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在這裡抽煙?」當孩子成為正義魔人時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different-nationalities-children-1743392/

有個假期,全家一起出外用餐。在餐廳裡,正等著佳餚上桌,女兒忽然摀著鼻子大叫:「好臭喔!」

「什麼好臭?」我問。

「就是好臭呀!」女兒皺著眉頭。

我認真聞聞,確實有一股煙味飄過來;原來,有人站在餐廳門口吸煙。我看著餐廳門口,問女兒:「是吸煙的味道嗎?」

女兒點點頭,目光也隨著我瞄向餐廳門口,接著大聲說:「有人在抽煙!」

「嗯……難怪有煙味!」

「可是,她怎麼可以在這裡抽煙?」

此時,女兒高聲大喊,同時指著門口那位正在吞雲吐霧的仁兄。

「他在餐廳外面抽煙呀!」我連忙解釋。

「不行,這樣很臭,不可以抽煙。為什麼他在這裡抽煙?」女兒有些跳針,不斷重複並大聲嚷嚷:「他怎麼可以在這裡抽煙?」

那餐館不大,我估量全場的人,都聽到女兒的聲音,不知道門口那位吸煙的仁兄,是否也聽到。我感到有些尷尬,連忙說:

「噓……小聲一點,不要這麼大聲啦!」

「可是,他不可以在這裡抽煙呀!」女兒依然大喊著。

自己的事沒管好,還愛當糾察隊

我在演講時,曾幾次被家長問到,他們的孩子根本是個教官,在學校裡專門挑同學的毛病,也常大聲制止別人做錯事。不僅如此,還會在公共場合指著陌生人,說對方某些行為不對,他們問:「弄得大家很尷尬,該怎麼辦?」

我想起,女兒剛進幼兒園時,老師告訴我,女兒在午休時,會不斷向老師報告,某某同學一直不睡覺,某某同學眼睛還睜開,某某同學不好好躺著……。

問題是,她自己也沒好好躺著呀!

有幾次,我送女兒上放學,停等紅燈時,女兒指路上的騎士,大喊著:「把拔,他怎麼沒有戴安全帽?」、「為什麼他可以不戴口罩?」之類的。我感到一陣尷尬,想裝作沒聽見,她便會重複說、用力說,我猜對方不聽見也難!

有些孩子像我女兒一樣,天生是當糾察隊或風紀股長的料,不知道哪來的正義感,看到不對的事情,總是忍不住要講出來,或者向大人投訴。有時候卻令大人感到尷尬,該怎麼辦?

指出他人的犯錯行為,有錯嗎?

家裡附近有個公園,女兒有一陣子很喜歡在那兒玩盪鞦韆。有一次,女兒要我坐在她旁邊的鞦韆上,陪她一起玩。我說:「這裡的鞦韆是給小朋友玩的,大人不能乘坐喔!」

見她不能理解,我便帶她到一旁的告示牌前,指著上面的數字:「你看,這裡寫著,只限12歲以下的兒童使用。」,女兒認得12這個數字,便點點頭。我說:「所以,我們在公園裡玩,要遵守公園的規定喔!」

過了幾天,女兒又來盪鞦韆,看到一個媽媽,坐在鞦韆上滑手機,便不解地問:「為什麼她可以坐在鞦韆上?」女兒邊說,手還邊指著那人。

「因為那個鞦韆是空著的,沒有人使用呀!」

「可是,她是大人,大人不能玩盪鞦韆呀!」

我想起之前對女兒說的,顯然她都聽進去,而且記得很牢。這下尷尬了,如果我不給她個合理的說詞,她不會輕易放過我,而會繼續大聲說:「大人不能坐在盪鞦韆上,不是嗎?」

當下,我想叫他閉上嘴,別愛管閒事。但又想想,女兒有說錯嗎?沒有!甚至,這孩子能觀察周遭,並展現正義,應該給予肯定才是!

尷尬與擔心是誰的,由誰來負責?

問題是,我為什麼會想要孩子閉嘴別說呢?

因為,我感到尷尬。我確實有些擔心:擔心造成他人的困擾,擔心破壞現場氣氛。然而,不論尷尬或擔心,都是我自己的情緒感受;意識到這一點,我知道,我需要自己去安頓與處理那些尷尬或擔心,而不是要求孩子「閉上嘴」或「別管他人」,來為我的情緒負責。

於是,我小聲地告訴女兒:

「妳發現了,表示妳很願意遵守規定,這是很棒的喔!」我先讚賞她,接著說:「他是大人,確實不該坐在這裡的鞦韆上,不過,我想他可能沒注意到規定,或者他剛好腳酸了,需要坐下來。」

我這麼說,一方面認同孩子的想法,我想讓他知道,說出來並沒有錯;同時,我也引導他去思考,一個人的行為欠妥,可能存在著某些正向意圖。

幼兒的道德認知發展,尚處在非黑即白、對錯分明的階段。我希望孩子能遵守社會規範,願意去做對的事;我也需要引導孩子,從其他角度去思考或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如此,他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將更為周全與彈性。

用有智慧的方式展現正義

回到前面提到餐廳裡飄來抽煙味道的事件。好在,吸煙者很快離開了,煙味也漸漸飄散,我看著女兒說:

「你很不喜歡煙味喔?」

「嗯!很臭!」她點點頭。

「我也不喜歡。那個叔叔在那裡抽煙,確實影響到大家,我也覺得不好,但因為他是在餐廳外面抽煙,也不能說他不對。」

「謝謝你發現了,願意和爸爸說。下次如果遇到這種狀況,你可以小聲地告訴我,如果真的令人很不舒服,我可以請餐廳裡的工作人員幫忙,請他到別處去抽煙。」

擁有正義感沒有錯,我期待孩子能夠路見不平、仗義執言;然而,我也希望孩子更有智慧地展現正義:

首先,孩子需要學習,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再指出他人的過錯。也就是,先顧慮到自己是否會因此受到傷害。

其次,孩子需要學習,透過合宜的表達方式,指出他人的過錯。也就是,能顧慮到他人的顏面,或者在場的氣氛。

大人的身教正是關鍵。若我們只要孩子別愛管閒事,總是說:「管好你自己就好!」,剛好就在向孩子示範,如何對周遭的人事物抱持冷漠。

別忘了德雷莎修女曾說的:「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