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6 帖子

-

2 意見

「孩子,為什麼你不願意和我講話?」因為,你只想著改變我!

當我們在與親人或孩子交談時,總會忍不住想給對方建議與評論,或說起大道理來,這往往是對方最不想聽見的。能不能,多創造一些時光,哪怕是片刻也好,就只是好好地把對方的話聽完、聽懂,或者,帶著好奇,想多知道一些。如果不知道要回應什麼,就只要說:「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我很喜歡聽你分享你的事情。」如此就好。

原來我的好脾氣,是一種生存策略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在情緒管理的教學或訓練課程中,我總會遇到一些學員告訴我:「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情緒。」在各種情境下,情緒波動都不大,感受不太到喜怒哀樂,就算遭遇些挫折,也總是很快就過了,不會耿耿於懷,更不可能長期放在心理反芻。情緒狀態看似穩定,甚至到了一種冷淡的程度。 也許你會蠻羨慕這種人——無憂、無慮、無煩惱,一旦沒感受到負面情緒,自然就不會不快樂了。 在我看來,這些人長期與自己的情緒感受斷了線,也就是難以與自己身的身心狀態連結,這來自於長期無意識地壓抑或不允許負面情緒存在。情緒感受常是以「身體感覺」的形式出現,當不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時,便是不願意讓自己關注自己的身體感覺,這樣的人,脖子以上與脖子是過著沒交集的生活的。 為什麼有的人總要與自己的情緒感受保持距離呢?很可能是成長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一種生存策略。 -- 在一個成長課程中,遇到一位男學員,他在公司裡性情溫和、待人和藹,做事效率也高,深受信賴。只是,在課程中進行任何分享時,他總是表情淡定,不怎麼能表露情緒。 有幾次,我們做了幾個情緒覺察的練習,要回憶並重新經歷一件曾經發生過的痛苦經驗或壓力事件。他告訴我,他遍尋不著這樣的經驗:「不愉快的事情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實在想不起來有什麼事會讓我感到不舒服。」 這不是第一次了,每當遇到類似的練習,這位仁兄便難以進入練習狀態。他常說:「不愉快的事情,不要去想就好了呀!」 他是個理工男,我印象中的理工男,常是腦袋與身體處在分離的狀態,不太能覺察自己的身心反應。因為不是第一次碰到,見怪不怪,也沒去多理會或關照。 直到有一天,課程結束後,待同學一一離去,他找我私下談話。 「我要說的不是公司的事情,而是我自己生活上遇到的困擾。」他邊說,我第一次觀察到他眉頭深鎖,有著明顯的情緒起伏,同時,語氣急促,似乎急著一股腦兒地把自己的困境給說完: 「是我媽啦!我覺得她可能有點憂鬱症吧!老是對別人的事情過度擔心,沒事就碎碎念,甚至,什麼事情都可以看不順眼,總要反對再反對,如果不順她的意,便會大哭大鬧。我哥哥他們都受不了,盡可能少回家。但我覺得這樣不太好,每個禮拜還是會回老家陪兩老,但每次壓力都很大。」 「最近,我即將要結婚,也已經到對方家裡提親了。但我媽卻一直有意見,拼命嫌棄對方,想要阻止我們結婚。我女朋友也很怕碰到她,感到壓力很大。以前我會盡量順著她,但結婚這件事,我不可能再妥協;只是,我真的很擔心以後會出現婆媳問題。」 「而且,我媽說,如果我硬是要跟對方結婚,她沒意見,但不會讓我辦任何儀式。可是,這怎麼成?對方父母肯定不能接受的吧!所以,我現在很傷腦筋,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越講,情緒越激動,我只是靜靜地聽。幾個月以來,我終於看到他表露明顯的情緒了,似乎有著挫折、沮喪、無助,又有些生氣。 我問:「那麼,你爸呢?他的立場如何?」 他說:「我爸,他不太管事的。他叫我自己跟我母親溝通,他對我母親一點辦法也沒有。」停了一下,又補充道:「他一直以來都是這樣……」。 「每當你母親又對你碎碎念,不斷抱怨或言語攻擊時,你都怎麼辦呢?」 「我都只是聽,然後趕快把那些話忘記,我從小就是這樣的。」 -- 原來,這孩子的母親從年輕時,就因情緒起伏不定而時常對家人指責、抱怨、嫌棄,不然就是出現「我好苦」、「沒人理解我」、「我乾脆去死一死」之類,讓人聽了無法招架的言語。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都避之唯恐不及,兩個哥哥有機會出外唸書便很少回家。哥哥常對他說:「我真的很佩服你,竟然受得了母親的那張嘴!」 「我能怎麼辦?我當然要聽過就忘、聽過就忘,不要去在意,不然,我怎麼跟我母親相處呢?我又不能丟著她不管!」 「所以,大家都說你脾氣好,不會生氣,總是很淡定,原來是……」 「是呀!我要不是用這種方式處理我的情緒,這三十幾年,我要如何撐過來呢?」 為了能跟與母親持續相處,這年輕人從小就發展出一套情感麻木的因應策略,只要母親一開口,就讓自己放空,甚至接近「解離」的狀態,也就是人在心不在,不去感受就不會感到痛苦了。就算當下不好受,也會要自己很快地忘記這些不愉快,將情緒壓抑下來,好似什麼都沒發生,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我終於理解,這個受人歡迎的年輕人,情緒淡定背後的緣由了。 -- 我們的情緒因應模式,常發展自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中。有些是複製家人的情緒模式,有些是無意識地學習,而更多的,是為了在家庭中能夠更自在地生活(或減少痛苦),而發展出來的生存策略。 像是,有的人常會在人前降低自己的姿態,凡事討好,因為,在原生家庭中,唯有如此,才會被看到,被關注,甚至被肯定。有人需要不斷指責家人,無端抱怨他人的不是,藉此換得別人的重視,或證明自己是「對的」。甚至,有些孩子發展出來的,是一系列「憤怒-攻擊」模式,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便情緒爆衝地怒吼叫囂,甚至揮拳動武,讓別人不得不聽從他。 總之,如果某種情緒因應模式,能夠有效地幫助當事人度過家庭生活的壓力經驗,免於痛苦或甚至帶來更多好處的話,相同的模式便會被保留下來,並且在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中一再重演。然而,這些情緒模式多半僵化固著,難以撼動,在過去的家庭生活中具有效果,但現在卻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對於這位男學員現正面臨的困境,我也沒有什麼好的建議。但如果有機會,我很希望引導他重新與自己的身體感覺連結起來,並開始更重視自己的情緒感受,多停留在那些不舒服的感覺中久一點。找回失落已久的「有情有感」,而非帶著「麻木無感」繼續生活。 這一切,都是從情緒覺察開始,一旦覺察了,就有機會去調整與改變了! (本文撰寫於2018年6月8日,文中案例之情節及背景已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107年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當孩子不被允許長大時……

父母沒有跟著孩子一起長大,或不願意看到孩子長大,或者打從心底不允許孩子長大,通常與父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關。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通常與來自家庭中的情感創傷有關)而在情感連結上有很大的恐懼與不安全感,到了成人後仍無法有效化解或處理時,便可能透過「不允許孩子長大」來照顧父母本身的心情,此刻的大人,是處在一種未充分成熟的心理狀態中。

「孩子,我好想懂你!」 如何面對孩子想說卻又說不清楚的矛盾?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這孩子很幼稚,都快上國中了,問他話也講不清楚,有時候還愛說些反話!」一位母親帶著就讀小六的男孩,在一次課程間的空檔,前來找我諮詢。 看得出來,男孩是被硬拉來的,臉上掛著不悅的神情。我先問母親怎麼了,母親告訴我,本來男孩跟她頗為親近,無話不談;自從上了五年級起,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而有些時候,母子之間出現一些爭執,看得出來孩子臉色凝重,但怎麼問,孩子就是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學校通知家長,男孩在學校裡偷改考卷上的答案,再向老師要分數。母親對於男孩不誠實的行為感到難以接受,努力克制住怒氣,詢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但男孩就是不說,只是板著一張臉。 「類似的情況越來越多,我真的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麼想的!」母親無力地說。我給予母親一些同理的回應,並且問:「如果妳可以知道他怎麼想,對妳有什麼幫助?」 「我想,我會比較安心。至少,心裡有個方向,知道該怎麼做。」我點點頭。:我知道,許多家長試圖搞懂孩子的想法,常是要讓自己感到放心而已。 -- 說出來就是很奇怪! 我接著與孩子聊聊。我問孩子:「媽媽剛才說的狀況,你有聽見吧!你有什麼感覺或想法呢?」 「我就是不想跟她說!」孩子回答得很直接:「我若跟她說,她會看起來很擔心,然後要生氣了。」 「原來你是在意媽媽的感受呀!那麼,你不說,媽媽會有什麼反應呢?」 「她就會繼續問啊!一直問、一直問,越問越生氣,我就更不想講了!」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我試著肯定男孩「願意多說一點」的行為,繼續問道:「那麼,如果媽媽不要一直問,也不要擔心或生氣,你願意跟她多說一點你的想法嗎?」 男孩搖搖頭:「不要!」。 「喔!怎麼說呢?」我持續帶著好奇。男孩停頓了很久,然後說:「不知道……」我想著幾種可能性,讓孩子選擇: 「會不會,你擔心你說了會被批評或責罵?」 「還是,你覺得你長大了,沒必要什麼事都需要交代清楚?」 「還是…..」 孩子認真思索了一陣子,眉頭都皺了起來:「就是……我也不知道怎麼說,反正,說出來就是很奇怪呀!」我邀請孩子多說一點這種「奇怪」的感覺,但孩子重複地說著:「就是很奇怪嘛……」 -- 不是不想講,而是不知道怎麼講 我試著貼近孩子的內在:「會不會,你知道你有種感覺或想法,但卻不知道怎麼說清楚?你也覺得很傷腦筋?」 孩子嘆了一口氣,說:「應該就是這樣吧!」