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2 帖子

-

2 意見

總是敢怒不敢言?—迴避衝突者活得更自在的微小練習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前幾天,與一位在學校裡服務十幾年的黃老師閒聊,她談到曾遇過一位學生,平時活潑、外向,有些調皮,但也總能幫忙師長完成任務,是個值得信任的孩子。 有一天,那孩子答應了某件事卻沒做到,黃老師有些生氣,用稍微責備的口吻說了他幾句。隔天是假日,這孩子竟然打電話給黃老師,問她:「老師,妳昨天是不是對我很生氣?」 「我很驚訝,這孩子竟然會這麼問我。當下我不知道怎麼回應才好,於是告訴他:『沒有啦!老師沒有在生氣。』」黃老師說。 「可是,你是真的生氣呀!」我說。黃老師沒有否認:「的確,那天我是真的蠻生氣的,可是,我更害怕破壞師生關係……」黃老師儘管有些怒意,仍努力克制不說出責備的話,沒想到,仍被那敏銳的孩子嗅出老師的心情了。 這讓我想到,也有不少家長,不願意對孩子講重話,因為擔心被孩子討厭,破壞親子關係。即使忍著怒氣還微笑地對孩子說:「沒關係,沒關係,我沒有生氣,沒有要罵你的意思。」然而,難道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情緒嗎? 明明就很生氣,是吧!一味討好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混淆,也無法透過判讀他人的情緒感受來學到行為邊界。 對學生、對孩子都如此了,那麼,在職場上對同事或主管,甚至對屬下,大概也只想當好人吧!這些人可以稱做是習慣「迴避衝突」的人。 習於耗神費勁地自我壓抑 迴避衝突的人通常害怕被討厭,常見的是不敢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立場,難以拒絕別人,無奈接受他人無禮的要求,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評價,逃離各種可能被批評的場合,面對無法避免的衝突時感到痛苦難耐。 迴避衝突意味著你得時刻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與他人硬碰硬,這往往會消耗過多內在能量。你去問問那些站在第一線服務顧客的人就知道,儘管面對奧客也要笑臉迎人,是多麼耗神費力呀! 我曾在高鐵站看到一位酒醉的乘客,對站務員提出無禮要求,被站務人員拒絕後,口出惡言,大罵三字經。站務員立即堅定地說:「請你道歉!」不斷地說,直到該乘客被保全人員帶走為止。 我很欣賞那位站務員能透過表達捍衛自己的尊嚴。然而,在顧客至上的文化下,很多時候若提供服務者過於強調自己的立場與權利時,就要擔心工作不保——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啞巴吃黃連,眼淚肚裡吞的職場文化 在職場上,迴避衝突者往往會吃很多悶虧,特別是,當你還是個菜鳥時。 還記得,當我初入職場一陣子後,兵單來了。入伍服役的前夕,長官設了宴席要歡送我。本來就不善交際的我,盛情難卻下還是參加了。 席間,前輩們輪番對我敬酒,喝過一輪,我已微醉,想著應該就這樣了吧!沒想到,主管說:「我們老的都敬你一輪了,現在該你一一回敬了!」啊!中計了。我自知不勝酒力,怕真的醉倒了,連忙說:「老闆,不行了,不行了!」 「怎麼可以說老闆不行,老闆怎麼會不行?開玩笑!」主管大聲說著,全桌的人哄堂大笑。只有我尷尬地楞在哪裡:「糟了!說錯話了嗎?」當我內心這麼想時,立刻升起一陣怒意,這不是被吃豆腐嗎?我的話被曲解成帶有性意味,而成為席間的笑話。然而,儘管內心不是滋味,也得忍著。最後,當然是爛醉到吐,頭痛了一整夜。 對其他人而言,可能只是無傷大雅的社交互動,習以為常。但對我而言,卻是個很不舒服的經驗,敢怒不敢言。 事實上,我也是個迴避衝突的人(外加權威恐懼症)。 迴避衝突帶來的好處 當然,迴避衝突者自有一套自處之道。他們傾向去找與自己相像的人相處,看來親切、溫和、無害,朋友圈自然充斥著「不太會吵架」的人,以和為貴會是他們內心共同尊奉的圭臬。當然,難免也是會遇到令人膽怯的同儕,他們會展現無限的包容與忍讓,所以,多數人對他們的印象不錯,在職場上的風評不差,人緣不錯,也會有貴人提攜。 當你討厭自己的迴避衝突時,請想想,迴避衝突為你帶來了什麼? 所有的行為模式必有其功能,沒這些能保護自己或者自我提升的好處,迴避衝突的性格又怎麼會被保留下來呢?但是,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迴避衝突久了,被當爛好人,眼淚往肚裡吞,也只能認了。 別只是在角落暗自哭泣 如果你剛好就是迴避衝突的人,也不見得要下定決心大刀闊斧地改掉這個習性。