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18 帖子
-
2 意見
親職教養
你是否正在透支孩子對你的信任?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演講結束了,聽眾陸陸續續散場,我整理著自己的東西也準備離去。有個母親帶著他就讀小六的孩子,在一旁等我,想跟我討論他孩子的狀況。
母親告訴我,孩子很會賴床,每天早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起床,再匆匆忙忙去學校。父母很煩惱,孩子即將升上國中了,如果還一天到晚遲到,這怎麼得了。
「聽起來很傷腦筋,當他賴床時,你們都怎麼做?」我問。
「我跟他爸就不斷叫他,每隔五分鐘就去叫一次,但是,怎麼樣就是叫不起來!一直要到他爸拿出棍子來修理,他才不甘願地起床。」母親說完,回頭瞪了身旁的男孩一眼。
男孩把臉別過去,皺起眉嘟起嘴。母親繼續說:「每次,他都答應我們,明天不會再賴床了,每天早上卻又做不到!」,母親板起臉孔對著兒子說:「都長這麼大了,說話不算話,要人家怎麼信任你?」
我試著和男孩對話:「媽媽跟老師說的,你都聽到了。媽媽說的是這樣子嗎?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男孩低下頭,喃喃地說:「他們還不是說話不算話,答應我的事也做不到。」
我和男孩聊了一會兒,知道男孩在學校的成績不是很理想。父母曾答應,只要成績進步了,就要帶他出國玩。有一次,男孩的月考成績進步到全班前十名,父母卻告訴他,那是很久以前答應的事,不能算數,又推說很忙,要孩子別再無理取鬧。就此,男孩不再願意努力了。
男孩細數父母許多隨口答應卻沒履行承諾的事情,我只是靜靜地聽著。
--
也是一次演講過後,一位國三生的父親告訴我,孩子很想要一款線上遊戲,同學都在玩,自己沒玩會便和同學沒話題聊了,吵著要用家裡的電腦下載遊戲軟體。孩子的功課不錯,也頗能做到自我管理,但因為會考在即,父親深怕孩子太過沈迷,說什麼也不肯答應孩子。
父親徵詢我的意見。我認為,國中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在與孩子充分討論後,適度開放孩子使用3C產品或玩線上遊戲,但孩子需要遵照父母訂下的使用時間規範,沒有必要完全禁止。
但這父親的立場相當強硬,堅決不讓孩子在會考前接觸任何電腦遊戲,深怕一沈迷就耽誤了考試,後悔莫及。父親已有定見,若孩子也能接受,我就不便多說什麼。
父親說:「我告訴孩子,現在你就專心準備會考。會考完後,你愛怎麼玩,就怎麼玩,我完全都不會管你。我就是希望,他此刻能把心思全放在準備會考上,別想東想西。」
我問父親:「我很好奇,你說會考後讓孩子『愛怎麼玩、就怎麼玩,什麼都不管』,你真的做得到『什麼都不管』嗎?」
在我面前這位男子愣住了,思考了一會兒,露出尷尬的笑容:「到時候再說吧!」
--
做大人的,時常輕忽對孩子許下的承諾。
大人遇到孩子不配合,便隨口丟出一個承諾做為誘因,意圖使孩子聽話。卻沒想過,這些承諾是否許得太大了,是否能夠兌現?
我聽過許多孩子抱怨父母,隨口答應的事情卻又做不到,或者沒當做一回事。看來,亂開支票的父母不在少數。為什麼不少家長會這麼做,難道不知道,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道理嗎?
多數的家長,在面對眼前孩子的問題時,只想著如何用最快速的方式處理,於是常不經思考地給出承諾。像是:
「告訴媽媽怎麼了,我買冰淇淋給你吃。」
「你好好讀書,這次月考進步了,我買新手機給你。」
「你只要考上公立學校,要什麼東西我都買給你。」
「你不是想要養小狗嗎?要是你的數學考及格,我就買給你。」
「現在不要來煩我,在那邊乖乖待著,等一下我帶你去吃大餐。」
只要當下的問題能夠立即被解決(孩子願意聽話、配合、用功、進步、不賴床、不吵鬧……)就行了,其他的以後再說。於是,許下承諾成了快速解決問題的手段。
--
問題是,開出的支票豈有無法兌現的道理。孩子的聽力特別好,你說過的話,他都不會忘。當他做到了父母期待的事情時,便要求你實現諾言。若你做不到,或者裝傻不願意認帳,他會全記在心底,每一筆帳、清清楚楚。
當你為了解決孩子的問題,或要求孩子配合你說的做,而隨口答應孩子一些事情時,你便在孩子心中種下了期待,當他得知這一切又不算數時,心裡失落得很。他會跟你爭、跟你吵,卻又被你罵不懂事。
期待落空事小,孩子對你的信任將一點一點地碎裂瓦解。下一次,你得祭出更大的誘因,才有辦法再度收買孩子,與孩子的交易將越來越難成交。
父母若不斷地在孩子面前食言,久而久之,孩子將學習到兩件事,第一,原來父母是不能信任的,因為說話不算話,以後父母說的都聽聽就好,別太認真,父母在孩子心中將不再有影響力。
第二,孩子學到了對人可以輕忽諾言,隨口答應卻又不認帳也沒關係。於是,孩子學不會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你可常聽見孩子對你說:「好啦!好啦!我下次會用功、我下次會準時起床、我下次會……」,他也在對你不斷許下做不到的承諾,目的是立即解決眼前的麻煩——父母那煩人的嘮叨。
到了學校或職場,孩子的信用也可能瀕臨破產。同儕、朋友或同事會視他為騙子,是一個只會空口說白話的人,與他漸行漸遠;上司不敢委託重任讓他去負責;客戶看清他的真面目後一一離去。
當一個人的信用破產後,就什麼也沒有了。
--
當大人的,在給出孩子任何承諾,做為與孩子交換配合的條件時,請先停下來認真思考:這些承諾是否做得到?你是否願意認真看待你答應孩子的事情?孩子眼前的問題是一時的,因大人無法兌現承諾而遺留在孩子身上的副作用,則是一輩子的,不可不慎!