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我再繼續問下去,你就會更不想講了,因為你也不知道怎麼講。」男孩用力地點點頭。 「那麼,媽媽在問你時,你也有這種感覺嗎?很多時候,你不是不想講,而是不知道怎麼講,所以乾脆不講。但不講好像又會被念,那麼就講個反話算了,甚至,就對媽媽生氣起來了!」 孩子再度點點頭,我也再度肯定孩子表達的意願。我轉頭對著憂心的母親,詢問母親從中聽到了什麼訊息,母親說:「原來,孩子不是不願意說,而是不知道怎麼清楚表達呀!。」 -- 孩子正在練習統整自己的情感與思緒 我點點頭,告訴母親,這個現象在步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身上會越明顯。青少年敏感又相當在意他人的看法,常會複雜化對一件事情的感覺或想法,同時伴隨著許多焦慮、不安與煩躁的情緒。在此同時,孩子也在練習統整自己內在的情感與思緒,相當需要大人給予他們空間。 我邀請母親:「可不可以試著允許孩子,現階段就是會難以說清楚自己內在的想法或感覺。他不說,不是不願意說,而是不知道怎麼說。他說反話,不是故意要唱反調,而是在表達對大人一直詢問的抗議。」 「這樣我比較能懂了!原來我要給他多點空間,而不是一直追問。我會盡量提醒自己這麼做,不過,我也很擔心自己因為心急就破功了……」 我點點頭,表達我的理解。我轉頭再度看向男孩:「你聽到媽媽說了吧!你是否也可以允許媽媽在努力學習如何與你相處的同時,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就焦慮或生氣起來了?特別是在一些時間緊迫的時刻……」 男孩說:「嗯!我盡量……」我笑著回應道:「好!我也看到你的努力了。」 -- 允許孩子有個「說也好,不說也好」的空間 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矛盾、反覆無常或摸不著頭緒的行為表現感到苦惱。這苦惱來自於「不知道孩子內心究竟在想什麼」,於是,挖空心思去理解孩子,但卻不得其門而入。事實上,就算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也不一定能改變孩子的行為,但終究能在心裡圖個安定感。 在我多年陪伴青少年成長的經驗中,青少年孩子常處於一種矛盾狀態——明明有著某種想法或感受,但就是說不清楚;明明知道要好好表達,但就是不想講出來。這可能來自於童年時期的表達常受到大人批評或否定的負面經驗,或者內心想要展現自己成熟獨立乃至於有些孤傲的心態。 特別的是,對於向大人表達,孩子心裡常會升起一種微妙的「尷尬感」——摻雜著羞愧、丟臉與焦慮。於是他們常說:「要講出來好『奇怪』喔!」 當父母面對青少年孩子「想表達卻又說不清楚」的矛盾時,最好的做法,就是允許孩子有個「說也好,不說也好」的空間。父母可以對孩子說: 「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可以等到你準備好的時候,再告訴我。如果你願意與我分享的話,你要多說一點,或少說一點,都是可以的。」 而當孩子願意表達,哪怕只是一點點模糊籠統的描述,都應該給予肯定:「謝謝你願意告訴我。」或者,帶著好奇繼續探究:「我很想知道,你還有什麼感覺或想法呢?」如果孩子努力表達卻仍然說不清楚,或者已經面露不耐了,父母則該趕快踩煞車:「我知道要說清楚可能不容易,那麼,就等你還有想到什麼時,再歡迎與我分享吧!」 -- 事實上,親子之間的互動相處,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需要不斷學習。尤其,當孩子經歷不同生命歷程的轉折時——特別是青少年時期,不論內在或外在,都會有極大的轉變,大人常需要去適應或調整與孩子互動的方式與步調,孩子自己也得學習如何與這些轉變所帶來的焦慮不安共處。 親子之間,若能看見彼此都有著努力調整自己與試圖理解對方的用心時,雙方便是走在同一條道路上,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過了這一關,親子關係更親近,也更能自在相處了。 (本文原刊登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修改於2021年5月31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掌中情緒的覺察練習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情緒管理的第一步,便是覺察情緒。 當情緒被覺察,才有可能被調控,從那一刻起,我們就是自己情緒的主人了!相反地,對情緒狀態不知不覺的人,常常被失控或波動的情緒拖著走而不自知,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 掌中情緒覺察練習的五個面向 為了幫助學員或個案增進情緒覺察,我想出了一套簡單的情緒覺察練習程序,稱為「掌中情緒」。也就是透過手掌上的五隻手指頭,分別代表情緒覺察的五個面向——情境、身體感受、情緒形容詞、想法/念頭、行動。當你伸出手並看著手掌時,便能開始練習。 (一)大拇指—情境:「發生了什麼事?」 指的是引發我們情緒波動的刺激來源,可能是聽聞發生了某事、親身經歷了某事,或者回想起某事。因此,情境可能來自外在,也可能來自內在。事實上,情緒無所不在,任何時刻發生的任何事情,或者任何內在體驗,都可能是引動情緒的刺激來源。 (二)食指—身體感受:「我有什麼生理反應?」 事實上,情緒常以一種生理反應的型態呈現,當我們興奮或恐懼時,心跳會加速、呼吸會急促、肌肉會緊繃;當我們擔心或憂慮時,會感到心頭沈重、呼吸困難或胃腸翻攪…..,每個人在每種狀況下的生理反應不盡相同,但卻是覺察情緒狀態的重要指標。我們會如此厭惡負面情緒,是因為在身體上出現了令人難受的生理反應,通常會以酸、麻、痛、癢、漲、熱……等各種形式呈現。 (三)中指—情緒形容詞:「我會用什麼情緒形容詞來說明此刻的狀態呢?」 「焦慮」、「恐懼」、「擔心」、「憤怒」、「委屈」、「懊惱」、「失落」、「滿足」、「開心」、「喜悅」……等,都是情緒形容詞,透過語言來說明在某種情境之下的身心狀態。同樣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與肌肉緊繃的生理反應,有人會解釋成「興奮」的情緒,有人則會說是「害怕」,關鍵在於連結的情境不同,想想搭乘雲霄飛車的經驗,你便能理解。用情緒形容詞將情緒表達出來,可以讓抽象的情緒狀態被辨認、標定與說明,情緒不再只是模糊不清的感覺了。 (四)無名指—想法/念頭:「我的腦中出現什麼想法或念頭?」 也就是,此刻在你腦中立即浮現的自我對話:「我真蠢!」、「真是倒楣!」、「我是個失敗者」、「這世界太不公平了!」……等。負面情緒經驗常會引發一系列自我批判或自我責備的念頭。然而,更往內在探究,這些自動浮現的想法早已存在,是以「信念」的方式深植腦中,常會以「我沒有能力…..」、「我不可能……」或「我沒有資格……」的形式開頭,稱為「局限性信念」,常是強化負面情緒循環的關鍵因素。 (五)小指—行動:「我做了什麼?」或「我正打算要做什麼?」 當伴隨情境而來的情緒狀態與內在想法出現時,我們往往會立即性地採取某些行動,這些行動是如此的自動化與不假思索,而且每次遇到相同的情境,便會出現相同的行為,例如:遇到塞車就狂按喇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便摔東西,而形成固定的行為模式。 日常慣性行為常無助於解決眼前的問題 舉個例子,當一個父親在忙碌工作了一整天後回到家裡,看見孩子邊滑手機邊看電視,而不是在書房裡念書寫作業,一股怒氣油然而生,對著孩子大聲咆哮,同時,搶過孩子手中的手機,厲聲要求孩子立刻進房去唸書。這個生活片段的情緒覺察如下: 情境:下班後回到家,看到孩子在電視前不斷滑手機而沒有在念書寫作業。身體感受:胸悶、臉部肌肉緊繃、呼吸急促。情緒形容詞:憤怒、無力、懊惱。想法/念頭:「這孩子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講都講不聽?」「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專注在課業上?」「我真是一個失敗的家長!」。行動:搶過手機、關掉電視、大聲斥責孩子。 光是掌中情緒五個面向的覺察練習,就能幫助我們觀察到許多過去不曾發現的盲點。例如,我們的行動往往無助於解決眼前的問題。 上述例子中的父親,在情緒學覺察練習後發現,即使「搶過手機、關掉電視、大聲斥責孩子」,但孩子每天依然故我,顯然這個行動長期而言對於讓孩子減少使用手機頻率和專注於課業,是沒有效果的。但父親卻仍一再出現這個無效的行為,為什麼呢? 因為,那些我們以為是在解決問題的舉動,實際上只是在因應那些令我們感到不舒服的負面情緒,也就是在「對抗情緒」。為了因應憤怒,我們企圖透過展現自己的力量,以控制場面,於是,「大聲咆哮」或「強制命令」便成了解決憤怒的手段。 再舉個例子,有個太太在做了掌中情緒覺察練習後發現,只要先生出現一些長年讓她看不慣的老毛病時,便會對先生碎碎唸,但對方仍舊沒改變,於是太太的碎碎唸便更加嚴重。無效的行為什麼一再重複出現?因為碎碎唸是一種變相的指責,透過指責他人以顯示「我對你錯」,雖然對先生的行為無效,卻能有效因應內心長期的挫敗與無力感。 因此,那些生活中一再反覆出現的情緒經驗,最值得用來做為情緒覺察練習的素材。一旦覺察了,接著要懂得踩煞車,請停下來去思索:「究竟我所採取的行為,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只是想讓自己的情緒狀態好一點?而會不會,困境依舊沒有改善,卻因為無法讓自己的心情好一點,又製造出更多的負面情緒?」 踩煞車,停下來,找到新的路 我常受邀到各處分享或演講,雖然大抵上都獲得不錯的回饋,難免也會遇到不太賞臉的聽眾。例如,各級學校教師研習的場合中,許多老師時常會帶著考卷或作業前來批改,我到不太介意,因為我知道,他們雖忙著手邊的事情,耳朵仍是打開的。 有幾次,當現場有人進進出出,或者低聲聊天,讓研習會場呈現躁動不安的狀況時,我便會逐漸拉高嗓門、提高音量,用更大的力氣講課,肢體動作與臉部表情也跟著誇大起來。我正努力地將大夥兒的注意拉回來,但往往讓研習現場更加失序,結束分享後則感到既挫敗又累壞了!我的情緒覺察練習如下: 情境:演講中看到學員進進出出、低聲交談,場面略顯躁動與混亂。身體感受:胃部翻攪、呼吸急促、胸口悶漲、肩頸肌肉緊繃。情緒形容詞:生氣、煩躁、挫折、擔心。想法/念頭:「這些學員真是沒有禮貌!」、「會不會是我的分享太無趣?」、「一定是我演講的內容無法提起學員的興趣!」、「或許我不是個優秀的講師」。行動:提高聲量,誇張化肢體動作與臉部表情。 原來,當我不自主地提高聲量,用誇張的語調、肢體與表情說話時,或許是為了掌控情境,事實上是在因應內心的不安、煩躁與挫敗,甚至,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並非是個「無趣的講師」,而試圖趕走不被學員歡迎的恐懼情緒。