因為,拿走了這個行為模式,也同時帶走了它的好處,你恐怕難以接受。但是,我們也不該總是在角落裡暗自哭泣,帶著委曲求全的心情活著,對心理健康並無助益。 我個人有幾個對迴避衝突者的建議,透過一點點做得到的調整,讓我們至少在迴避衝突的同時,可以輕鬆自在一點,沒那麼難受。 (一)破解錯誤的認知邏輯 迴避衝突者常有一種很有問題的邏輯,就是「表達自己的情緒或立場=找對方吵架=引起對方不悅=被別人討厭」。所以,在自己心裡下了一個「表達自己就會招致別人討厭」的結論。 事實上,會討厭你的人,就是會討厭你,不管你是否表達自己的立場都一樣。不會討厭你的人,也不會因為你明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或觀點,就對你大發雷霆,或者懷恨在心。生活中有很多不願顧慮他人感受而老愛佔人便宜的人,他們不是壞,只是欠缺提醒;你也得透過適時表達感受,讓他們學習到尊重。 (二)溫和而堅定地說出情緒感受 如果,你被侵犯卻無法要求別人住手,或要求對方用你可以接受的方式對待你,那麼,至少練習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像是: 「當你這麼做時,我覺得蠻生氣的。」、 「聽到你這麼說,我覺得不是很舒服。」、 「你們的做法讓我感到有些委屈。」 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不表示就準備要和別人吵架了。我們可以透過友善的方式表達,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或帶點幽默感也行。 特別是,一定要讓自己身旁的家人知道你的情緒感受,越是親近人的人,越是如此。雖然不需要跟家人太過計較,但你不說出來,他們永遠不會懂得你怎麼了。 (三)適時示弱讓別人多負點責任 迴避衝突的人即使被「ㄠ」,也常會概括承受。與其透過爭執把工作推出去,不如自己默默攬起來做好了——溝通,特別是激烈的溝通,真是件累人的事情。最後的下場就是越不甘心,做越多;做越多,越不甘心。 如果,你難以拒絕別人,就試著練習這麼說:「我很想幫忙,但我不太懂耶!」「可是我不會耶,你可以教教我嗎?」 這麼做是在那些強勢的人面前示弱,但不是擺爛或推工作——這兩者是有差別的。雙手一攤擺爛的態度,只會激怒別人,但示弱卻會激發別人的同情,願意出手相助。前提是,你平常為他人付出很多,累積了不少好人緣。 不過,這一招還是有其限制。若有人刻意要灌你酒,當你說:「可是,我不會喝耶!」對方興致越高昂。這時你一定得說:「我有開車」或者「我有特殊疾病」才行。 (四)學習對自己真誠 真的難以改掉迴避衝突的個性,那麼就接納這個樣貌的自己吧! 如實地看到這個行為模式為自己帶來好處,同時也有副作用,完全不加以批判地接納下來。當你能對自己真誠時,你才有可能讓別人感受到真誠。 事實上,最受人尊重與歡迎的人,往往是真誠的人。 或以,我對文章開頭提到的黃老師說,先承認自己生氣吧!然後,與其粉飾太平,裝作自己沒生氣,不如告訴那孩子:「老師當時真的有些生氣沒錯,但我也擔心說了重話傷害到你,破壞我們之間的關係。」或許,這會讓擔心被老師討厭的學生,鬆了一口氣——原來老師也是人,也很在乎關係的呀! 真誠以待,彼此的距離又拉近了一些。 (本文撰寫於2018年7月31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管住你的嘴,別再給建議!對方最不缺的,就是建議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常在進行親子諮詢時,遇到家長這麼問我:「我該怎麼跟孩子說,孩子才會聽?」視狀況不同,我有時候會說:「如果一直說都沒有用,那就先別說了。」 這時,我會收到既驚訝又疑惑的眼神,我便要解釋:「因為,你說出來的話,都是一道又一道的建議,這是孩子最不想聽到的。」 「但是,不給他建議,要跟他說些什麼呢?」 我不禁納悶,好像,除了給建議之外,親子之間就無話可說了。確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大人們總是忍不住要給建議(或是根本沒想要忍);於是,當我們長大時,我們也如出一轍地拼命給孩子建議:「你應該要…..」、「你最好是……」、「你趕快去……」、「你怎麼不……?」除此之外,真的「無話可說」了。 -- 如果你想要破壞關係,就拼命給建議吧! 每個人或許都曾遇過那種,跟你聊沒三句話,就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的高見,同時還要下起指導棋:「我知道,這件事就這麼做、那麼做,就行了!」聽了頗令人反感。 請記得,給建議常是破壞關係最簡易又快速的方式。尤其,關係越親近,作用力越強——親子之間是如此,伴侶之間亦然。如果你想破壞與親朋好友的關係,就拼命給對方建議吧! 