(本文撰寫於2017年6月28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心理助人
我一直都在這兒,就好像,我相信你是值得被愛的!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飛球(化名)在高一時因為難以與班上同學相處而前來求助。第一次見面,是某堂下課時間,他用高八度的音調對我說:「老師,我不需要接受輔導,我只是要跟你說一下我們班的狀況。」接著一股腦兒地抱怨起班上同學的各種不是。
我認真地聽完,告訴他,我們或許得花多一些時間討論。飛球聽了,頗不以為然:「老師,我該說的都說完了。我看你也沒多厲害,我就知道你幫不了我!」他以斜眼瞪著我,語帶諷刺,悻悻然地離開。
一週後,飛球又來找我了。
「老師,你上次說要花多一點時間討論,是嗎?」他問。我點點頭。
他思考了一下,同意當天與我約一節課的時間進行晤談。他不忘補充:「老師,我不需要接受輔導。」我告訴他,我知道了。
這一節課的晤談時間,可真是難熬。飛球情緒激動,在會談室裡大聲咆哮,先是怒罵班上同學的不友善,再抱怨學校老師教學不力且管東管西,最後連家人都不放過。他以一貫高八度的語調說:「我實在很倒楣,怎麼會遇到這樣的老師和同學!」
「我看你也幫不上忙,虧你還是個輔導老師!」我承認,以他目前的狀況,確實幫不上忙。我努力抑制心中不斷燃起的怒火,苦笑地點點頭,目送他離開。
一個月後,飛球再度前來要求約時間晤談。在這次晤談中,飛球先以平穩鎮定地語調抱怨生活中的事情,接著越講越激動,情緒完全崩潰,聲嘶力竭地哭喊著。說到痛處,竟將手上成團的衛生紙朝著我狠狠地丟了過來。
我閃開了。結束晤談前,他說:「哼!我就知道你幫不了我!我打聽過你了,據說你有什麼心理師的證照,沒想到也沒什麼了不起!」。
幾個月過去,飛球沒有再來找我。飛球的人際關係實在不佳,我聽說他暴躁易怒的情緒令同學不敢恭維,被刻意孤立排擠,成了班上的獨行俠,只有在每天坐公車回家時,有個別班的同學願意與他交談。
半年後,飛球又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問他:「好久不見,最近還好嗎?」
「不好!就是不好,才會來找你。」飛球板著臉。
「謝謝你想起我了!」我開玩笑地說。
我們又約了一節課的時間討論,一如過往,飛球在會談中,卯足全力大肆抱怨,當我試著引導他從不同觀點思考,全被打了回票,他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對他來說,全世界的人都虧欠他,包括我在內。
「老師,我覺得我是在浪費時間,找你討論一點用都沒有。」會談時間快到時,他迸出這句話。我不意外,倒是好奇地問他:「你總是說我幫不上忙,你卻一再來找我,告訴我,為什麼?」這孩子沈默了。我們的會談到此結束,我沒有得到答案。
指責與批評:只要證明你不夠好,我就會是比較好的
與飛球的每一次會談,我總是深感挫敗,沒有任何施展的空間就算了,還得不斷接受他的批評。面對這類情緒高漲的個案,助人者得要有很強的心臟才行,如果想持續與他互動,得想辦法沈得住氣。
我認真思考,一個人為什麼總要抱怨他人的不是,指責完別人後,還不留情面地將砲口對準眼前的助人者?更令人納悶的是,如果覺得我的助人能力不足,為什麼還要一再地來找我求助呢?
我想,飛球的內在世界是充滿矛盾的吧!他需要與人連結,又無法全然地信任他人。他的過去有著受人背叛與欺負的不堪回憶,再加上某些先天的生理缺陷,使得他有著負面的自我概念。
由於他難以去面對自己那難堪、糟糕與醜陋的一面,再加上一直以來課業成績還算不錯,於是總是透過先發制人、貶低他人的方式來顯示自己優越的一面。為了不讓別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只好一直說別人的不是,以保護自己那脆弱不已的自我價值。
善用對個案的感覺與個案進行工作
一個老是抱怨與指責他人的人,當然不好相處。心理助人者在與個案互動的過程中,隨著個案逐漸真實呈現自己的同時,也會引發助人者的各種情緒感受。而這些對個案的感覺,正是個案周遭與他密切相處互動的人所感受到的。
因此,心理助人者需要善用對個案的感覺進行工作。我思考著,如果我會感覺到生氣、挫敗或無力,飛球身旁的人肯定更是惱怒、無奈與疲憊,當然對飛球充滿敵意,不是疏離或冷漠以對,就是惡言相向試圖反擊。他人的敵意反應更加證實了飛球心中那「別人總是對我不友善」的信念。
飛球總是以優越來掩飾自身缺陷、以詆毀他人來抬升自我價值。他是如此地重視與小心保護自我形象,但在我的面前,卻又毫無虛掩地表達自己。而當他一再地暗示我的助人能力不足,卻又一再地回來找我,顯示我帶給他的是一些與其他人(特別是師長)不一樣的感覺吧!
個案行為的背後,有著無異於你我的需求
面對這類會對助人者進行「情緒攻擊」的個案,對助人者而言,是相當消耗能量的。不管是穩定會談,或者不定期地見面,往往令助人者退卻、想逃。
然而,當我們決定對一個生命提供協助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沒有逃開的空間了。即使我們被個案的情緒攻擊弄到傷痕累累,被個案出的種種難題弄到身心俱疲,我們都得繼續陪在個案身邊,保持穩定。因為,我們提供給個案的,是一種有別於平日生活中人際互動的經驗。
如果我們逃開了,我們正在複製個案人際關係中的負向經驗,帶給個案的是更深的挫敗以及對人的不信任。
若我們可以理解,個案那些令人厭惡的言行背後,其實是無異於你我,有著亟待被滿足的需求,也就是想要被愛、被尊重與被肯定時,從這一刻起,即使我們不喜歡他,我們依然願意陪著他。
身為心理助人者,不需要強迫自己去喜歡每一個個案,但一定要去理解個案內在的苦痛,同時相信,不論個案展現出哪些行為面貌或型態,都有其值得被愛與尊重的價值所在。我們要提供的,正是讓他感受到被愛與尊重的空間。
穩定存在,創造有別於日常的情感體驗
就這樣與飛球折騰了一年多之後,飛球告訴我,他願意接受輔導,我們展開一段期間定期的會談。
我問他,是什麼讓他開始對輔導或對我的態度有了改變?他說:「我也不知道,但我觀察你很久了,你和別人不一樣。」
飛球仍然每天都在為身旁的人打分數,但我相信與他的這一段互動,是他成長過程中,很不一樣的經驗,是一種受到充分地愛與尊重的體驗。
(本文撰寫於2017年6月13日,文中案例已經充分改寫)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生涯規劃
畢業贈言:請把「犯錯」放進你的生涯藍圖中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六月的雨伴隨著微風,為悶熱的空氣帶來了些許涼意,這是畢業的季節。即將走出高中校園的大孩子們,海闊天空的時光正向你們招手。
現在,也許在你的腦海中,正盤算著如何過好大學生活。終於,可以離開家裡的管束,拋開沒日沒夜的考試與緊湊的進度壓力,你正要開始嶄新的生活,未來無限美好呢!