只是,這麼做卻帶來更多的無力感——場面不但更加混亂,我的焦躁不安也加遽,只好用更大的力量試圖控制場面,終至精疲力竭。 當我在這個情緒經驗上進行覺察與探索後,我試著停止對抗情緒,允許負面情緒的存在,便能騰出心理空間,理性地思考如何應對當前的處境。 於是,我可以選擇深呼吸幾次、放慢語速、降低音量、暫時停止說話,改變與現場學員互動的方式、詢問學員目前狀況,甚至選擇先休息十分鐘再繼續……等。一旦情緒被覺察,我便成了情緒的主人;一旦不再無意識地對抗情緒,便能發現,我身上擁有的選項變多了,而不是總走著無效又讓人挫敗不已的老路。 (本文撰寫於2018年5月9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107年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孩子的問題行為會說話,你聽見了嗎?—《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推薦序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這書名看來聳動,實則深具意涵。 過去我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時,常因孩子的行為問題或情緒困擾而找父母來會談。當父母前來時,一開始談話的主題圍繞在孩子的問題上,談著談著便說起父母自己的婚姻互動,接著便談到雙親原生家庭的故事與影響。 因此,做為一個長期與青少年及家長工作的助人實務工作者,我常感慨,孩子的問題根本就是父母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反應了父母本身或家庭成員互動上的困境。 相對地,當父母改變時,孩子就改變了。 二〇一七年頗為火紅的一齣電視劇「通靈少女」,其中有一集的劇情,便是描寫一個小男孩因為「卡到陰」而被家人送到宮廟裡「處理」。擁有通靈能力的主角見狀便知道這孩子是裝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讓正在鬧離婚的父母能夠和好,沒想到弄假成真,邪靈果真找上門。 撇開神鬼等靈異經驗不談,孩子透過某些症狀(通常是問題行為或者身心疾病)來拯救父母婚姻或家庭危機的例子並不少見。因為,唯有當孩子不自覺地讓自己出狀況,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才會將心力從婚姻危機或家庭壓力上,轉移到發生問題的孩子身上,而暫時將家中的棘手問題擱在一旁。此刻,孩子是父母婚姻關係或家庭危機的拯救者;當然,也可能成了代罪羔羊。 孩子的求救呼喊,大人們聽見了嗎? 然而,孩子為什麼不能將自己的人生過好,非得回頭「照顧」父母呢?因為,孩子成長的求生本能,要他們不得不依賴父母而活,當從小看著父母長大時,不但從父母身上學習到看待世界的方式,更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得內在力量與安全感──這是一個人生命力量的來源,當然要努力去照顧與維護這份關係連結呀!當用力過頭時,便冒出一件件令人費解與擔憂的問題行為。 所以,問題行為會說話!問題是,大人聽見了嗎?或者,大人是否有能力聽懂? 本書的作者高橋和己是名心理諮商實務經驗相當豐富的精神科醫師,在本書中精準地指出孩子的心理發展異常,與父母本身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像是,拒絕去上學的孩子,事實上是聲聲吶喊著,渴望被父母充分理解,更不斷地提醒父母,回頭看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獨自承擔痛苦而未被好好理解的心情。 又像是,書中提到個性溫和順從的兒子,突然繭居在家不去工作,是在對父母發出無聲地抗議,因為自己從來不曾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問題是,父母為什麼總是強勢主導著孩子的人生走向?因為,他們從小不被大人認同,在摸索世界時缺乏被鼓勵與引導的經驗,凡事都得獨立並堅強地「自己來」,長大後便將這份內心的空缺化作期待,不自主地放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來承接。 我必須說,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並非偶然。在我的助人工作中,也曾遇過不少內在空虛的青少年,總是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即使身旁的朋友再多,生活中填塞了再多行程,仍感到不踏實。強烈孤寂、缺乏歸屬的心情時常湧現心頭,甚至常有一種「我沒有資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念頭。深入探究,常可窺見其原生家庭的雙親一方,也有著「沒資格活下去」的感覺或想法,並在日常互動中有意或無意地將這份「無資格感」的訊息傳遞到孩子身上。 一起療癒這些受傷的孩子,拯救那些壞掉的大人 一對情緒反覆無常的父母,很容易教養出內心暗藏混亂風暴的孩子;一對不夠愛自己的父母,常無法給出孩子十足的愛;一對內心匱乏或充斥著委屈、遺憾心情的父母,也常教養出內在匱乏無力的孩子;一對存在資格不足的父母,也常讓孩子長大後感覺到自己缺乏情感歸屬。 