你一定會想:「我的一片善意,何以換來對方的不理不睬?」真是「好心被雷親」。然而,事實就是如此——有時候,你的滿腔熱情,只會獲得白眼一枚。如果對方眼球都翻到背後,你還管不住自己的嘴,一講再講,那麼,你已經到達給建議的極致境界——碎碎念。 -- 大多數的情況下,對方需要的根本不是任何建議 不是在所有的狀況下給別人建議,都會帶來反效果。然而,大多數時候,當我們不由自主地給建議時,總是自以為是的。因為,此刻對方需要的,根本不是你的建議;就算正深陷泥淖中,也會拒絕任何高明的提議。 「你說的對,可是……」 「我也知道,可是…..」 「這我試過了,不過……」 當你提出精闢的見解,想解救對方於水深火熱時,是否常聽到這樣的回應?對方回答得很客氣,內心話其實是:「別再說了,我有這麼蠢嗎?」 這就是貿然給建議的風險——讓對方感覺自己很糟;尤其是,你說的其實對方早就想到了,甚至也都嘗試過了。當你沒有深刻地理解對方的內在感受,便開口當起老師時,對方的心裡可能正滴咕著:「閉嘴好嗎?你以為你是誰呀!」 -- 是為對方好,還是為自己好? 給建議常是人際互動時,難以避免的壞毛病。這是因為,我們總是需要在對方面前證明自己有著高人一等的優越地位。當你給出建議的那一刻時,你已經把自己擺在比對方還要高的位置上了。因為,能給建議的人,似乎懂得比較多、經驗比較豐富、方法比較高明,同時也意味著,他正站在正確的一方。 相較之下,接收建議的人就被比了下去,有種矮人一截的感覺:「我都已經夠挫敗了,聽了你的建議,正好證明我真的很糟,我當然不想再說了!」 因此,被句點也只是剛好而已。如果你還搞不清楚狀況,可能就會繼續給建議,相同的建議重複給,類似的話語反覆講,最後就成了「碎碎念」了。 有個朋友告訴我,她老公總是抱怨她愛碎碎念。我看過他們夫妻倆相處,她也確實念得很厲害。我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她說:「可是,他就是說不聽呀!要是他願意改,誰想像老媽子般一直念?」 我問:「問題是,越是碎念,妳老公有因此改變嗎?還是,依然故我?」她搖搖頭。我說:「那麼,無效的方法為什麼要一直做?」突然間,她愣住了,想了半晌,告訴我:「好像這樣做,會令我感覺好一點,至少沒那麼糟!」 我們很難自我覺察,當我們給出了建議,包括碎碎念,事實上,我們想的常是自己,而不一定是對方。好為人師或老愛碎碎念的人,內心的機轉也許是這樣的:我雖然無法說服對方聽我的,但至少在我內心裡,我會感覺到:「我是對的,你是錯的!」當我自以為是地站在「正確」的一方時,我的心理位置便提高了,因此,我的感覺會好一點——即使對方永遠都聽不進去,也一點都不這麼覺得。 這麼看來,我們好像只是在自欺欺人。當我們無法改變對方時,就設法證明自己的對的,對方是錯的,用這種方式自我安慰。因此,看起來是為對方好,事實上是在為自己在人際互動的挫敗裡,找個台階下。 -- 如何適切地給出建議? 剛剛說了,不是所有的狀況下給別人建議,都會帶來反效果。時機若抓得對,對方可是會感動到想哭的。不論是在任何關係中,想要給他人建議,遵守以下幾個原則就對了: (一)對方主動要,你才主動給:換句話說,沒人主動詢問你的高見,請盡量閉上自己想給建議的嘴,儘管有再高明的見解或對策,也是如此。 (二)在足夠的情感理解後才給:當一個人被深刻理解後,往往才是給出建議的最好時機。因此,請先帶著好奇,好好地傾聽對方的故事,全盤理解事情的脈絡,並深刻地同理對方在那個處境下的情緒感受。當人們感受到「有人懂我」,情緒被完整地接納時,自然就聽得進別人的觀點了。 (三)只給新的選擇,不帶任何評價:最高明的建議,是引導對方找到面對與解決問題時的新選擇。記得,你的建議應該是純粹分享個人的觀點與做法,切勿同時評論或檢討對方原來的做法:「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你就是不聽……」,這樣只會招來一頓白眼。 (四)放下要求對方非得改變的意圖:很多時候,我們對對方的要求,常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當我們想改變對方時,常常只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越是堅持對方得照著做,越只是在凸顯自我的價值與重要性。在大多數的情境下,請允許對方可以自我決定是否改變,或者,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改變吧! 很難,對不對!這是需要練習的。下次,當你很想給出他人建議時,問問自己:「此刻,對方最需要的,真的是我的建議嗎?」 (本文撰寫於2018年7月16日,修改於2021年4月16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為什麼,我總是受不了那些幼稚的孩子們?

