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

為什麼孩子不配合?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配合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願意和我們合作,而是不知道如何合作。如果我們沒有與孩子事先做好明確約定,孩子表現出不如預期的行為時,又被我們數落一番;那麼,孩子當然永遠學不會、做不好,只是感到越來越挫折而已。

孩子愛罵髒話、爆粗口,如何引導?

「我兒子上小五後,回到家常會脫口而出幾句髒話,有時候一個字,有時候三個字,令我很擔心。他也不想想,家裡還有個妹妹,這樣真的很難聽!」我常被家長問到,孩子罵髒話,怎麼處辦?我通常會進一步理解,孩子罵髒話出現的情境、脈絡、對象、頻率以及表達方式;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動機。

能有多自律,才有多自由

管多一點、還是管少一點?一直都是青少年家長最煩惱的事情。該如何拿捏分寸,沒有絕對的標準,需視每個孩子的個別狀況而定;同時,也牽涉到家庭文化,以及父母本身的教養觀與價值觀。事實上,什麼都不管,對於青少年並非是最好的。真正的自由,不只要建立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上,更積極的是要能管理好自身的任務,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為什麼你需要這麼早給孩子自行保管使用的手機?

先讓孩子使用家裡的大螢幕載具,如電腦、筆電、平板,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在規範好時間下使用,同時注意孩子接觸了那些網路內容。長期觀察孩子,如果多能遵守約定,上得去也下得來,也就是有一定程度的自律,那麼就可以有限度的提供孩子手機使用,但初期仍要約法三章,再來才是開放更多,最後才是自行保管使用。

你需要堅定,但別與孩子硬碰硬

順應孩子的邏輯,而不是要用大人的道理去說服孩子,能免去許多溝通中的衝突與對立。別誤會,這麼做不是寵孩子,而是善用溝通的智慧,減少在枝微末節的小事上,和孩子爭對錯,傷神又傷身。你需要堅定,也要有彈性,別和孩子硬碰硬。

即使孩子渾身帶刺,也要用愛溫柔擁抱

我們要做的,不是拔除孩子身上的每一根尖刺,而是設法軟化它們。最好的軟化劑,就是「愛」。如何去愛?具體的表現便是理解、接納、允許、包容、肯定與欣賞等。如此,你才有可能更靠近孩子,進而擁抱孩子,讓彼此都感到溫暖。一個不小心,你更會發現,真正渾身帶刺的,其實是身為家長的我們。

不是「做不到」,而是「還沒做到」

女兒的才藝課老師,提到班上比較特殊的孩子,不會說他「很會分心」,而是說他「還在學習如何更專心」;不會說他「很愛干擾秩序」,而是說他「還在學習如何遵守遊戲規則」。而對我女兒,老師則是說:「你還在學習如何更大方一點。」這樣的表達方式,正在傳遞一分信念:「你不是做不到,而是還沒學會。」這便是成長型思維。

當孩子「退化」時,他不是不想長大,而是需要更多安全感

當孩子出現行為退化時,肯定是遇到了挑戰,內心感到恐懼與擔憂。那些擔憂在大人眼裡都是小事,但對幼童而言,卻如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請不要斥責或嘲諷孩子:「以前做得到,現在怎麼都不會了?」,而是允許孩子暫時可以退化;暫時做得不夠好,也沒有關係。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