每年此刻,我會寫些文字送給即將進入人生下個階段的孩子們。今年,我也想跟你們說些話:「學習把『犯錯』放進你的生涯藍圖中吧!」
在不被允許犯錯的文化中長大
我們都是在不被允許犯錯的文化中長大的。
當你進入學校開始學習後,師長的責任就是要避免你犯錯。不是嗎?每天在作業裡、考卷上,我們竭盡全力就是要寫出正確答案。一旦犯錯,你會受到懲罰,付出代價;於是你學會了小心翼翼,凡事找出正確答案後再行動。
離開了書本、考卷,你仍然如此。為了不犯錯,你跟大多數同學做一樣的事情,選擇跟大多數人一樣的打扮、流行與嗜好。於是,你不太敢擁有自己獨特的品味、喜好、觀點與選擇,你學會朝著人多的地方走,最安全!
於是,你的升學選系或未來的職涯抉擇,也是如此。然而,往人多的地方擠,下場便是缺氧窒息。因為,在未來的職場裡,當你不具有「差異化」時,也難以爭取到對自己有利機會。
嘗試冒險為你帶來新的可能性
你得去做點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把你自己獨特的樣貌給活出來,而不是複製別人的人生。因為,職場不是考場,生活可以有許多不一樣的風貌。
所以,你需要去冒點險;只是,冒險就有可能犯錯。如果你從不犯錯,代表你從未曾冒過險,那麼,就可惜了你的人生。因為你只打安全牌,只上有把握的戰場;於是,你將永遠在你的一方小天地中,日復一日地重複那些極其安全卻又了無新意的事情。
有一天,你也會成為現在你的眼中,那些無聊透頂的大人的翻版。
還記得那則想去南海取經的窮和尚與富和尚的寓言故事嗎?大學,是一座寶山,同樣是四年,有人空手而回,有人滿載而歸,你的選擇是什麼?
冒險是為了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是為了讓你的人生能夠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有新的可能性,於是你才會有更多的選擇與機會,這樣的人生有趣多了!而你不可能在完全有把握的狀況下才前進,你必須把「犯錯」當作冒險途中必要的存在。
沒有失敗,只有學習
生涯規劃就是各種做決定過程的加總,每一個決定的結果,不是好的就是壞的。當結果不如預期時,我們會說自己犯了錯,你會為自己的選擇感到後悔不已。然而,後悔不過是在提醒你:「這條路行不通,換條途徑再走吧!」
犯錯了沒關係,學習到了就好,下一次你就會修正,結果會讓你更滿意。
犯錯不代表失敗,生涯規劃永遠沒有失敗這回事,那些犯錯的過程,都是大大小小的學習累積,是你為你人生而戰的勳章,你要為自己感到自豪,因為你因此提升與成長了!
犯錯是必然,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常想,為什麼我們如此害怕犯錯,因而不敢冒險行動?也許是從小當我們犯錯時,就會被懲罰;犯錯被視為是可恥的、是魯蛇,會被討厭、不被喜愛。
然而,你不可能每一次的判斷都正確無誤,你不可能眼光精準地在每一次決定後都獲得滿意的結果,特別是你將身處在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中,一切都變動得如此快速,一切都難以預測、難以掌握。
你唯有允許自己犯錯,瀟灑地把犯錯視為常態,才可能在這充滿不確定的時代中,保有一份從容與安定,而不被凡事都得做出正確決定的壓力給淹沒。
我不是要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你也得做些評估才行動,然而,如果你一直停留在原地評估與等待,結果永遠會是一樣。我也不是要你標新立異,刻意做那些別人完全不會去做的事情,而是你得把你自己獨特的樣貌給活出來,做回你自己。
--
犯錯是常態,人生何處不犯錯?犯錯永遠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你如何因應犯錯,是從中學習與成長,或者從此崩潰、一厥不振?
當你學會了從犯錯中學習,下一次,當犯錯來敲門時,你將會從容不迫,微笑以對。而你會發現,你將更常做出令自己滿意的決定了。這正是犯錯的經驗帶給你最好的禮物。
祝福你,一路順風,也包括「犯錯」!
(本文撰寫於2017年6月6日)
--
延伸閱讀
2016畢業贈言:《標準答案在你心中,不在別人口中》
2015畢業贈言:《學會愛自己》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最新力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新書上市中!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心理助人
在心理助人中面對暴衝的靈魂, 你該如何準備好自己?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從事心理助人工作久了,難免會遇到負面情緒極度強烈的個案。如果是偶發性、一次性的,還算容易應對;若是遇到長期以來總是以近乎崩潰的狀態見人的個案,每次的會談都會是一段難熬的時光。
強大的負面情緒,會透過各種形式呈現,不論是極度低落或是極度高漲,都會吸光人的能量;與這樣的人長期相處,很難不感到身心俱疲。
只是,心理諮商或治療的療效,常常就在於讓個案在會談中,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透過足夠穩定的關係與同理心的回應,承接起個案的情緒,讓個案感受到被支持與被接納,提供個案一段有別於其他人際互動的情感經驗。在這段關係歷程中,個案會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傾聽、被理解、被肯定與被愛的,因而逐漸修復內在的傷痛。
我認為,關係是療癒的基礎,心理助人工作提供給個案的,就是一段真誠、穩定與高品質的互動空間,讓個案在關係中自我復原與自我成長。因此,助人者表現出真誠與穩定的態度,遠比各種絢爛的技巧來得重要得多。
當助人者面對負向情緒強度極大的個案時,首要的考驗便是助人者本身的內在狀態是否穩定。我得承認,當對強襲而來的負面情緒,感到難以招架時,我總會想逃避面對這類型的個案。然而,不論是在會談中避而不談可能引發個案強烈情緒的核心議題,或者是草率地結束與個案之間的助人關係,都有可能造成個案極大的傷害。
原因是,助人者再度複製了個案在會談室以外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通常是不具療癒性甚至帶有傷害性的互動模式;另一方面,這會令個案感受到被遺棄,因此強化了個案內心對自己負面的觀感。
--
我長期在學校場域中從事青少年的輔導諮商工作,常見不少接受協助的青少年個案,在諮商室中總是顯露出強烈的痛苦,字字句句控訴著這個世界,眼淚潰堤般地訴說著「我好苦」,甚至一再地將自殺企圖掛在嘴邊。然而,他身旁的人,特別是父母或任課老師等大人,從來不曾發現他有如此失控的情緒狀態。
不是父母師長不用心,而是,這些孩子在生活中無法向父母師長流露出真實的情感。為什麼?也許是從小就不被允許表達、或許是擔心不被理解、或許是不想要父母擔心、或許是不願意表現出自己糟糕的一面……。然而,與父母的互動相處,往往是造成孩子內心痛苦的主要來源。面對父母有苦不能說、無法說,只能埋藏在心中,用力地壓抑著,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直到遇到了可以信任也願意理解自己的人,才將龐大的情緒一股腦兒地宣洩出來。
因此,當個案在晤談中流露高強度的負面情緒時,或許也意味著助人關係已經走到了被個案信任的程度。此時,個案願意對一位陌生的師長表現真實的自己,他知道自己被允許透過強烈的情緒表達心中的痛苦。
從此刻起,正是助人者接受考驗的開始。一旦關係進展到如此程度,助人者就不能隨意放手、輕易退開了。我們得時時準備好自己,以面對眼前那暴衝的靈魂。助人者應該如何面對一再表現出強烈負面情緒,甚至常將自殺掛嘴邊的個案呢?