人生中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便是那些你憎惡、迴避與最不願意接受的部分,總會在生活中以各種形式的挑戰反覆出現,就像是你的功課一樣,逼著你得去面對。

學習尊重,來自於真實體會他人的情感—談如何透過情感表達幫助孩子建立行為邊界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最近社會上慘忍的殺人事件頻傳,不論是發生情侶間、夫妻間甚至親子間。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有人可以如此冷血?何以有人可以「想要如何就如何」,絲毫不需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一件事情的發生,常有著複雜的成因,不能只歸因於單一因素。然而,站在教育或心理助人者的立場,思考的常是,我們該如何,才能教養出能考慮他人感受、遵守社會規範的成人,而不是殘酷無情的冷血怪物。 該怎麼做呢?父母師長若能做到「真誠表達情感」,會是重要關鍵。 -- 孩子如何學習到社會規範? 當孩子從一個完全自我中心的嬰兒狀態,逐漸發展出人我相處的社會意識時,他需要體認到所謂的「行為邊界」的概念,也就人際之間的行為是有限制的——孩子需要去理解「我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到他人」,進而意識到「在人我關係中,不能我行我素」以及「我該怎麼做,才是對你我都好的?」這樣的問題。 我們可以思索一下,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如何體會到行為邊界,進而學習到社會規範?通常來自於兩種管道: 第一、大人透過教條式的灌輸,以語言的形式讓我們認識到是非對錯,強調的是某種行為表現的「對錯」或「合宜」於否。第二,在實際生活中,與人相處時體驗與學習而來,例如,在幼兒園中,眾多幼童搶著玩同一個玩具,在你爭我奪之下逐漸學習到,唯有「輪流」才能讓大家都有機會玩得到,為了輪流,幼童得學會暫時克制自己即時的慾望。 兩種方式都能幫助孩子建立起行為規範,但往往後者—在自然的人際互動中藉由行為後果而摸索得來的結論,對孩子的影響較大較廣。因為,這樣的學習是伴隨親身體驗的真實感受而來,不只記憶在意識層面,也深植在內心深處。 -- 他人的情感表達幫助孩子認識到「行為是需要限制的」 然而,父母師長為了讓孩子有規矩,常會直接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是讓孩子聽話頗有效率的方式,但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往往無法真正的體會。甚至,可能造成孩子更多的困惑與挫敗。 許多父母都有在吃飯時間與孩子搏鬥到火大的經驗。一位母親在餵幼兒吃飯時,孩子東晃晃、西走走,餵了大半天還是沒吃完。母親也跟著心情煩躁起來,便對孩子說:「好孩子就應該趕快把飯吃完,你這樣吃飯慢吞吞的,是個壞孩子!」 另一位母親面對相同的情境,有著不同的回應。她嚴肅地告訴孩子:「我看到你吃了好久還沒吃完,這讓我很困擾,因為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請你趕快把飯吃完吧!」 在相同情境下,兩位母親對孩子回應的差異在於,是否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後者明確地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飯吃了好久)與他人情感(我很困擾,因為……)之間的關連;而前者,則搬出「教條」,也就是一些關於是非對錯的人際規範(好孩子應該……),實際上卻把自己憤怒的情緒感受隱藏在教條底下。 那些教條或規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規則,它們只存在於人際互動脈絡下。正因為你的行為會影響到我的權益,於是,我們必須有默契地共同遵守某些行為法則,讓彼此都能自在地相處。 