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連結自己的內在,這麼困難?

-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7277896/

某天晚上,我感到悶悶不樂。

我說不上來是哪裡不對勁,也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糟糕的事,但心裡就是有一股,說不出口的悶。

我試著找出原因,腦中來回搜尋:「今天有人惹我生氣嗎?」、「我是不是又對自己不滿意?」、「社群裡有什麼訊息讓我感到不舒服?」像是在深夜裡,在腦中翻箱倒櫃,卻始終找不到那把開鎖的鑰匙。

直到隔天早上,我的心中才浮現:「我不需要馬上找出原因,我只需要,回到自己的內在,去感受、去連結。」

這一瞬間,那個卡住的地方鬆動了。

原來,與自己的內在連結,不是用力去思考、去搜尋、去分析;而是,安靜地陪伴著自己,允許情緒感受發生。

然而,這一點都不容易。在情緒來臨時,我們往往忘記要與自己連結,只顧著去找尋讓人情緒惡劣的戰犯。

為什麼與自己連結如此困難?

「連結內在」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去感受你當下的情緒。

但難就難在,當情緒真的上來時,我們通常會忘了去靠近它。講得更精確一點,是不願意去靠近它。

於是,我們會自問:「我怎麼會這麼煩啊?」

於是,我們會自責:「我又沒怎樣,為什麼心情這麼差?」

於是,我們會分析:「一定是因為某件事,才讓我這樣!」

我們會想趕快修好自己,因為,不舒服的情緒感受,已經讓人夠難受了。所以,當你試著用理性去分析你的情緒,看起來好像很積極,其實正在逃離情緒感受本身。

當你急著想擺脫情緒風暴,但又做不到時,你會更氣自己,卻又無能為力。這又使你掉進更深一層的情緒漩渦中。這時,你又沮喪,又疲憊——就像那個晚上的我一樣。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無意識地想逃離負面情緒呢?

這就與我們從小到大,被教導如何面對不舒服情緒的方式有關。

從小,我們就沒被教導如何連結自己

如果你仔細回想,從小到大,有沒有人教過你:

「當你心情不好時,可以先停下來,好好感受一下?」

「你不需要馬上找到原因,只要知道現在這個情緒是存在的就好?」

「你有權利擁有任何情緒,即使它沒有理由。」

多半沒有!我們從小學會的是:

「不要哭,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生氣又不能解決問題!」

「心情不好一定有原因,找出來好好處理就是了!」

「開心一點,不要想那些不開心的事就好。」

我們被訓練要堅強、理性、積極,卻很少被允許脆弱、混亂、無解。

於是,我們越長大,與自己越疏遠。

有時候,你開始成了那種,很會幫別人分析情緒,但卻聽不見自己心裡哭泣的人。你帶著這種應對情緒的模式長大,每回情緒風暴來臨,你也如此自動化地想遠離、擺脫或漠視它。

為什麼如此努力分析,卻無法靠近自己?

那天晚上,我努力自我分析,想找出情緒不舒服的原因。這時的狀態,是處在「理性腦過度活躍」的模式。

為了適應這個世界,人類必須時常啟動邏輯、語言、分析、推理的大腦部位,而處理感受、直覺與情感經驗的功能,便慢慢弱化與消退。

面對明確的挑戰,理性大腦可以幫得上忙;但遇到內在不適,如此模糊與曖昧的狀態,我們卻依然習慣性地啟動邏輯分析,想要「找出答案」,想要「解釋清楚」,藉此修復不舒服的自己,就容易碰壁。

情緒不是數學題,不會在你「想通了」之後就自動消失。它是一種內在訊號,想被看見、被接納、被理解、被陪伴。當你越想把它壓下去,它越會在身體裡亂撞。

直到隔天早上,我停了下來,放棄繼續追問,就是讓那股悶悶的情緒自然浮現,我只是去感受到與經驗它,慢慢地,答案自然浮現。

有時候,也許我們只是還沒準備好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昨天無法連結自己,今天早上就做得到了?

後來,我慢慢理解到,這樣的「時間差」與「後知後覺」,或許是一種身心的自我保護機制。也許當時太累,心理的容器不夠大,還沒準備好承接那股感受。

情緒有自己的節奏,它會在你可以承受的時候,才緩緩打開門,讓你進入,接近它、靠近它、陪伴它。

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行敲門,而是學會等情緒自己開門。

如何更溫柔地靠近自己?

這些年來,我陪伴過很多人連結自我,也陪著自己走過許多斷線的時刻。有幾個簡單的自我連結練習:

(一)暫時放棄追問「為什麼?」

不是說,找到情緒的原因不重要,而是辨識當下自己的需要更重要。

你可以改問:「此刻的我,需要什麼?」

有時候,你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一口深呼吸,或者一段安靜的獨處時間。

(二)把情緒當成孩子

情緒就像孩子一樣,需求沒被滿足,就會大聲哭鬧。當你沒聽見或聽不懂,他會哭鬧得更大聲。當情緒升起時,你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孩子,想對我說些什麼?」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內在訊息。

(三)用身體感受代替理性分析

當你過度「上腦」時,反而該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體感覺上。問問自己:「我的身體現在有什麼感覺?頭頂、喉嚨、胸口、胃部……,有沒有緊緊、悶悶、漲漲、卡卡、堵堵的地方?」

感受身體的感覺,就是重新打開與自我連結的通道。

別急著成為很會自我連結的人

在這個時代,能夠「自我覺察」、「自我理解」、「自我調整」都是很可貴的,但也可能變成另一個壓力或挑戰。

你可能會懊惱:「我怎麼又沒能自我連結?」或「我怎麼過了這麼久,才懂得與自我連結?」

覺察自己的不覺察、連結自己的未連結,也是很棒的!你只是晚了一點,但你也已經開始了,這就已經足夠了。

就像那晚的我一樣,雖然晚了一些,才與自己的內在連上線,但我願意接納我的後知後覺,允許我暫時做不到自我連結。

而就在此刻,我已經重新,與自己的內在連結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