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親職教養
育兒路上
人類心理
知道做到
愛上自己
心理助人
教育現場
學習輔導
生涯規劃
脫癮而出
與我聯繫
搜索
親職教養
育兒路上
人類心理
知道做到
愛上自己
心理助人
教育現場
學習輔導
生涯規劃
脫癮而出
與我聯繫
Enter your search query...
搜尋文章
親子關係
人類心理
〈成年子女系列03〉為什麼父母總能踩中我們的痛點?
父母的話之所以能成為痛點,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在乎。如果不在乎,根本不會痛;而在乎的後面,其實就是一份愛的流動。那份愛,來自於我們渴望被理解、被肯定、被接納,渴望他們為我們感到驕傲,渴望在他們眼裡被視為是有價值的。也因為期待越高,失落越深;父母口中的每一句批評,都感到格外刺痛。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9 9 月, 2025
人類心理
〈成年子女系列02〉為什麼總是忍不住對父母回嘴?
長大成人後,突然發現,要回頭和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父母相處,實在不容易。特別是,明明心裡不斷提醒自己,對父母的話語,不要太過在意,也再三要求自己:「冷靜,不要回嘴!」可是父母的話才剛落下,火氣已經衝上來,語速比腦子運轉還要快,說出口的話也比想像中更尖銳。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3 9 月, 2025
親職教養
每一個剛萌芽的美好信念,都值得被看見
你可能已經很習慣,針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善良動機、能力特質給予鼓勵與肯定。但你知道嗎?我們也可以讚賞孩子心中的「信念」。如果,大人發現孩子透露出某些念頭或想法,是對自我健康有益,能促使自己更有動力去面對人生挑戰,或為自己帶來希望感。這樣的念頭,就是一種面對人生的正向態度,也就是「積極性信念」(positive beliefs),確實值得被看見,並被肯定。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7 8 月, 2025
親職教養
與青少年設定界線:在收與放之間,該如何拿捏?
青春期是孩子逐漸長出獨立意識、自我判斷與價值觀的階段,即使如此,該有的界線與規範,依然不能少。然而,這時候的界線,不再只是父母單方面的規規定,而是一次又一次,親子之間「磨合」與「協商」的過程。你不需要什麼都放,也不必什麼都管,但你可以把握以下三個層次的規範原則,明確區分:什麼該管?什麼可談?什麼要放?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7 8 月, 2025
親職教養
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不是靠吼叫,而是靠方法
在腦科學與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一件事:專注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靠「坐好不動」就能練成的,而是可以被設計、被培養、被鍛鍊的能力。這篇文章將從相關研究出發,整合科學證據與真實家庭案例,帶你了解,如何用對方法,而不是大發雷霆,幫助孩子從分心走向專注。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28 7 月, 2025
親職教養
懲罰以外的選項―自然後果: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
所謂自然後果,是指孩子的行為自然而然會帶來的結果,這些後果不是大人設計的懲罰,而是生活本身的教訓。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31 5 月, 2025
人類心理
你以為讀懂對方,其實只是誤會一場:每個人有自己的「被同理偏好」
所謂「被同理偏好」,指的是,每個人對於「被理解」,有自己慣用的接收語言與方式。重點不在「有沒有同理」,而是「用什麼方式來同理」,對方才會「感受得到」。有人喜歡具體語言,有人只要一個眼神;有人希望被抱抱,有人只想被靜靜地陪著;有人渴望被說出感受,有人則希望不要被拆解情緒,只想快點過去。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26 5 月, 2025
育兒路上
因為孩子,我願意成為更好的大人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是一個颱風天,太太的羊水破了,我趕緊帶她去醫院掛急診。經歷十幾個小時的陣痛,一位可愛的女孩呱呱墜地。她和我同一天生日,也是我這輩子收過最美好的生日禮物。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5 5 月, 2025
1
2
3
...
9
9的1頁
最新文章
為什麼你我身邊的i人變得越來越多?
11 9 月, 2025
〈成年子女系列03〉為什麼父母總能踩中我們的痛點?
9 9 月, 2025
〈成年子女系列02〉為什麼總是忍不住對父母回嘴?
3 9 月, 2025
壓抑情緒不行嗎?關鍵是……
28 8 月, 2025
〈成年子女系列01〉為什麼父母特別容易勾動我們的情緒?
22 8 月, 2025
熱門文章分類
人類心理
126
親職教養
122
心理助人
63
教育現場
40
學習輔導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