(一)時時保持穩定的身心狀態
這是最高指導原則。唯有助人者處在穩定的狀態下,才能給出對方最大的支持。我們可以透過觀察自身的生理與心理線索,來檢核自己是否處在身心穩定狀態中。當我們穩定時,呼吸是和緩而順暢的、身體是放鬆但有力的、內心是清醒而專注的、能同時保持對內與對外的覺察,能夠用溫和、堅定、稍微低沈而和緩的語調說出話來。此刻,我們會意識到自己內在具有十足的力量,願意去與另一個生命連結。
在會談前,可以透過幾次的腹式呼吸、放鬆冥想、靜坐與正念練習,讓自己進入身心穩定狀態。我常在教師研習或工作坊中教學員練習神經語言程式學(NLP)中的COACH狀態技巧,是相當快速而有效的。
請務必記得,狀態不好時,千萬別與強烈負面情緒的個案互動,寧可請他先在諮商室中等待一下,確定調整好自己後再展開談話。而在會談過程中,發現自己開始失去穩定狀態時,你得誠實地告訴個案此刻你的狀態並不好,需要到外面去調整一會兒再進來。
(二)將會談的焦點放在助人關係上
引發個案強烈情緒的是事件,但促成個案從情緒中療癒的卻是關係。此刻,助人者可以試著將討論的焦點從令個案感到不滿的事件,轉移到我與你此刻的關係上,看看我們兩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是什麼讓你願意在我面前,如此真誠地展現自己的情緒狀態?」
「如果你覺得我是個可以信任的對象,是什麼讓你願意信任我?」
「我們的關係與你在生活中和其他人的關係有什麼不同,讓你願意在這裡放聲哭泣?」
「當你看到自己做得到信任我時,你有什麼感覺或想法?」
當然,助人者也可以此時此地(here and now)地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讓個案知道。即使是負面的感受,只要帶著真誠的態度,注意語氣與措辭,個案感受到的會是一份尊重與關懷,而不是批評與指責,這便是一種矯正性的情感經驗(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了。
(三)允許自己擁有各種情緒
面對負面情緒極度強烈的個案,往往會引動助人者的各種情緒。我們可能會感到挫敗、無力、沮喪,也可能生氣與後悔(「都是你讓我每天壓力都很大!」、「要是當初不要接受你的求助就好了!」),同時,我們又會因為這些感覺而在心裡責備自己、批判自己,對自己生氣。
換句話說,我們不允許自己對個案有情緒,於是我們花了許多力氣在對抗這些真實存在的負面情緒,因而處在自我消耗的狀態中。然而,即使我們對個案有著負面情感,也無損於他身為一個人的價值,更無損於我們身為助人者的價值。
當你懂得這個道理後,你會開始正視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對個案或對自己擁有各種情緒,這些情緒是正常的。你會知道如何安頓這些情緒,甚至,進一步運用這些情緒,對個案有更深的理解;因為,這些感覺正是個案生活周遭的人們可能擁有的情緒感受。
(四)不輕易給予個案承諾
當我們把助人的目標放在平息個案強烈的情緒時,我們可能不自覺地答應了個案提出的要求。而這些要求,很多是我們做不到的。換句話說,個案時常透過強烈的情緒狀態出向我們出難題。
例如,要求助人者代為傳話、要求不要告知其他人自己的危險行為、要求要與其他人差別待遇……等。助人者必須衡量其請求的合理性,並且溫和而堅定地拒絕給個案任何承諾,即使拒絕個案,仍然給予關懷及支持。
別讓自己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中。一旦你答應了個案的請求卻又做不到,或者事後反悔,信任關係便會受到破壞,對個案便是一種傷害。
(五)覺察在專業上的自我懷疑
面對情緒強度極大的個案,我們時常會自我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持續幫助個案。若是遇到個案常透過強烈的情緒挑戰或攻擊我們時,內心更是挫敗不已。我們需要區分清楚,這些對專業能力的自我批判與懷疑,究竟是因為個案的情緒使然,還是真的如此。
很多時候,挫敗與自我懷疑,正是個案身旁的人時常出現的感受:「我這樣做錯了嗎?」,並非助人者的助人專業能力不足。因此,請時時告訴自己:
「即使我時常感到挫敗,我仍然願意繼續陪伴著個案,堅定與他前行;同時,我欣賞我的堅持與勇氣!」
(本文撰寫於2017年5月31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最新力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新書上市中!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人類心理
讓人過不去的往往不是壞心情,而是「不允許」自己擁有壞心情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某一次帶領大學生的工作坊,結束後,我收拾東西正準備離開,一位女同學走近表示有些問題想請教我。
這位大二的女學生告訴我,她已經莫名心情不佳三天了。她覺得很痛苦,不知道該怎麼辦。她跟室友訴苦,室友要她別想太多,帶她去逛夜市、吃東西,但狀況依舊。她打電話回去給母親,母親說應該是最近壓力太大了,要她多運動、早點睡,別想太多就好了。
只是,情緒不佳的狀況仍沒改善,今天早上甚至有股衝動想去搥牆,試圖發洩痛苦。她告訴我,她完全想不出來有什麼事件引發了這個情緒狀態。的確,如果知道問題的來源,或許會讓人安定一點,問題是,這心情不佳的感覺來得十分莫名。
--
「你會如何描述你的心情不佳?」我想進一步探索。女孩瞪大眼看著我,我知道她可能不明白我的意思,我試圖澄清我的問題:
「我的意思是說,妳覺得這個心情不好,比較像是哪一種情緒?在身體上會有什麼感覺,腦袋裡常伴隨什麼樣的想法?」
女孩想了一會兒,仍然無法回答我的問題。通常這時候,是因為當事人還沒有和自己的內在連結,不曾向內去聆聽自己的感覺,正用腦袋裡的理性邏輯要回答我的問題。
腦袋與身體感受的長期疏離,是現代人的通病。於是我引導她將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體內部,感受一下這份心情不佳的感覺顯現在身體的哪些部位,以及,用什麼方式呈現。
「在胸口,有一股又一股的難過一直湧現。」我繼續引導她去觀察與描述這份感覺,並注意此時腦中浮現什麼畫面、情境或事件。探索了一會兒後,這份難過的感覺還是一團謎,來源不明。
--
話鋒一轉,我問:「妳喜歡妳自己嗎?」
「喜歡,當然喜歡!」女孩回答得頗為肯定,我示意她多說一點。「我覺得我是個很樂觀的人,同學常常遇到一些事情會想得很負面,我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或許我還蠻少根筋的。」
「在我國小時,爸爸媽媽吵架鬧離婚,當時我有點擔心如果沒有父母一方該怎麼辦,後來,我想一想,也沒什麼大不了,離婚就離婚,反正跟誰住都可以生活。」她跟我說了些家裡發生的事情。
「所以,我應該算是很樂觀的人吧!」她再度強調自己的樂觀,接著說:「可是,怎麼會突然心情不好?以前都沒有這樣過!」
聽完之後,我停頓了一下,看著她,放慢說話的速度,問她:「妳不允許自己心情不好,因為妳是個樂觀的人,是嗎?」
