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深厚的人際連結,你需要的是不帶分析的同理心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在各種研習場合裡,我致力於推廣同理心回應的技術。因為,同理心在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上,是相當具有力量的對話模式;不管在職場上、夫妻伴侶間、朋友間、銷售場合、談判桌上及助人工作中,無一不適用。

我在諮商與輔導的實務工作中也大量運用同理心技術,特別是對帶有對抗心態的青少年孩子,或者不容易溝通的家長等。同理心運用得宜,總能夠逐漸讓對方打開心門,開啟有深度的對話。

兼具態度與技術的溝通形式

同理心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技術。

以態度而言,是我們身為人類,對另一個生命擁有感同身受與充分理解的意願,而非冷淡或漠不關心。因此,在人際關係中展現同理心回應的首要條件是,我們具有這份與另一個人連結的意願,並且帶著真心誠意態度。否則,任何再高明精準的同理心回應,都起不了作用。工具本身是死的,唯有人賦予它生命,才能展現活力與功效。

以技術而言,事實上,簡單的同理心,就是兩個步驟的組合(同理心技術還涉及更多複雜的元素,本文暫不做討論)。

第一個步驟為「感同身受」,也就是對對方的處境有深刻地理解並體察對方的感受,就彷彿發生在自己身上一般。我在帶學員操作「感同身受」時,通常會要學員啟動內在感官:

「試著站到對方的位置上,透過他的眼睛看世界,通過他的耳朵聽聲音,以他的身體感覺一切,越多越好。」

同時,特別將注意力放到自己此刻的內在感受上,特別是身體的感覺,身體的訊號會為我們帶來一份情緒訊息,再進一步去辨識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緒感受。

接著,下一個步驟便是「表達出來」。透過語言,以適當的情緒形容詞,將我們對對方理解到的情緒感受給說出來,讓對方知道。表達時,需要佐以適切的表情、姿態、語調及速度,並能與那份情緒屬性相配合。「表達出來」的目的是要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因而能與我們有更多的連結,使得對話能夠更深入、更豐富。

一旦分析批判出現了,情感連結便斷了線

許多人以為,同理心就是盡可能透過各種線索去猜測對方的情緒感受或內在情緒與想法,甚至,去分析對方的處境以及這些情緒感受或想法的成因。

我曾在一次課程後,與一位父親聊起他與孩子日常對話的狀況。

父親說,在上了我的同理心回應課程後,他發現平常與孩子交談時,也大量使用同理心呢!可是,孩子並沒有想要與他更親近,甚至會露出不悅、想逃的表情,有時候還要他父親別再說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請父親舉一個生活對話片段來聽聽。父親說,有一次孩子參加英文檢定考試後,回到家,臉色不是很好看。父親關心地問:「怎麼啦?」

孩子沒回答。父親進一步問:「是不是考試沒考好,心情不好?」

孩子點點頭,沮喪地說:「對呀!英聽的部分沒寫好,寫到最後腦中一片空白,我覺得我應該會寫的。」父親回應到:「聽起來好可惜喲!」

對話到這裡一切都還好,父親接著問:「那你怎麼辦呢?」孩子回答:「我只好憑感覺猜,反正後面都聽不懂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父親接著說:「你一定感到很懊惱吧!平時花了這麼多時間準備,臨場考試卻沒有正常發揮。」又說:「其實呀!很多時候,敗就敗在太緊張,心情一慌亂,本來會寫的都變成不會了。不是嗎?會太緊張,就是因為準備不足,我看你平常練習英文聽力的時間可能不夠,或許要再加強才行……

說到這裡,孩子已經不想聽了。我喊卡,我好奇地問父親:「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父親苦思一會兒:「不知道!難道我做錯了嗎?」

孩子站在一旁,我轉頭問孩子,你說呢?孩子低下頭沒回答。

「我看見你很努力要同理你的孩子,這很不容易。」我先讚許這位父親,接著說:「這段對話在前半段都還好,後面孩子越來越聽不進去,是因為你已經不是在同理了,而是在批判、分析與找原因了,甚至還說教與給建議。」

孩子聽了之後,眼睛一亮,連忙抬頭說:「對、對、對!就是這樣,讓人很反感耶!」父親有點尷尬地笑著,但心裡頭仍在思索著我的話。

孩子處在情緒當下,最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連結;一旦對話的焦點轉移到理性、邏輯、分析與批判等大腦思考模式時,便與孩子斷了連結。

一旦開始分析,便脫離了同理心的本質,而在表達時,也會忘記帶著感情,因為,此刻你是用大腦的邏輯思考在回應對方,而非心與心的接觸。

同理心的深度,走到哪裡,就到哪裡

然而,同理心技術真的完全不涉及理性分析的成分嗎?也不全然是。

更高層次的同理心,通常涉及了對他人處境與情緒的推理程序。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透過綜合分析他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當下的行為反應、以及此刻對當時事件的情緒反應與想法等線索,更近一步地推論對方行為背後的動機、意圖或更深層次的情感。

而透過深度推論與分析而來的同理心,通常會讓對方本身不曾察覺的情感或觀點浮現,往往令對方獲得頓悟或豁然開朗的感覺。只是,這種高層次的同理心回應技術,需要看場合與視狀況而定。

當對方仍處在強烈的情緒狀態中,或者雙方的關係還不夠具有信任感或安全感,一針見血地回應,常會讓對方感受到心理威脅,因而退避三舍,甚至決定結束話題。

因此,同理心的深度,走到哪裡就到哪裡,當發現對方開始產生心理抗拒時,便尊重對方的接受度,將回應的深度停留在此即可。別忘了,同理心回應是建立在與對方建立深度連結的意願上,前提就是對另一個生命的絕對尊重。

自我同理,自己與自己連結上

若將感同身受與表達出來這樣的同理心回應技巧用在自己身上,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便是透過自我同理與自己連結,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我們透過將注意力放到內在,覺察自己此刻的情緒感受,仔細地觀察情緒是如何透過身體感覺傳達訊息給我們的,同時對自己用適切的情緒形容詞,將這份感受表達給自己聽。從這一刻起,我們的情緒就被承接起來了。

同理心並非一般人對話常用的模式,要能發揮它的力量,需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勤加練習,並避免上述的誤用情境。一次又一次,你會發現,在你在意的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加深了,話題更加豐富而有深度。

(本文撰寫於2017年7月13日,2021年5月4日修改)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