這些代代傳遞著的心理系統及行為模式,在親子間不斷被複製著;如果沒有任何人有自覺並做出改變,「壞掉的大人」便會製造出「受傷的孩子」,「受傷的孩子」長大後又成了「壞掉的大人」,接著再製造出新一批「受傷的孩子」,無限循環。  閱讀本書,會讓為人父母者警覺到,原來自己的成長背景、心理狀態及與子女互動的模式,對子女成長的影響是如此的深刻與不自覺。好消息是,我們雖然無法選擇我們出身的家庭及成長環境,但我們仍有能力跨越這些過去的影響,只要我們願意覺察並有意識地改變。 許多人在為人父母後,隨著孩子的成長,似乎感覺到自己也再成長了一次,這就是改變的契機!因為,孩子就好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大人內心世界的匱乏、空虛、無助、失落與恐懼。我們有機會在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時,重新意識到自己長久以來的內心狀態與行為模式。 而首先,你得聽懂孩子的問題行為正在訴說些什麼;《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這本書,正是能幫助你聽懂孩子並療癒自己的好書。 (本文為《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107年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在對話中持續覺察,在覺察中持續對話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在一次教師研習中,我帶領幾位老師練習同理心的對話與回應練習。我邀請大家以自身的故事做為素材,與夥伴們互相練習如何回應對方的情緒感受。 當身旁的人遇到挫敗時,不論是處於高張激動或低落沮喪的狀態時,同理心的回應都能有效地幫助對方穩定下來;而在穩定的身心狀態下,進一步討論「怎麼因應?」或「如何解決問題?」,效果會比較好,對方也較能聽進我們的建議。 同理心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對對方的感覺或想法「感同身受」,並且用適切的話語(通常是情緒形容詞)將對方的狀態表達出來。 現場的老師提問:「實務中,我們遇到讓我們頭痛的孩子,常是帶著敵意的,他們的語氣或態度通常很差,合作意願也很低,同理心的回應該怎麼做呢?」現場其他老師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通常,那些配合意願低或對師長帶著敵意抗拒的孩子們,在與師長互動時,會以兩種方式呈現,一種是口氣不佳,並帶著爆衝的情緒;另一是消極配合,就是頻頻說:「好、好、好,我知道了!」但實際上仍然「做自己」。 在與這類孩子互動時,通常要有兩個基本認識: (一)任何的抗拒必伴隨著控制而來。當孩子主觀感受到自己受到控制,缺乏自主空間時,便會試圖奪回主導權,不論是怒目相向或消極配合,都是在關係中爭奪主導權的表現。 (二)回應態度不佳的孩子,特別是語帶攻擊同時又情緒激動,通常正在「很用力」地表達自己的感覺與想法。如果,他們認為大人沒聽見或沒聽懂,便會使出更大的力道,情緒張力更強,口氣更衝,直到他們覺得再怎麼表達都無濟於事時,便放棄與大人互動了。 我現場示範了一段模擬對話,老師們紛紛表示相當不容易。事實上,師長的困境不是不知道如何回應,而是如何不被孩子的話語或態度激怒,讓自己的情緒保持穩定,這需要有足夠的自我覺察才行。 -- 以下呈現一段師生對話,示範如何在情緒感受上回應學生。請特別注意,若你是這位老師,在每一句對話的當下,你內心裡會升起哪些情緒與想法?而它們又會如何影響對話的品質與效果? 先交代一下背景,某位同學在班上與另一位同學發生嚴重的口角衝突,老師利用下課時間,找這位學生談話,一方面想要了解孩子怎麼了,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幫助孩子改變現狀。 老師:「聽說,剛剛又和同學發生衝突,差點兒大打出手了。現在還很生氣吧?」 學生:「對呀!不然咧?」(臉轉向一側,斜眼看著老師) 老師:「除了生氣,還有什麼感覺呢?」 學生:「就跟你說生氣了,還一直問!」 老師:「好像,老師問起你這件事,讓你感到不舒服,是嗎?」(放慢說話速度,放輕語氣) 學生:「對呀!不然咧?」 老師:「所以,你不喜歡我一直問。」 學生:「奇怪,那你還問!」 老師:「嗯!謝謝你願意告訴我,你不喜歡被一直問。甚至,我能感覺到,你有一些生氣?」 學生:「沒有啦!所以,老師,我可以走了嗎?」 老師:「嗯……你很不想和我談話。」(持續關注孩子當下的想法與情緒) 學生:「對!不想。所以,我可以走了嗎?」 老師:「你當然可以走。你不想跟我談話,我會尊重你。不過,我很謝謝你讓我知道你的想法及感覺。」(用肯定的眼神看著學生,微笑地說) 學生:「……」 老師:「會不會,你不想和我談話,是因為,你擔心說了也沒用,不但沒能被理解,反倒會被罵,是這樣嗎?」 學生:「……」(沒說話,緩緩低下頭) 老師:「所以,你心裡面是有些擔心或害怕的,你覺得老師不會懂你,還會指責你。」(繼續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 學生:「你就是會呀!