女孩看著我,陷入沈思。一會兒,眼眶泛淚,她說:「好像有一點是這樣……我討厭自己這樣,我不要自己這樣!」我相信不只一點點,對她來說,一個樂觀的人,是不可以存在太久或太多負面情緒的。
難過,是她真實體驗到的負面感受。因為不允許自己處於難過狀態,但這難過是如此頑固而無法順利擺脫,帶來的焦慮、恐慌或沮喪,更強化了她的負面感受,甚至凌駕了原來的難過情緒。
--
我開始懷疑,她說自己是個樂觀的人,抑或,其實是她覺得自己「應該」要樂觀。
表現樂觀可以幫助這孩子,在尚年幼時有效因應父母紛爭衝突時可能帶來的恐懼與不安。換句話說,所謂習慣「往好處想」的樂觀態度,順利地讓她將兒時面對父母分離應該有的情緒給壓了下去。
所以,長久以來,她是不允許自己出現負面情緒的,就算有著挫敗、沮喪、憤怒或焦慮等不舒服的感受,也不可能讓它們在自己身上停留在太久,會立刻用「往好處想」來與它們切割,藉此肯定自己是個樂觀的人。
於是,「應該要樂觀」就此成了異次元切割刀,但這一次,切割刀失靈了。由於長期與自己的內在與情緒疏離,難以招架龐大的負面情緒襲來,越用力、越沮喪,越用力、越無力。
很多時候,情緒會逼著你得正視它的存在,它想要告訴你一些事情,如果你試圖忽略它,或者用各種方式對抗它,它便會鈴聲大作,讓你更加不得安寧。
我告訴這女孩:「長久以來,妳的樂觀幫了妳很多忙;然而,它也使妳不允許自己處在負面情緒中,因為妳認為妳不應該難過、沮喪。然而,真正的樂觀,不是沒有壞心情,而是即使心情不好,依然能夠允許它的存在,同時正向看待心情不好的自己。」
「正向看待心情不好的自己?」女孩在口中喃喃自語。「是的,請妳暫時允許這份難過情緒停留在妳身上吧!給她個位置,時時覺察與關照她,或許,它會要妳從它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或者想提醒妳一些事!」
時間有限,我只能點到為止,或許她有足夠的智慧去領悟到這些道理。
--
我時常在演講或工作坊中,要學員從身體感覺中去指認出自己的情緒狀態。有部分的人可以做得到,有部分的人完全沒有感覺,也有人根本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那些習慣用腦袋去思考,而非用心或身體去感覺的人,特別難以掌握所謂的情緒狀態,其實是一種本體感覺的體現,我們只不過是用各種情緒形容詞並配合情境脈絡去標註這些生理反應。因此,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常是學會情緒自我照顧的第一步。
一旦我們認定自己是個理性、樂觀或正向的人,我們便陷入了一個既定框架中,亦即不允許自己擁有負面情緒。於是,當心情不佳時,我們便試圖用各種方式去對抗,長時間地自我消耗,為的就是讓自己的狀態能夠符合身上那些「理性」、「樂觀」或「正向」的身分標籤。
這讓我想起一位朋友曾與我分享,他時常被他的另一半給惹怒,總是要大半天才會氣消。而當他學習去與自己的內在連結,深刻覺知與關照自己的情緒狀態時,才猛然發現,事實上,另一半所帶來的憤怒情緒,事實上只佔了他的負面情緒的一小部分。真正令他卡關的,是他總是處於自責之中:「我是個成熟的人了,怎麼還這麼容易被激怒呢?」
「成熟的人」這個身份標籤,反而成了他面對與處理情緒的絆腳石。
試圖與負面情緒對抗的結果,自我責備加深了原來的不愉快,不但沒讓情況好轉,反而帶來更多的無力感,如此便消耗了原有的力量,而無法將更多力氣用在與另一半的溝通協調與衝突解決上。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是能夠允許自己擁有各種感覺,迎接正向情緒外,也允許負面情緒有個安頓的空間,並自在地與各種情緒狀態共處,同時把對抗情緒的力量拿回來,放在真正能夠幫助自己追求成功快樂或解決問題的事情上。
(本文撰寫與2017年5月18日,文中案例已經充分改寫)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最新力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新書上市中!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親職教養
人要的不多,付出被看見而已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五月,原本是溫馨的季節。一位孩子告訴我,他說他恨透了在母親節前,學校老師總要同學回家裡跟母親表達愛與感謝,還把這個活動做當成一種作業。
我很不解,問他:「為什麼對這個活動如此反感呢?」
他說:「你不覺得很假嗎?而且,說完『媽媽,我愛妳!』之後,媽媽也沒有比較開心呀!」
真的是這樣子嗎?原來在國中時,有一次母親節,他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以彆扭的語氣,鼓起勇氣對正在廚房裡忙著的母親說:「媽媽,我愛您,母親節快樂!」時,母親突然放下手中的碗盤,轉過頭來拉高音調對他說:
「喔!你也知道要愛我了嗎?怎麼?吃錯藥啦?還是學校規定的作業?」,母親接著板起臉孔,正經八百地對他說:「你也不想想看,自己的成績這麼差,又常在學校惹是生非,我每天光接學校老師的電話就飽了。你知道嗎,要養育你有多辛苦嗎?你也都不體會一下我的心情。你如果真的愛媽媽,就乖一點,讀書認真一點啦!」接著霹哩啪啦地念了一堆。
「我再也不要說這種噁心又沒意義的話了!」這孩子說。
原來如此,這是一次令人沮喪的對話。如果母親改成如此回應:「孩子,謝謝你!這讓媽媽感覺到好開心,辛苦都是值得的。」或許結局會不一樣。
--
我試著體會這孩子他母親的內在,是什麼讓她似乎無法開心地接受孩子表達的感謝與愛意?或許,不是不接受,而是她更急於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
表達什麼呢?長期以來內心無人知曉的辛苦。
母愛是偉大的,永遠願意為孩子與家人默默付出,再辛苦也會撐過來。然而,母親也是人,也有真實的感受。若長期的付出不見成效,更重要的是,這過程根本沒人理解她的辛酸苦楚,內心便會累積龐大的委屈情緒。
當孩子一句感謝的表達,立即啟動內在情緒的開關,原來無處安放的滿腹委屈,一股腦兒地傾洩而出。難得孩子能體會媽媽的付出,不趁此時大吐苦水,更待何時?結果是,孩子覺得挫敗,母親仍然感到自己的辛苦不被理解。
母親積壓已久的委屈,來自於長期的付出沒被家庭中其他成員看見。若孩子的成長表現不錯,母親會覺得至少付出是有回報的;苦就苦在那種不能期待回報的付出,卻又長期無法被人看見。
--
我曾與許多家長為孩子的事情聯繫過,與學校老師接洽的大多是母親,當然也有不少父親。若有時間,我會先聽聽家長的看法。很多時候,除了討論孩子的問題外,許多母親常在我面前抱怨自己在家中的辛酸與委屈。
曾經與一位母親在電話中討論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問題。母親在電話裡無奈地告訴我:「我覺得我該做的都做了,孩子還這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爸爸都不管,只會把管教孩子的責任通通丟給我,他都不知道我有多痛苦。老師,以後孩子的事情,你去問他爸爸,我不想管了!」
我打電話給這孩子的父親,父親接電話,劈頭就說:「是學校老師喔!我家小孩有狀況喔……你去跟她媽媽說啦!小孩的事情歸她管。」果然如母親所說的一樣。