於是,真誠地表達情感,往往能讓孩子明確地知道我們的情緒感受,目的是獲得尊重。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對孩子表達情感,不論是正向或負向,在孩子的教養上是如此重要了! -- 學習尊重,來自於親身體驗,而非教條口號 「尊重」正是孩子在摸索行為邊界與學習建立人際規範時,最高的指導原則。 若要孩子懂得尊重,並非一味地灌輸他們那些「應該做什麼」或「不應該做什麼」的教條規準,而是能讓孩子擁有理解他人情緒感受的能力。而父母是孩子第一個人際相處的對象,父母對孩子的特定行為,表達出來的情緒感受,自然能讓孩子體悟到「我們是不同的」,以及「我的行為需要把你的感受納入考量」,這就建立起行為邊界了。 每天每時每刻,我們可能都在引導孩子建立行為規範。而當孩子表現出不當的行為時,大人可以試著指出孩子的問題行為後,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同時提出具體要求,例如: 「我聽到你一直抱怨我,我很難過,希望你能停止這麼說!」 「我看到你一直把桌上的東西丟到地上,發出很大的噪音,讓我很不舒服,我也很擔心東西會被摔壞,請你把東西放回桌上。」 「我看到你今天的作業沒有完成,我有點擔心,是不是不會寫?我們一起來討論看看。」 當然,孩子有些正向行為時,也可以比照辦理:「當我看到你今天花比較少時間在玩手機遊戲,我知道你可以做到自我控制,我很喜歡你的表現。」 是不是有點類似「我訊息」的表達方式?正是如此!要注意的是,請務必只聚焦在孩子的特定行為本身。像是,有些父母常會這麼說:「你總是不寫作業,就是個性懶散墮落,我真是擔心你的未來呀!」這樣就是在否定孩子的人格了。 -- 師長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才能表達得出來 另外,父母需要表達的是自己當下真實的情緒感受,而非將負面情緒隱藏在批判與評價背後。朋友向我談起他的煩惱,他那就讀國小的孩子,從學校裡聽到其他同學暑假出國遊玩的經歷,羨慕不已,回到家便吵著父母要帶他出國。父母拒絕了,孩子便開始鬧脾氣。母親掉頭離開去做家事,父親則忍無可忍地拿起藤條教訓孩子。 朋友憤怒地兇了孩子一頓:「人家要什麼你就要什麼,也不想想,你的學習表現好嗎?怎麼還敢提出這種要求?而且,爸爸媽媽這麼忙,你真是不懂事!」 然而,從朋友的敘述中,我感受到他內心裡有著龐大的憤怒,一方面來自於沒有能力帶孩子出國遊玩的無奈,另一方面是感受到孩子不願意體諒父母的無力;於是,透過批判或否定孩子,來表達內心的憤怒。 其實,他可以這麼回應孩子:「我知道你也很想出國玩,但是,爸媽現階段真的無能為力,我們沒有時間,家裡經濟也不允許,請你能體諒。」停頓一下,接著說:「而當你還不斷要求時,甚至發起脾氣,這讓我感到很挫敗,不知道如何才能讓你明白我們的為難。」 「真誠表達情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父母得要有高度的自我覺察才行。 -- 尊重他人,也能重視自己的感受 從小對孩子真誠表達情緒感受,一方面能夠幫助孩子擁有從他人的觀點與感受看事情的能力,也就是同理心;另一方面,父母也在示範如何認可與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 而當孩子遇到人際衝突,特別是自己的身體或權益被冒犯時,他便學習到,要立即覺知自己的情緒感受(「我覺得不舒服」),認可自己的情緒(「我的不舒服是真實的」),並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我感覺到不舒服,請你立刻停止這麼做!」)。 於是,孩子在學習尊重別人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自己。 (本文撰寫於2018年6月22日,修改於2021年6月7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孩子,為什麼你不願意和我講話?」因為,你只想著改變我!

