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

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刻意折磨孩子

有時候,大人以為的磨練,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折磨。如果又缺乏適當的關心、支持或陪伴,孩子不僅沒有發展出該有的韌性,反而就此逃避退縮。大人看到孩子脆弱不振,又反過來給孩子更多的要求與壓力,讓孩子永遠處在毫無成就感可言的痛苦之中。

浮動的遊戲規則:學會如何贏,也能面對輸

孩子的遊戲,就是真實世界的縮影。我們需要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到成就感,同時也要教導孩子,爭取勝利的同時,也要欣然面對失敗。因為,真實的世界就是如此,有輸有贏。當孩子贏的時候,請恭喜孩子,肯定孩子的努力與用心。當孩子輸的時候,請安慰孩子,接住孩子的情緒,並肯定孩子願意接受挑戰;接著,再與孩子討論,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

孩子的「我的最愛排行榜」

明明,我對孩子的付出也不少,參與育兒絕不馬虎。甚至,孩子初生的頭三年,幾乎都是由我陪睡、哄睡,照理說,應該和我親暱得不得了。怎麼才一晃眼,孩子就把我當仇人?其實,幼兒大概在二至六歲時,常會「偏愛」雙親之一,特別是偏愛媽媽,這是相當正常的。

理解自己,是邁向獨立成熟者的必要條件

如果你是個家長,你當然要先改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但身為一個孩子,你也可以努力表達你的期待,但不要過度期望父母會因此而改變。長輩帶著這樣的人際互動模式在身上,已經多年,早已成了慣性,改變談何容易?何況,他們認為該先改變的是孩子。既然不能改變長輩,那麼就減少被影響的可能;而「經濟獨立」確實是最重要的關鍵。

運用心理學,善待自己,活得更好

社會大眾對於心理領域的人,常有這樣的想像:「你是學心理的,一定很懂自己、很懂人性吧!」或者,有人會說:「真羨慕你,你與孩子或家人,一定相處得很好吧!」事實上並不然!

父母也得接受,有時候就是很難安慰得了孩子的心情

所謂接納孩子的內在,不只是貼近或觸碰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允許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步調,去消化與安頓自己的情緒。有時候,龐大且複雜的情緒,就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調適。這麼做,不只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傳達一份尊重與信任。

疫情世代:在病毒危機中成長的孩子們

防疫本是醫療或公共衛生議題,但疫情的衝擊卻是全面性的。當人們原本的生活型態被迫大幅度改變時,也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這個時期兒童或青少年的認知、情緒與社會發展。有些影響可能是立即可見的,但有些卻可能得長期關注,才會被發現。

冷漠的大人與疏離的孩子

有些家長誤解了尊重的意涵。尊重並非只是對孩子表現出絕對的信任與支持,就完全放心地讓孩子獨自面對自己的生活課題了。親子之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便是建立起穩固的情感連結。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