「我跟媽媽聯繫過了,她希望我來找你討論。」
「小孩都是她在管的,我怎麼會知道?我整天工作忙都忙死了,實在是很煩!」
「爸爸,冒昧請問你在從是什麼工作呢?」
「在工廠裡做工啊!」
「那真的很辛苦,工作時間也很長吧!你這麼努力,就是希望讓家人與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不必有後顧之憂。」
「對呀!我辛苦工作賺錢給他們用,所以小孩子教育的事情,不要來煩我啦!」
「我一直聽到你說煩,是不是覺得,小孩子的事情,你也幫不上忙,充滿無力感。」
「唉!對啦……」這位父親原來急促的語調,瞬間變得低沈和緩。我知道,那是在被深度同理時,會出現的反應。
「我了解了,我看到你很有心想幫助孩子,但不太知道怎麼幫忙,所以只好更認真工作,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你對孩子的愛。謝謝你,如果你的孩子知道你的心意,一定會很感動的。」
掛上電話後,我再度撥電話給孩子的母親。
「我與父親通過電話了。他爸爸很關心孩子,但不知道怎麼接近或協助孩子,所以只好一直努力賺錢。」
「都是他的話!每次都把教小孩的事情丟給我管,小孩出問題了,就罵我沒把孩子帶好。」
「聽起來很委屈!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在帶孩子,真的會很辛苦。我很好奇,這段期間,你是怎麼撐過來的?」
母親愣住了,表情顯示有點驚訝。
「我的意思是,即使很委屈、無奈、挫折又無力,但你依然沒有放棄。也還好你一直堅持,沒有放棄,孩子的狀況才沒有更糟。我很想知道,你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
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反映出家庭的困境。我知道,現階段我無法介入去改變這孩子家中的紛擾,但我可以做的,就是透過回應去表達,我已經看到這個家中的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為家庭付出了。同時,我也要設法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的,這會讓他們更有力量堅持下去,我們才有持續合作、共商對策以幫助孩子的空間。
每個家庭都一樣,家庭中的每個人,都用各自的方式努力在維繫與家人間的情感,以及為家庭做出貢獻。只是往往這些付出,常沒被其他人看見。有時候被視為理所當然,有時候,甚至還會被怪罪指責。於是,每位家庭成員心中都累積了龐大的委屈與沮喪;而每一次溝通、對話與回應,時常在挫敗與不歡而散之下收場。
或許,我們需要去練習,時時刻刻看見他人的努力,並且隨時表達出來。一句「謝謝」、「辛苦了」或者同理心的表達,都會是很有力量的。
因為,人要的不多,付出被看見而已。
(本文撰寫於2017年5月14日,文中案例已經過充分改寫;修改於2020年5月6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人類心理
好心的建議總是不被接受嗎?或許你還沒有讀懂對方的『地圖』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每次去剪頭髮,我的心情總是忐忑不安。
每當我比手畫腳「認真」地向設計師說明我想要的髮型後,設計師簡短回應一下,便動手修剪。
「好了,你戴上眼鏡看一下吧!」
我戴起眼鏡,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怎麼會是這樣?」這是我腦中時常浮現的念頭。
原來,語言表達是有局限的。當我把內心對於髮型的想像畫面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設計師再根據我所說的,轉化成他的內在畫面,剪出來的髮型當然差異很大。
後來我學乖了,從髮型書中找圖片,直接指給設計師看,依樣畫葫就行。結果仍然與我想得不一樣。我只能安慰自己:「好吧!大概是臉的問題。」
--
幾次之後我發現,即使我很清楚表達我想要的風格,有些設計師仍然會剪成另一種迥異的造型風格。也就是,如果設計師內在有一個關於髮型既定的框架,並將這樣的框架套用在顧客的需要上,於是剪出來的髮型總會與顧客期待的有落差。
這就是神經語言程式學(NLP)中關於溝通所提到的一個假設前提:「地圖不等於實際的疆域」(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其內建好的地圖,用於理解與判斷事物。每個人的地圖來自於其成長經驗的累積,因此每個人的地圖都長的不一樣。人們依循著其內在地圖走人生的路,於是,對於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想法與感覺;當著重的角度不同,判斷後所下的結論也不同,做出的決定也不同。
因此,不論任何溝通場合,如何讀懂對方的地圖,核對彼此地圖的差異,從差異中尋求共同點,再達成一致性的溝通目標,會是影響溝通品質中的重要關鍵。
NLP的另一條假設前提是:「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內在地圖,即使再怎麼努力,也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我們連本人的內在地圖都不一定清楚了,何況是他人的。
事實上,在溝通中,不一定要掌握對方地圖的全貌,重要的是,找到地圖中對方最常走的那條路,也就是,辨認出對方對某個議題最關注的部分即可,再根據那個部分給予回應。
--
曾遇到一位家長在演講後前來問問題。他說:
「陳老師,我的女兒現在高一,就讀綜合高中,讀了一學期,可能是遇到課業的挫折,念不下去,吵著要轉到高職的美容美髮科就讀。我實在很為難,不知道該不該讓他轉?」
通常這時候,我會進一步蒐集更多資訊。我問:「你們家長的看法是?」
「我們當然不願意呀!雖然她一直說對美容美髮有興趣,但是畢竟出路不是很好。而且我們擔心她三分鐘熱度,如果轉過去念個幾個月,又說念不下去要轉學,那不就又浪費了一年?」
我明白家長的感受,家長對於孩子有些不信任,也擔心一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可能會發生。
「如果孩子對於美容美髮有興趣,何不讓她去試試看?」我的立場比較偏向尊重孩子的興趣,因此我這麼建議家長。
「我們就是擔心她現在說有興趣,以後又變卦,到時候怎麼辦?」家長回應我。
「當初選念綜合高中是你們的決定,還是孩子的決定?」我問。家長說:「是我們建議她念的。」
「是呀!因為孩子聽你們的話去念綜合高中,今天讀得不好,會怪罪你們,他不會自我負責,於是擺爛來跟你們抗議。如果你們願意尊重她的選擇,她會為自己負起責任,再苦也要撐下去。」我這麼說,內心是期待家長能多信任孩子一點。
「老師,你不知道,她當初剛升上高中時,也信誓旦旦地說會把書念好,結果還不是放棄了!轉換跑道後,萬一又這樣怎麼辦?」
--
我常在很多演講場合結束後,被聽眾圍著問問題。像是親職教育講座的分享後,許多家長會帶著目前遇到的困擾來請教我,通常是一些與孩子互動的問題。
我很頭痛,該如何回應這些心急的家長呢?