當我們在與親人或孩子交談時,總會忍不住想給對方建議與評論,或說起大道理來,這往往是對方最不想聽見的。能不能,多創造一些時光,哪怕是片刻也好,就只是好好地把對方的話聽完、聽懂,或者,帶著好奇,想多知道一些。如果不知道要回應什麼,就只要說:「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我很喜歡聽你分享你的事情。」如此就好。

原來我的好脾氣,是一種生存策略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在情緒管理的教學或訓練課程中,我總會遇到一些學員告訴我:「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情緒。」在各種情境下,情緒波動都不大,感受不太到喜怒哀樂,就算遭遇些挫折,也總是很快就過了,不會耿耿於懷,更不可能長期放在心理反芻。情緒狀態看似穩定,甚至到了一種冷淡的程度。 也許你會蠻羨慕這種人——無憂、無慮、無煩惱,一旦沒感受到負面情緒,自然就不會不快樂了。 在我看來,這些人長期與自己的情緒感受斷了線,也就是難以與自己身的身心狀態連結,這來自於長期無意識地壓抑或不允許負面情緒存在。情緒感受常是以「身體感覺」的形式出現,當不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時,便是不願意讓自己關注自己的身體感覺,這樣的人,脖子以上與脖子是過著沒交集的生活的。 為什麼有的人總要與自己的情緒感受保持距離呢?很可能是成長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一種生存策略。 -- 在一個成長課程中,遇到一位男學員,他在公司裡性情溫和、待人和藹,做事效率也高,深受信賴。只是,在課程中進行任何分享時,他總是表情淡定,不怎麼能表露情緒。 有幾次,我們做了幾個情緒覺察的練習,要回憶並重新經歷一件曾經發生過的痛苦經驗或壓力事件。他告訴我,他遍尋不著這樣的經驗:「不愉快的事情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實在想不起來有什麼事會讓我感到不舒服。」 這不是第一次了,每當遇到類似的練習,這位仁兄便難以進入練習狀態。他常說:「不愉快的事情,不要去想就好了呀!」 他是個理工男,我印象中的理工男,常是腦袋與身體處在分離的狀態,不太能覺察自己的身心反應。因為不是第一次碰到,見怪不怪,也沒去多理會或關照。 直到有一天,課程結束後,待同學一一離去,他找我私下談話。 「我要說的不是公司的事情,而是我自己生活上遇到的困擾。」他邊說,我第一次觀察到他眉頭深鎖,有著明顯的情緒起伏,同時,語氣急促,似乎急著一股腦兒地把自己的困境給說完: 「是我媽啦!我覺得她可能有點憂鬱症吧!老是對別人的事情過度擔心,沒事就碎碎念,甚至,什麼事情都可以看不順眼,總要反對再反對,如果不順她的意,便會大哭大鬧。我哥哥他們都受不了,盡可能少回家。但我覺得這樣不太好,每個禮拜還是會回老家陪兩老,但每次壓力都很大。」 「最近,我即將要結婚,也已經到對方家裡提親了。但我媽卻一直有意見,拼命嫌棄對方,想要阻止我們結婚。我女朋友也很怕碰到她,感到壓力很大。以前我會盡量順著她,但結婚這件事,我不可能再妥協;只是,我真的很擔心以後會出現婆媳問題。」 「而且,我媽說,如果我硬是要跟對方結婚,她沒意見,但不會讓我辦任何儀式。可是,這怎麼成?對方父母肯定不能接受的吧!所以,我現在很傷腦筋,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越講,情緒越激動,我只是靜靜地聽。幾個月以來,我終於看到他表露明顯的情緒了,似乎有著挫折、沮喪、無助,又有些生氣。 我問:「那麼,你爸呢?他的立場如何?」 他說:「我爸,他不太管事的。他叫我自己跟我母親溝通,他對我母親一點辦法也沒有。」停了一下,又補充道:「他一直以來都是這樣……」。 「每當你母親又對你碎碎念,不斷抱怨或言語攻擊時,你都怎麼辦呢?」 「我都只是聽,然後趕快把那些話忘記,我從小就是這樣的。」 -- 原來,這孩子的母親從年輕時,就因情緒起伏不定而時常對家人指責、抱怨、嫌棄,不然就是出現「我好苦」、「沒人理解我」、「我乾脆去死一死」之類,讓人聽了無法招架的言語。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都避之唯恐不及,兩個哥哥有機會出外唸書便很少回家。哥哥常對他說:「我真的很佩服你,竟然受得了母親的那張嘴!」 「我能怎麼辦?我當然要聽過就忘、聽過就忘,不要去在意,不然,我怎麼跟我母親相處呢?我又不能丟著她不管!」 「所以,大家都說你脾氣好,不會生氣,總是很淡定,原來是……」 「是呀!我要不是用這種方式處理我的情緒,這三十幾年,我要如何撐過來呢?」 為了能跟與母親持續相處,這年輕人從小就發展出一套情感麻木的因應策略,只要母親一開口,就讓自己放空,甚至接近「解離」的狀態,也就是人在心不在,不去感受就不會感到痛苦了。