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安頓

是什麼讓憂鬱慢慢痊癒?

《當蟋蟀慢慢痊癒時》不僅是一則寓言故事,更像是一次集體的心靈實驗。作者敦.德勒根讓蟋蟀陷入憂鬱,然後將牠放進一片有大象、松鼠、螞蟻、蝸牛、麻雀等角色的森林裡,看看這些生命如何回應一個正在下沉的朋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正是一回「療效因子」的探索;從文學角度來看,則是透過隱喻把憂鬱的樣貌具象化。

〈成年子女系列 04〉當長輩愛追問細節而令人反感時,該如何應對?

長輩愛反覆追問細節的行為模式,可能從你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令人頭痛的是,就算你長大成人,甚至搬出家門,這樣的「追問模式」依舊存在。如果當你們同住在一個屋簷下,這些問題更是日復一日、無處可逃。你知道他們沒有惡意,卻仍覺得煩躁,甚至忍不住爆粗口;事後又責怪自己:「我是不是太沒耐心了?」

〈成年子女系列03〉為什麼父母總能踩中我們的痛點?

父母的話之所以能成為痛點,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在乎。如果不在乎,根本不會痛;而在乎的後面,其實就是一份愛的流動。那份愛,來自於我們渴望被理解、被肯定、被接納,渴望他們為我們感到驕傲,渴望在他們眼裡被視為是有價值的。也因為期待越高,失落越深;父母口中的每一句批評,都感到格外刺痛。

壓抑情緒不行嗎?關鍵是……

壓抑並非壞事,是一種短期的保護機制,幫助我們在特定情境下保持冷靜。但在壓抑之後,安全無虞時,還是得回頭安頓情緒。壓抑的背面不是爆發,而是允許與釋放。深呼吸幾次後,去感受那份感覺,讓情緒在身體裡充分流動,這才是健康應對情緒的方式。

〈成年子女系列01〉為什麼父母特別容易勾動我們的情緒?

你已經成年了,早已不是衝動的青少年。在職場上,你能冷靜應對挑戰,對同事或朋友的尖銳話語,也能雲淡風輕,甚至巧妙回應。然而,只要父母的一句話,就像尖針扎進最敏感的地方,立刻引爆情緒。心跳加快、臉色發燙、語氣拔高,回嘴的速度甚至快過思考。等冷靜下來,又難免陷入自責與疑惑:「為什麼偏偏是父母?」許多成年子女都有這樣的經驗:同樣的話,別人說是關心,父母說出口卻變得刺耳,讓人心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不是靠吼叫,而是靠方法

在腦科學與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一件事:專注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靠「坐好不動」就能練成的,而是可以被設計、被培養、被鍛鍊的能力。這篇文章將從相關研究出發,整合科學證據與真實家庭案例,帶你了解,如何用對方法,而不是大發雷霆,幫助孩子從分心走向專注。

為什麼連結自己的內在,這麼困難?

與自己的內在連結,不是用力去思考、去搜尋、去分析;而是,安靜地陪伴著自己,允許情緒感受發生。然而,這一點都不容易。在情緒來臨時,我們往往忘記要與自己連結,只顧著去找尋讓人情緒惡劣的戰犯。

面對悔恨,你需要的是更多理解

回溯是為了促進「理解」。當我們能站在不一樣的角度,用更全貌的眼光,來看待曾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時,通常會發展出不一樣的觀點。像是,發現當初的自己,是多麼無能為力;也發現身旁的人,當時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