一方面,會來問問題的家長,想必是困擾很久了,問題的困難度很高;另一方面,我的時間有限,又有其他家長在排隊,常難以三言兩語給出讓家長滿意的答案。
所以,很多時候,我會說:「這個問題太大了,我一時也沒有最好的方法。」這句話如果是用很真誠的語氣說出來,家長通常都能理解並接受。但是,總不能一直這樣說吧!
--
回到與這位父親的對話。我知道,他的孩子遇到的困境,是青少年階段常見的。青少年的孩子常處在內心混亂之中,期待做到又擔心做不到,有時會展現決心,但有時候又無法堅持,常讓父母感覺到意志不夠堅定。我試著幫助家長多體會一下孩子的心情。
「其實孩子應該也感到很慌亂才是。你們要不要用我剛剛教的溝通方式,多給孩子一些正向鼓勵,幫助她對自己有更多信心?」
「老師,這些我們都有做,我們對她的成績也不會過份要求。自從她上高中後,我們就一直鼓勵她!特別是她的阿嫲,以前常罵他,現在看她這樣,便一直稱讚她,罵都不敢罵……」家長激動地說。
我不知道真實的情形如何,顯然家長對我的建議一直無法接受,再這樣下去,不會有結果。同時,我感到越來越焦慮,我決定向家長承認我目前愛莫能助。
「這問題似乎有點複雜,在難以了解全貌下,我也不知道目前可以提供你們什麼好方法。」
當我說完後,本來有點沮喪,突然靈光一閃,決定改變對話的方向。
--
「我很好奇,你的女兒一直都是這麼有主見嗎?」
這父親楞了一下,接著說:「她相當有主見,又倔強,才會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常常一意孤行,很令人擔心。」
「青少年孩子要能獨立思考其實很不容易!聽起來她不但有主見,也很堅持自己的看法。」我接著說:「你們是否觀察到,這份有主見與願意堅持的特質,會為她帶來什麼幫助?」
「呃……」他突然說不出話來。我順勢繼續探問:「我更好奇的是,你們是如何教養出如此有主見而且願意堅持自己立場的孩子?」
「我不知道,可能是遺傳吧!我也是很有主見,也很倔強的人。」
我停頓一下,接著說:「你說你很倔強,但我也看到你很願意尊重孩子,是什麼讓你沒有很強制地要求孩子非得順著你們的意思走,而願意與孩子溝通,甚至多方聽取意見呢?」
家長沈默了,似乎不知道要說些什麼,但臉部肌肉變得柔軟了,與剛才焦急的神情不太一樣。我接著說:
「其實,這個問題從來不會有最完美的答案,每個決定都會伴隨失敗或後悔的可能。我很欣賞你們教養出一個有主見又懂得堅定立場的孩子,同時你也是個既關愛又懂得尊重孩子的家長。帶著這份關愛與尊重,持續與孩子討論,就是一位稱職父母能做到最好的事情了!」
家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祝福你們!」我說,並用溫和而堅定的眼神看著他,順勢結束對話。
--
在那場與家長的互動中,前半段的對話確實令我感到無力。每當我給出一個建議,就會被打回票。家長的回應很客氣,實際上是在告訴我:「這行不通!」
當承認自己幫不上忙,靜下心來後,我突然發現,我並沒有讀懂家長內心深處的需要。此刻,這位無力的家長,表面上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際上是需要被人看見自己的努力。
確實,任何人都想被看到,每個人的努力都想被肯定。許多無力的家長時常透過尋求解方去傳達自己「已盡力」的訊息,或者想知道自己是否是個「足夠優秀」的家長。
因此,我決定把對話的焦點連結到家長「身分認同」的層次,逐步去欣賞與看見家長已經付出的努力(對孩子的關愛與尊重),並藉此讓他知道,他正在做的,正是一位優秀的家長所能夠做的。
如果家長持續帶著「我是個失敗的家長」的身分認同,不斷地自我懷疑並深感無力時,再高明的建議都不會被接受。甚至,任何來自專家的建議,都會讓他更感到挫敗,更認同自己是個「失敗的家長」(因為做得不夠好,才需要別人的建議)。
--
前半段的互動,我是用我的地圖在為他尋找方向,我以為我們是看著同一份地圖,走在同一條路上,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後半段的互動,我暫時擱下我的地圖,開始認真地讀懂他目前究竟位於他的內在地圖中的哪一個位置,並思考如何抵達那個地點與他會合,共同走一段路。
在給出建議前,停下來思考一下,我是否讀懂對方的地圖了?
(本文撰寫於2017年5月3日,文中案例已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人類心理
當你終於明白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時,便是自我負責的時刻到了!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大四的阿胡(化名)因為一再地情緒失控,伴隨著爆怒與衝動行為,把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終於在幾位高中好友的勸說下,去掛了醫院精神科,被醫師轉介心理諮商。
在心理諮商中,諮商心理師帶著阿胡自我探索,並學習安頓情緒的方式。幾週後,阿胡覺得自己穩定多了,也漸漸恢復能量。同時,阿胡開始對自己長期以來的行為模式感到好奇,究竟是受到什麼影響,而成為現在的自己?