就算當下不好受,也會要自己很快地忘記這些不愉快,將情緒壓抑下來,好似什麼都沒發生,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我終於理解,這個受人歡迎的年輕人,情緒淡定背後的緣由了。 -- 我們的情緒因應模式,常發展自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中。有些是複製家人的情緒模式,有些是無意識地學習,而更多的,是為了在家庭中能夠更自在地生活(或減少痛苦),而發展出來的生存策略。 像是,有的人常會在人前降低自己的姿態,凡事討好,因為,在原生家庭中,唯有如此,才會被看到,被關注,甚至被肯定。有人需要不斷指責家人,無端抱怨他人的不是,藉此換得別人的重視,或證明自己是「對的」。甚至,有些孩子發展出來的,是一系列「憤怒-攻擊」模式,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便情緒爆衝地怒吼叫囂,甚至揮拳動武,讓別人不得不聽從他。 總之,如果某種情緒因應模式,能夠有效地幫助當事人度過家庭生活的壓力經驗,免於痛苦或甚至帶來更多好處的話,相同的模式便會被保留下來,並且在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中一再重演。然而,這些情緒模式多半僵化固著,難以撼動,在過去的家庭生活中具有效果,但現在卻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對於這位男學員現正面臨的困境,我也沒有什麼好的建議。但如果有機會,我很希望引導他重新與自己的身體感覺連結起來,並開始更重視自己的情緒感受,多停留在那些不舒服的感覺中久一點。找回失落已久的「有情有感」,而非帶著「麻木無感」繼續生活。 這一切,都是從情緒覺察開始,一旦覺察了,就有機會去調整與改變了! (本文撰寫於2018年6月8日,文中案例之情節及背景已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107年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當孩子不被允許長大時……

父母沒有跟著孩子一起長大,或不願意看到孩子長大,或者打從心底不允許孩子長大,通常與父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關。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通常與來自家庭中的情感創傷有關)而在情感連結上有很大的恐懼與不安全感,到了成人後仍無法有效化解或處理時,便可能透過「不允許孩子長大」來照顧父母本身的心情,此刻的大人,是處在一種未充分成熟的心理狀態中。

「孩子,我好想懂你!」 如何面對孩子想說卻又說不清楚的矛盾?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這孩子很幼稚,都快上國中了,問他話也講不清楚,有時候還愛說些反話!」一位母親帶著就讀小六的男孩,在一次課程間的空檔,前來找我諮詢。 看得出來,男孩是被硬拉來的,臉上掛著不悅的神情。我先問母親怎麼了,母親告訴我,本來男孩跟她頗為親近,無話不談;自從上了五年級起,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而有些時候,母子之間出現一些爭執,看得出來孩子臉色凝重,但怎麼問,孩子就是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學校通知家長,男孩在學校裡偷改考卷上的答案,再向老師要分數。母親對於男孩不誠實的行為感到難以接受,努力克制住怒氣,詢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但男孩就是不說,只是板著一張臉。 「類似的情況越來越多,我真的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麼想的!」母親無力地說。我給予母親一些同理的回應,並且問:「如果妳可以知道他怎麼想,對妳有什麼幫助?」 「我想,我會比較安心。至少,心裡有個方向,知道該怎麼做。」我點點頭。:我知道,許多家長試圖搞懂孩子的想法,常是要讓自己感到放心而已。 -- 說出來就是很奇怪! 我接著與孩子聊聊。我問孩子:「媽媽剛才說的狀況,你有聽見吧!你有什麼感覺或想法呢?」 「我就是不想跟她說!」孩子回答得很直接:「我若跟她說,她會看起來很擔心,然後要生氣了。」 「原來你是在意媽媽的感受呀!那麼,你不說,媽媽會有什麼反應呢?」 「她就會繼續問啊!一直問、一直問,越問越生氣,我就更不想講了!」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我試著肯定男孩「願意多說一點」的行為,繼續問道:「那麼,如果媽媽不要一直問,也不要擔心或生氣,你願意跟她多說一點你的想法嗎?」 男孩搖搖頭:「不要!」。 「喔!怎麼說呢?」我持續帶著好奇。男孩停頓了很久,然後說:「不知道……」我想著幾種可能性,讓孩子選擇: 「會不會,你擔心你說了會被批評或責罵?」 