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安頓

教訓孩子前,先讓孩子感到安全

請讓孩子知道,你找他來談話,不是要指責或處罰他,而是想幫助他。你會這麼說:「我觀察到你在班上與同學互動時,時常發生衝突。我想,你一定也想與同學和平相處,你一定也希望自己是受歡迎的,所以,我想提供你一些協助。」

用指責表達關愛,其實是無力消化自己的焦慮

你我的身旁,不乏這樣的人——管東管西、碎碎念,似乎看什麼都不順眼,沒事就愛叨念個幾句,口氣還不是很好。你嫌他煩,他會說:「我是在關心你!」聽到這一句,你似乎也沒有反駁的理由,更沒立場要他閉上嘴,別管太多。

在覺察中反思,情緒總在提醒我們一些事情

覺察與反思,是為了中斷那些慣性的行為模式,當下一次面對類似情境時,用更有效的方式應對。但在這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功夫,便是「允許」——允許自己可以情緒失控,允許自己可以無能為力,或者,允許自己就是搞砸了。

就是那臨門一腳! 情緒暴走正在摧毀你苦心經營的家庭關係嗎?

當我們的身心狀態處於臨界失控的邊緣時,常會因為一點點微小的刺激,就使我們情緒大暴走。也就是,常常,我們的現狀與情緒失控之間,就只差臨門一腳的距離,但我們不一定能察覺得到。而那些微小的刺激,常常是來自我們最親近的人的某些行為、話語或態度,輕輕一戳,火山就噴發了。

別再叫我「照顧好自己」了!當照顧者沒心力善待自己時,該怎麼辦?

放過自己吧!雖然一直沒有好好照顧自己,你還不是這樣撐過來了。如果你豎起了一個要「照顧好自己」的標準,但又始終做不到,你只會感到更加心力交瘁,罪惡感又要跑出來敲你的心門了。

為什麼,我總是受不了那些幼稚的孩子們?

人生中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便是那些你憎惡、迴避與最不願意接受的部分,總會在生活中以各種形式的挑戰反覆出現,就像是你的功課一樣,逼著你得去面對。

給常感自責的你:你最該把同理心用在自己身上

把同理心放在自己身上,便是與自己連結。一個人在困境中,能夠感受到被理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呀!如果,你還不願意被他人接近與理解,那麼,就自己理解自己吧!當接受了被理解,習慣了被理解,你也漸漸能敞開心胸,迎接他人的關心與同理。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