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覺察中反思,情緒總在提醒我們一些事情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family-mom-daughter-baby-teen-3817046/

從前,在學校服務時,同事間總是打趣地說,上輩子肯定太調皮,這輩子才會當老師來修練,每天暴怒個兩三回,家常便飯。而當了父母後,才發現理智斷線的機會,根本就是隨時隨地。

誰不想當優雅的老師?誰不想成為和藹的父母?但是,誰又能面對講不聽的孩子時,保有完整的理智?

我們都知道,大人的暴怒不僅無法處理好孩子的問題,甚至還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但是,越是要自己不生氣,越會陷入生氣與自責的無限循環中:「生氣→自責→更生氣→更自責……」沒完沒了。

想打破這個強迫性的循環,唯一的途徑只有加強覺察,讓覺察為自動化的情緒與行為反應爭取緩衝的空間;甚至,調整面對困難情境時反應的方式——從對孩子惡言相向,轉而能夠有效表達。

口不擇言,但我就是控制不住呀!

前陣子,有位母親在父母成長班中分享,每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到了,她要求孩子停下來收起手機時,孩子總會一拖再拖:「再一下就好了啦!」。幾回合之後,她便不耐地喝叱:

「到底要講幾次才聽得懂!怎麼這麼不懂事呢?都這麼大了,難道不會自動一點嗎?真不知道該拿你怎麼辦才好!」

孩子嘟著嘴回應:「好啦!不玩就不玩啦!那麼兇做什麼?」

「我兇你哪裡不對了?我是你媽,你這什麼態度?」

「好啦!我不玩就是了呀!這不是收起來了嗎?」

「這麼不甘願喔!你以為我很喜歡三催四請嗎?我每天累得半死,結果你也不成熟一點,一定要惹我生氣才……

這樣的對話戲碼經常上演,令她疲憊不堪。她的分享令在場的家長深感共鳴,頻頻點頭。她接著說:「不過,我覺得很後悔呀!對孩子大吼大叫,根本沒能解決問題。我只覺得自己像個瘋婆子,但我就是控制不住呀!」

向內探,找尋勾動情緒的真正來源

「當時,你有哪些情緒感受?」我進一步請她用情緒形容詞描述出來:生氣、煩悶、焦躁、無力、委屈……等。

「哪一個是感受最強烈的情緒?」

「嗯……是無力吧!」她想了想,接著說。

「是什麼讓你感到無力呢?」

「孩子怎麼說都說不聽!」

「還有呢?」

她邊思索,邊說出各種引發情緒反應的可能來源:

「我覺得我不是個有效能的媽媽」;

「我很擔心孩子會沈迷網路」;

「我對孩子的事情越來越無能為力了」

「我還有好多事要忙,我覺得好累」

「為什麼我老公都不幫忙,就我一個人孤軍奮戰?」

說到這裡,她停住了,淚水流了下來。

「好像,這份無力的情緒,正在告訴妳一些事情呢!」我同理地說:「會不會,一直以來,你對孩子的力不從心,是因為一直沒有感受到另一半的支持;所以,當對孩子勃然大怒時,你真正生氣的,其實是老公的態度。」

她點點頭:「沒錯!我老公總是在一旁不聞不問,最令我火大!」

孩子不遵守手機使用時間的規範,引起母親的怒火中燒,但她心裡頭長期悶燒著是另一半冷漠的態度,卻把這份無力感化做憤怒,爆發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問題非但沒處理好,更破壞了親子關係,心中則繼續累積更多對另一半怨念。

聽懂情緒對你說的話

事實上,所有的情緒都是有功能的,情緒的存在就是要提醒我們一些事情,就看我們是否聽懂了。我問:「那麼,這個情緒,要提醒妳的是什麼呢?」

「我想,我得找我老公好好談談!」她笑著說。現場響起了一陣會心的笑聲,似乎身有同感。

日常生活中能引發我們情緒反應的情境非常多,這些情緒反應的背後,其實藏著更深的不滿或痛苦;像是,在關係中感到不平衡、未能得到尊重、主導權被侵犯、感受不到愛、缺乏歸屬感、期待落空、失去信心,或者,對身心失去掌控……等。

總之,舉凡想要的得不到、痛苦的甩不掉、得到的怕失去,這些狀態,都會引發我們的情緒困擾,與當下發生的情境不一定有直接關連。如果我們未經覺察,很容易就把力氣放在錯誤的地方——要不是怪罪別人,不然就是自我責備——為心情不好找個罪魁禍首很簡單,這樣一來,我們就不需再耗神去釐清問題了。只是,問題依然沒解決,更製造出其他麻煩,令我們繼續活在痛苦之中。

透過自我對話覺察與反思

所謂覺察,就是「明確地知道自己怎麼了?」因此,在進行自我覺察時,我們通常會透過一系列的自我對話練習來增進覺察,而關於情緒的覺察,可以對自己提出以下五個問題:

(一)發生了什麼事?(對引發情緒的情境做客觀的事實描述)

(二)這件事引發了我哪些情緒感受?(用情緒形容詞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

(三)最強烈的情緒感受是那一個?(辨識出強度最大的情緒感受)

(四)最強的這份情緒感受是怎麼來的?(找出引發情緒感受的可能原因)

(五)這份情緒感受要提醒我什麼?(把力氣用在真正關鍵的地方)

如此自我對話的過程,就是在進行「反思」——反觀自身,思考自己情緒的來源。若繼續往內探究,還會發現與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或過往的某些重大事件息息相關。進而,我們得以理解情緒的意義與功能,確認是否把力氣用在對的地方,還可以做些什麼幫助自己面對當前的處境?

不加批判地允許情緒發生

覺察與反思,是為了中斷那些慣性的行為模式,當下一次面對類似情境時,用更有效的方式應對。但在這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功夫,便是「允許」——允許自己可以情緒失控,允許自己可以無能為力,或者,允許自己就是搞砸了。

允許並不表示我們認同這麼做是對的,而是,既然情緒反應已經無可避免地發生了,自責也沒有用,那麼就如實地承認它的存在,不加批評。同時,我們也清楚知道,自己正在一次又一次的情緒經驗中,透過覺察與反思,增加情緒調控的能力,並能夠更有效地應對類似的情境。

因此,每一次的情緒失控,都是你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因為,發生在你我身上的情緒感受——特別是那些反覆出現的,總是在提醒我們一些事情,當你聽得懂,就學到了,於是你提升了,你成長了!

(本文收錄於《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一書中)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