在諮商心理師的建議之下,阿胡自行自費參加一場坊間兼具治療性與成長性的心理課程。
重新審視那些不想再面對的童年時光
課程中有很大部分在探討家庭互動議題,講師運用幾個技巧幫助學員自我探索。突然間,阿胡內在湧現了強烈的情緒,一股悲憤、沮喪、無奈與無力交織的複雜感受,卡在胸膛與喉嚨,難以釋放。
「告訴我,你現在有什麼感覺?」講師似乎發現阿胡的狀況,前來關切。
「我覺得很不舒服。我感到很生氣,又有著無力感,我很想哭。」阿胡邊說,眼淚邊掉了出來。
「好,深呼吸,放輕鬆。告訴我,你的腦海中浮現了什麼影像?是否看到什麼畫面?」講師繼續引導阿胡探索著。
「很昏暗、很昏暗……,我看到我的父親…..」。阿胡停了一下,講師溫暖地鼓勵著阿胡繼續說:「還有,我母親在哭……」
「我看到我父親夜晚喝醉酒,回到家,毆打我的母親,我和我母親抱在一起痛哭……」阿胡邊說邊發抖。
阿胡描述的是國小時家中時常上演的場景。做生意失敗的父親,有嚴重的酒癮,每晚總是醉醺醺地回到家,並不時對母親拳腳相向。生為獨子的阿胡想要保護母親,卻總是無能為力。只能在父親施暴停歇後,抱著母親,安慰受了傷且淚流滿面的母親。
國中之後,父親過世了。阿胡與母親相依為命,家裡倒也平靜了一陣子。然而,阿胡卻發現母親極度缺乏安全感。尤其對於阿胡,大小事情都要一再過問,一再確認。阿胡的未來發展,母親也干涉頗多。阿胡雖然覺得壓力很大,與母親偶有爭執,但也總是順著母親,盡可能讓母親放心。
真相大白—發現問題來自於原生家庭
這一次探索原生家庭的經驗,令阿胡相當震驚。一直以來,自己時常沒來由的情緒失控,與一再循環的自我挫敗模式,似乎慢慢找到原因了。
原來,自己一直透過當個乖孩子,扮演著照顧母親的角色。總是盡可能滿足母親的需求,而犧牲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總是試圖表現得讓母親放心,而壓抑自己的喜好、興趣與冒險心情。
原來,自己一再失控的爆怒情緒與衝動個性,是不自覺地複製了父親在因應挫敗時的行為模式。而在每次情緒失控後便感到懊惱不已,自責之下又累加了更多憤怒,接著一發不可收拾地爆發。
原來,自己面對未來與挑戰時的無力感,來自於總是無法真正做自己。長期以來,母親因為缺乏安全感,而透過各種情緒勒索的形式隱隱地控制著自己,而自己又對母親有著深深的愧疚與不捨,做什麼決定總要顧慮著母親。
原來,那些不被接受的自我放逐與自我破壞,來自於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內心深處的自我否定,讓自己在期待未能滿足、目標未能達成時,便自我放棄,用擺爛、退縮、拒絕面對、放棄學習與沈迷網路等方式,去驗證內心裡最不想面對的真相——我是一文不值的。
因為懂了,所以無需再自責
看懂了這一切,阿胡感到較為釋懷。他知道,他不再需要自我責備,因為錯不在自己,是原生家庭的紛紛擾擾,而使他成了現在的模樣。
心理課程結束後,阿胡回到南部的家一趟,把長久以來的委屈與怨恨,一股腦兒地發洩給母親。在與母親的口角爭執中,阿胡對著母親怒吼:「我現在會這樣,都是你們害的!」又說:「我真的很倒楣,生在這樣的家庭中!」從那天起,每當阿胡生活不順遂、心情不佳時,便會在心裡告訴自己:「是我的家庭害我變成這樣的,不是我的錯。」
往後,阿胡便很少回家,也很少與母親聯繫。阿胡的失序行為雖有改善,但卻仍然每天渾渾噩噩,面為未來的態度消極,但也不願意多想……
阿胡的例子,並不少見。
找個可以怪罪的對象,因為還無法為自己負責
心理課程中的探索成功地幫助阿胡看清楚發生在自己身上那些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的來源,在恍然大悟之後,終於不再需要自我責備。然而,阿胡也順理成章地把童年的家庭經驗當作自己的生活始終不如意的藉口。
常常,當我們遭遇挫折困頓時,若有個怪罪的對象,便不需要為自己負責。心裡雖然會好過一些,但是情況仍然沒有改善。
我們確實都受到過去的影響。小時候,我們沒得選擇,只能無力地在家庭風暴中載浮載沈。長大了,當我們有能力脫離家庭的束縛,開始過著嶄新的人生時,許多人卻還把自己困在一個自己為自己打造的牢籠中,並且不斷地說:「都是你們害我走不出來的!」。
看看生活周遭,有許多人,總是抱怨自己的身世坎坷、遇人不淑,把自己放到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弄到身旁的人受不了這股「負能量」而紛紛離去。也有許多人,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尋求心理協助,情緒獲得短暫的釋放後,問題依舊,就是不願意透過行動在生活中做出改變。
他們難道沒看懂自己究竟怎麼了嗎?其實都懂。然而,「看懂」只是個開端,問題是,他們還沒有為自己負起責任呀!
人生是你自己的,只有自己能負責
任何形式的心理療癒,常能幫助人們看清自己的困擾與行為模式的來源。深度的覺察有助於人們脫離未知的焦慮,增加對自己行為的掌控感。然而,如果只是把造成困擾的原因做為人生卡關的藉口,而有個持續怪罪的對象,就可惜了這份覺察的意義,你的人生仍然在原地打轉。
是的,阿胡的改變才剛要開始。阿胡需要體認的是,人生而有其價值,儘管得不到父母的認同或肯定,仍然可以由自己肯定自己。
阿胡或許該好好地去欣賞自己,究竟,自己是如何有力量度過那段恐懼不安的慘澹歲月?自己是如何在百般不願下,仍然體貼地照顧母親?自己是如何在狀況最糟時,願意面對問題而幫助自己接受協助?
當他能見證自己身上有著不平凡的資源,同時轉化與運用這些資源時,他將更有力量繼續往前走。
面對家人,阿胡需要的,是深度理解父母的局限—父母也有自己難以言喻的故事;試著理解與體會,即使自己身在一個紛擾不斷的家庭中,仍然有著來自家人的愛。
阿胡需要的不是把家人當作怪罪的對象,而是思考如何與家人和解;不是期待家人改變,而是從自己做起,把自己的人生活好;不是與原生家庭失去連結,而是找到連結得更舒服、自在的方式。
--
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得了你。任何形式的心理協助都是幫助一個人開啟自助的過程,你終究得靠你自己,為自己負起責任,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不是別人的。
(本文撰寫於2017年4月25日,文中案例為虛構)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最新力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新書上市中!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