「還是,你覺得你長大了,沒必要什麼事都需要交代清楚?」 「還是…..」 孩子認真思索了一陣子,眉頭都皺了起來:「就是……我也不知道怎麼說,反正,說出來就是很奇怪呀!」我邀請孩子多說一點這種「奇怪」的感覺,但孩子重複地說著:「就是很奇怪嘛……」 -- 不是不想講,而是不知道怎麼講 我試著貼近孩子的內在:「會不會,你知道你有種感覺或想法,但卻不知道怎麼說清楚?你也覺得很傷腦筋?」 孩子嘆了一口氣,說:「應該就是這樣吧!」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我再繼續問下去,你就會更不想講了,因為你也不知道怎麼講。」男孩用力地點點頭。 「那麼,媽媽在問你時,你也有這種感覺嗎?很多時候,你不是不想講,而是不知道怎麼講,所以乾脆不講。但不講好像又會被念,那麼就講個反話算了,甚至,就對媽媽生氣起來了!」 孩子再度點點頭,我也再度肯定孩子表達的意願。我轉頭對著憂心的母親,詢問母親從中聽到了什麼訊息,母親說:「原來,孩子不是不願意說,而是不知道怎麼清楚表達呀!。」 -- 孩子正在練習統整自己的情感與思緒 我點點頭,告訴母親,這個現象在步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身上會越明顯。青少年敏感又相當在意他人的看法,常會複雜化對一件事情的感覺或想法,同時伴隨著許多焦慮、不安與煩躁的情緒。在此同時,孩子也在練習統整自己內在的情感與思緒,相當需要大人給予他們空間。 我邀請母親:「可不可以試著允許孩子,現階段就是會難以說清楚自己內在的想法或感覺。他不說,不是不願意說,而是不知道怎麼說。他說反話,不是故意要唱反調,而是在表達對大人一直詢問的抗議。」 「這樣我比較能懂了!原來我要給他多點空間,而不是一直追問。我會盡量提醒自己這麼做,不過,我也很擔心自己因為心急就破功了……」 我點點頭,表達我的理解。我轉頭再度看向男孩:「你聽到媽媽說了吧!你是否也可以允許媽媽在努力學習如何與你相處的同時,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就焦慮或生氣起來了?特別是在一些時間緊迫的時刻……」 男孩說:「嗯!我盡量……」我笑著回應道:「好!我也看到你的努力了。」 -- 允許孩子有個「說也好,不說也好」的空間 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矛盾、反覆無常或摸不著頭緒的行為表現感到苦惱。這苦惱來自於「不知道孩子內心究竟在想什麼」,於是,挖空心思去理解孩子,但卻不得其門而入。事實上,就算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也不一定能改變孩子的行為,但終究能在心裡圖個安定感。 在我多年陪伴青少年成長的經驗中,青少年孩子常處於一種矛盾狀態——明明有著某種想法或感受,但就是說不清楚;明明知道要好好表達,但就是不想講出來。這可能來自於童年時期的表達常受到大人批評或否定的負面經驗,或者內心想要展現自己成熟獨立乃至於有些孤傲的心態。 特別的是,對於向大人表達,孩子心裡常會升起一種微妙的「尷尬感」——摻雜著羞愧、丟臉與焦慮。於是他們常說:「要講出來好『奇怪』喔!」 當父母面對青少年孩子「想表達卻又說不清楚」的矛盾時,最好的做法,就是允許孩子有個「說也好,不說也好」的空間。父母可以對孩子說: 「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可以等到你準備好的時候,再告訴我。如果你願意與我分享的話,你要多說一點,或少說一點,都是可以的。」 而當孩子願意表達,哪怕只是一點點模糊籠統的描述,都應該給予肯定:「謝謝你願意告訴我。」或者,帶著好奇繼續探究:「我很想知道,你還有什麼感覺或想法呢?」如果孩子努力表達卻仍然說不清楚,或者已經面露不耐了,父母則該趕快踩煞車:「我知道要說清楚可能不容易,那麼,就等你還有想到什麼時,再歡迎與我分享吧!」 -- 事實上,親子之間的互動相處,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需要不斷學習。尤其,當孩子經歷不同生命歷程的轉折時——特別是青少年時期,不論內在或外在,都會有極大的轉變,大人常需要去適應或調整與孩子互動的方式與步調,孩子自己也得學習如何與這些轉變所帶來的焦慮不安共處。 親子之間,若能看見彼此都有著努力調整自己與試圖理解對方的用心時,雙方便是走在同一條道路上,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過了這一關,親子關係更親近,也更能自在相處了。 (本文原刊登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修改於2021年5月31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Recent posts

Google search engine

Popular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