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

限制孩子使用數位工具,是侵犯人權嗎?

家長為孩子的手機使用,設下合理規範,並不是要壓制,而是在協助孩子練習如何管理自己,為真正的自由做準備。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我尊重你的聲音,也重視你的權利。但手機的使用自由,需要配合你的成熟度。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怎麼練習,讓你越來越能承擔自由與責任。」

懲罰以外的選項―自然後果: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

所謂自然後果,是指孩子的行為自然而然會帶來的結果,這些後果不是大人設計的懲罰,而是生活本身的教訓。

你以為讀懂對方,其實只是誤會一場:每個人有自己的「被同理偏好」

所謂「被同理偏好」,指的是,每個人對於「被理解」,有自己慣用的接收語言與方式。重點不在「有沒有同理」,而是「用什麼方式來同理」,對方才會「感受得到」。有人喜歡具體語言,有人只要一個眼神;有人希望被抱抱,有人只想被靜靜地陪著;有人渴望被說出感受,有人則希望不要被拆解情緒,只想快點過去。

總是對父母的話語過度反應?其實,你只是渴望被信任

一個對自己缺乏信心,自我價值感不足的人,會不斷在他人面前尋求認同,也會過度在意他人的觀感。而常錯把他人的某些回應,解讀為對自己的失望或不認同。事實上,別人並沒有這個意思。

為什麼孩子不配合?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配合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願意和我們合作,而是不知道如何合作。如果我們沒有與孩子事先做好明確約定,孩子表現出不如預期的行為時,又被我們數落一番;那麼,孩子當然永遠學不會、做不好,只是感到越來越挫折而已。

孩子愛罵髒話、爆粗口,如何引導?

「我兒子上小五後,回到家常會脫口而出幾句髒話,有時候一個字,有時候三個字,令我很擔心。他也不想想,家裡還有個妹妹,這樣真的很難聽!」我常被家長問到,孩子罵髒話,怎麼處辦?我通常會進一步理解,孩子罵髒話出現的情境、脈絡、對象、頻率以及表達方式;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動機。

能有多自律,才有多自由

管多一點、還是管少一點?一直都是青少年家長最煩惱的事情。該如何拿捏分寸,沒有絕對的標準,需視每個孩子的個別狀況而定;同時,也牽涉到家庭文化,以及父母本身的教養觀與價值觀。事實上,什麼都不管,對於青少年並非是最好的。真正的自由,不只要建立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上,更積極的是要能管理好自身的任務,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為什麼你需要這麼早給孩子自行保管使用的手機?

先讓孩子使用家裡的大螢幕載具,如電腦、筆電、平板,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在規範好時間下使用,同時注意孩子接觸了那些網路內容。長期觀察孩子,如果多能遵守約定,上得去也下得來,也就是有一定程度的自律,那麼就可以有限度的提供孩子手機使用,但初期仍要約法三章,再來才是開放更多,最後才是自行保管使用。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