到些什麼呢? 或許是,身旁也有個喜歡炫耀又討人厭的朋友;班上就有個作威作福、愛占人便宜的同學;鄰居也有個喜歡取笑別人、說三道四的同伴;家裡也有個沒事就哭哭啼啼的弟弟。又或許,自己就是那個整天拖拖拉拉,總要爸媽急得跳腳的慢郎中。 孩子會在閱讀中,把自己置身故事情節中,進一步去思考,當自己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或身旁有這樣的人時,該如何去理解、去看待,以及去因應。此刻,孩子們便正在經歷「換位思考」的過程,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及立場,去看待及解讀同一個現象的思維能力。 兒童到青少年時期,正在發展多向度思維的能力。如果大人只是對某種行為給予「對」或「錯」的單一評價,孩子的視野將會被限縮在教條的世界裡,而難以去理解不同的人在做出相同行為時,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思考歷程,而這往往與他們的處境或成長經驗有關。 如果,我們期待孩子們發展出「人文關懷」的素養,那麼他們就不能僅憑眼睛看到的表象去做出結論,而是得進一步去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其實,這就是一份同理心。而透過閱讀故事或小說,確實有助於孩子拓展這類的能力。 -- 「皮克威克奶奶」的故事老少咸宜,當大人有機會與孩子共讀或討論這本書的內容時,我深刻期待,千萬不要流於教條式的指導,像是:「所以不能欺負人!」「要勇敢一點!」「不要再拖拖拉拉了!」,也不要趁機數落或要孩子自我檢討;而是透過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就算得到天馬行空的答案也沒關係。 像是,以書中的一個愛說悄悄話孩子的故事為例,可以問孩子: 「故事中的小朋友,為什麼老愛講悄悄話呢?」 「講悄悄話,對他們為什麼這麼重要?」 「為什麼大人會覺得講悄悄話沒有禮貌呢?」  「一直講悄悄話,會有什麼後果?」。 接著,再連結到孩子的真實生活:「你喜歡講悄悄話嗎?和誰講?什麼時候講?」透過對話與提問,與孩子討論每個故事,這便能深化孩子在閱讀世界中的學習,而非只是把書讀完而已。 (本文為麥田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之《皮克威克奶奶4-驚奇魔法箱》一書導讀文)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Recent posts

Google search engine

Popular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