而且你都特別針對我……」(放大聲量,有股情緒上來) 老師:「特別針對你,指的是?」(保持好奇) 學生:「你怎麼不找另一位同學來問話,是他先惹我的好不好?但你每次都只找我來!」 老師:「我明白了,所以,你感覺到不公平,是嗎?甚至,有些委屈,因為,明明是對方先惹你的,是嗎?」 學生:「……」(低下頭,眼眶泛淚) 老師:「嗯……是呀!如果我是你的話,我也會感到很委屈;而當老師每次要找我過去時,我也會充滿擔心。更重要的是,我會有種不被信任的感覺,是這樣子的嗎?」 師生對話節錄至此,接下來,這位老師的回應,幫助學生本來激動的身心狀態漸漸沈澱下來,也願意與老師談起自己的委屈及困境,最後,能與老師一同討論如何面對及解決問題。 -- 在這段對話中,學生是持續帶著敵意的,時而出現攻擊性話語,時而消極配合;然而,老師沒有給出任何建議或評價,不講道理也不說教,而是將對話的焦點持續放在孩子的情緒感受上,讓孩子能感受到被充分理解。 這樣的對話能夠有效持續,師長勢必要有著強大的自覺能力,並且能夠快速調控自己的狀態。首先,當學生說出「不然咧?」「還一直問?」「我可以走了嗎?」等具有挑釁意味的話語時,師長的第一直覺反應常是「你這是什麼態度?」「你懂不懂得老師的用心呀?」「我幹嘛浪費時間在你身上呢?」也就是,被學生惡劣的態度給激怒了,於是冒出指責學生的話語,或用更強烈的高張情緒試圖壓下學生,取回互動的主導權。得到的結果常是,學生更認定了:「看吧!我果然會被罵」、「老師根本不會想理解我」,最後兩敗俱傷,不歡而散。 所以,師長必須清楚意識到自己有著「憤怒」、「生氣」或「挫折」等情緒——因為覺得不被尊重,或者身為師長的尊嚴被侵犯了。在脫口而出一些反擊的話語時,想一想:「什麼才會是有效果的回應?」,因而能打破慣性的回應方式,繼續在情緒感受上回應對方,讓雙方的互動能夠持續。 特別是,當孩子控訴老師:「你都特別針對我」時,老師要能忍住想要解釋或澄清的意圖,先帶著好奇聽孩子怎麼說,並且繼續回應孩子感覺到「不公平」或「委屈」的情緒感受。 再來,當學生出現敵意攻擊或抗拒的回應時,師長要願意去正向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看見孩子正「很用力地想表達自己」,因此師長也需要更用心地聆聽孩子,同時為孩子「願意說出來」而表達感謝。 最後,這段對話的關鍵轉折,出現在老師選擇將談話的焦點,從一個事件(當事人常與同學發生衝突)上轉移到師生此刻的互動關係上,也就是聚焦在「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發生在兩人之間的事情。在助人會談中,對話的焦點若在事件上,稱為「內容」(content);若聚焦在此時此地雙方的關係上,則稱為「歷程」(process)。具有療效的高品質對話,通常會關注「歷程」多過於「內容」。 -- 總結上述,當師長在面對情緒高漲、敵意攻擊、配合度低或消極對抗的孩子時,需要記得與不斷練習的幾件事情: 在情緒感受上給予回應,試圖幫助當事人創造一個「被理解」的情感體驗。自我覺察當下的情緒狀態,特別是那些不被尊重時的憤怒或挫敗感,並理解這分情緒的來源。當想要反擊前,停下來,思考一下,這段對話的初衷是什麼?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什麼?你的反擊是否能帶來有效的結果?什麼才是當下真正有效的回應?看見並正向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孩子正「很用力地想表達自己」。將對話的焦點從「內容」轉移到「歷程」上,在互動關係上繼續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品質與有效果的對話,是否安頓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關鍵,這得仰賴平時在對話中有意識地覺察,同時,帶著覺察持續與孩子互動。 (本文撰寫於2018年4月24日;文中對話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即使交友廣闊仍感極度孤獨?其實,你需要的是有意義的人際連結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前一陣子受大學生訪談時,聽他們聊起,現在的大學生有個心理狀態,就是再怎麼樣,也不允許自己一個人在外吃飯。如果這頓飯沒人約、找不到人陪著吃,寧可買回宿舍自己吃,也不願在熱鬧的人群中獨自一人。 「這會顯示自己是個不受歡迎的邊緣人!」其中一人說道。我回想,學生時代的我,好像也有類似的心情。 人們天生需要情感連結,需要有份歸屬感,在人際互動中成長與茁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主張,人類的大腦設定原來是用來適應群體生活中的各種情境,稱為「社會腦」(Social Brain),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是社會適應能力下的副產品,這在一系列的社會神經科學研究中獲得了驗證。 就演化的觀點而言,越高等的動物越是群體生活的,能在群體中適應良好並善用群體優勢的物種,其子代越能在演化的競爭中被保留下來。 -- 只是,生活中免不了會遇到孤單一人的時刻,多數人並不會為太過在意,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孤獨只是暫時的,自己仍有家人、朋友與歸屬團體,甚至能享受獨處的樂趣。