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親職教養
育兒路上
人類心理
知道做到
愛上自己
心理助人
教育現場
學習輔導
生涯規劃
脫癮而出
與我聯繫
搜索
親職教養
育兒路上
人類心理
知道做到
愛上自己
心理助人
教育現場
學習輔導
生涯規劃
脫癮而出
與我聯繫
Enter your search query...
搜尋文章
情緒安頓
心理助人
那些你不想要的,終究需要去面對並接納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長期得不到大人的接納,他也會自動地把那個不討喜的部分,給封印起來。有的孩子會表現乖巧,透過這種方式討好大人。長久下來,他將很會察言觀色,同時,對人服從卻缺乏主見,終其一生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24 1 月, 2025
親職教養
能有多自律,才有多自由
管多一點、還是管少一點?一直都是青少年家長最煩惱的事情。該如何拿捏分寸,沒有絕對的標準,需視每個孩子的個別狀況而定;同時,也牽涉到家庭文化,以及父母本身的教養觀與價值觀。事實上,什麼都不管,對於青少年並非是最好的。真正的自由,不只要建立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上,更積極的是要能管理好自身的任務,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19 12 月, 2024
育兒路上
因育兒而建立起的社交活動,是助力還是阻力?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的作者李美蘭,在韓國享有極高知名度。她曾將自己在媽媽群組中的痛苦與矛盾寫到網路上,意外引發共鳴。她也決定刻意脫離這樣的人際關係,讓自己把心思專注於與孩子的互動上,終於找回內心的平靜。如果你也正對於是否要留在家長群組中感到掙扎的話,不妨讀讀作者的心路歷程與見解。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18 10 月, 2024
人類心理
當下的覺察,讓你獲得再次選擇的機會
覺察就是「知道自己怎麼了」,涉及了「刻意」及「留意」的過程。「刻意」意味著,覺察需要花費力氣,有意識地去注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好讓自己的慣性反應停下來。「留意」指的是,你得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某些焦點上,例如身體感覺、情緒感受、思緒念頭、環境刺激,或者反覆出現的行為模式等。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18 10 月, 2024
親職教養
即使孩子渾身帶刺,也要用愛溫柔擁抱
我們要做的,不是拔除孩子身上的每一根尖刺,而是設法軟化它們。最好的軟化劑,就是「愛」。如何去愛?具體的表現便是理解、接納、允許、包容、肯定與欣賞等。如此,你才有可能更靠近孩子,進而擁抱孩子,讓彼此都感到溫暖。一個不小心,你更會發現,真正渾身帶刺的,其實是身為家長的我們。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22 8 月, 2024
人類心理
讓放鬆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了大量事件,引發我們種種的情緒反應。那些緊張、恐懼、內疚、失落、挫敗等負面情緒,常常讓我們的身體緊繃;如果我們又習慣壓抑情緒,身體需要動員更大的力氣去擺平那些不舒服的情緒感受,經常過度用力,反而讓身體的某些部位長期緊繃。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24 5 月, 2024
親職教養
孩子會怎麼回應你,取決於你如何與他互動
不倒翁育兒法的核心精神,就是與孩子進行積極正向的對話,讓孩子感到被接納與被肯定;而非說些消極否定的話語,讓孩子感到無力挫敗甚至自我放棄。特別是,面對多愁善感或容易出現負面情緒的孩子,《媽媽的說話練習2》書中,依然有許多具體的回應例句,讓讀者好懂易上手。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2 5 月, 2024
親職教養
讓青少年告訴你,他內心的煩惱與期待
撕下「學霸」、「資優」、「頂尖」或「卓越」等標籤,這些孩子也是個普通人,他們與父母之間也難解的心結,有衝突、有對立、有冷戰。他們的父母也曾為他們感到煩惱,更疑惑與不解孩子的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1 2 月, 2024
1
2
3
...
6
6的1頁
最新文章
那些你不想要的,終究需要去面對並接納
24 1 月, 2025
給出青少年回饋前,請先加上幾句話
9 1 月, 2025
讀書講方法,從小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3 1 月, 2025
和孩子討論犯錯行為,一定要很嚴肅嗎?
3 1 月, 2025
能有多自律,才有多自由
19 12 月, 2024
熱門文章分類
親職教養
117
人類心理
115
心理助人
63
教育現場
40
學習輔導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