換言之,他們的內心是有著安全感的。 如果,極度害怕孤獨,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現代人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常忙著經營各種人際關係,或許是出自於對職涯人脈的需求,有些則是透過人際互動與好友互相取暖;然而,不少人積極建立社交關係的目的,卻是為了逃避內心的孤獨感。 我曾遇過一個來訪者前來求助,對於可能存在的孤獨有著極度的焦慮。她是個20出頭歲的年輕女性,剛從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她告訴我,她極度痛恨自己孤單一人的時刻。 她在一間大公司裡任職,白天與一大群夥伴一起工作;下班後,總是邀約好友共進晚餐,接著逛街、喝酒、唱歌直到深夜。假日也不閒著,必定邀著好姊妹一同喝茶聊天,總之,盡量不讓自己落單一人。 -- 「當只有妳一個人獨處時,那是什麼感覺?」我問。 「既孤單又寂寞!我極度害怕這種孤獨一人的感覺。」她痛苦地說著。我進一步探問:「那麼,當在人群中時,也存在類似感覺嗎?」 她想起什麼似地說:「好像也會呀!」停頓了一下,繼續說:「其實,如果一群人在一起,大家各聊各的,沒有注意到我時,我心裡那股淒涼的感覺又會升起。」 「這時候,妳怎麼辦呢?」 「快找到人互動,說些話也好,有點交流也好。總之,我得讓人注意到我!」 一個極度害怕孤獨的人,事實上是渴望受到別人無時無刻關注的。為了被看見,同時受到認同,最快的方式就是在團體中成為一個「熱心」的人。因此,這位來訪者長期以來練就了一番察言觀色的功夫,身旁的人有任何需要,立即送上關心或照顧,搶先別人一步承擔起團隊裡或朋友間的重要任務,把自己弄得又累又忙,然而,她停不下來。 -- 「有時候,越是為他人辛苦忙碌,越有著孤單的感覺!」 「我不懂?妳不是因此被人們看見了嗎?」 「我也不懂……」她陷入沈思中。我試著貼近她的內心深處:「會不會,妳需要的,是有人真正地理解妳?而這份理解,可能是成長過程中,很少體驗過的……」 聽完了我的話,她像個孩子一般地哭了起來,斷斷續續地說著,自幼是多麼渴望獲得父母的關愛,每當受了委屈,回到家裡,換得的卻是父母冷漠的眼神,輕蔑地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多年來,她多麼希望,在自己委屈受苦的時候,有人能拍拍她、抱抱她,心疼地告訴她:「我了解,這很不好受吧!」。 剎那間,她懂了,原來自己一直以來尋覓的,是父母那溫柔關愛的眼神;成長過程中在父母那兒得不到,在往後的人際關係中更是遍尋不著。 -- 於是,從她懂事以來,便急著經營各種人際關係。她將自己塑造成「人氣王」的姿態,穿梭在各個群體之間,與任何人都能相談甚歡。旁人看來,她是個在人際生活中如魚得水的人。她為自己創造出各種能被注目與肯定的舞台,可是,越是如此,當她站在鎂光燈下時,越是感到孤寂;而害怕孤獨,又促使著她片刻不得閒地與人互動。特別是,當她努力對別人付出,而對方卻沒有如她所預期地對等回報時,便令她感到委屈與憤怒,覺得自己不被理解,被「狠狠拋下」了。 「所以,即使妳有再多的朋友,社交生活再豐富,也趕不走內心孤獨的感覺!反而,只會更顯得妳無法獲得理解,終究是孤單一人。」 我想我說中了她的心事。該怎麼辦呢?她問我。我說,去建立一段「有意義的人際連結」吧!她不解。我問道:「妳覺得,和我的談話互動,感覺如何?」 「頗為舒服,蠻能被充分理解的。」 「生活中,有這樣的談話對象嗎?」她搖搖頭,我說:「如果沒有,就去建立一段能像這樣談話互動的人際關係吧!」 -- 我告訴她,她需要建立的是一段「有意義的人際連結」,而不是讓自己成為「人氣王」的人際關係。這兩者的差別在於,在有意義的人際連結中,雙方會深度交流彼此的感覺與想法,願意貼近彼此的心情,回應對方的難過、悲傷、惆悵、失落與憂愁;在這樣的關係互動中,雙方需要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與對方分享,並且願意信任對方能充分理解自己的脆弱。 因此,她需要做的,不是在人們面前展示自己完美的一面,而是能夠擁有揭露瘡疤的勇氣,並且去感受有人願意溫柔地承接起這些痛苦與脆弱。這樣的關係互動,正是滋養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中獲得安全感的來源,也是從小我們渴望從父母那兒獲得的成長養分。 對一個長期要求自己站在鎂光燈下不容出錯的人而言,這無疑是一種冒險。然而,她能來到我面前,卸下武裝展露脆弱,談起自己的不堪,就是一個好的開始,此刻,對於孤獨感的療癒,正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 當生活中有足夠的「有意義的人際連結」的體驗時,她將既能與他人深度交流,又能夠享受獨處時光,也就是體認到:「有人陪很好,但一個人也很不錯」。 (本文撰寫於2018年4月19日,文中案例為杜撰)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107年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Recent posts

Google search engine

Popular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