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6 帖子
-
2 意見
學習輔導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讀書為自己,也別忘了別人—找到兼顧自我與他人的課業學習價值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長期以來,我投入課業學習輔導與諮商的實務工作中,最具挑戰性的議題,就是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更積極地面對課業學習挑戰,並且更為投入與堅持於學習活動中。
對於課業學習成就的來源,我時常與孩子們分享一個簡單的公式:
成就=動機×技能×練習
課業學習表現的好壞,取決於三個要素的加成。首先是「學習動機」,也就是對於課業學習懷抱熱情,認同課業學習的價值,擁有提升或改善課業表現的意願。而「技能」指的是學習策略,也就是是否採用高品質的讀書方法或展現有效率的學習行為,來增進或改善學習成效。最後則是「練習」,也就是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反覆的演算、複誦、思辯、閱讀與表達等。
事實上,這個公式套用到所有追求卓越的技能領域都適用,動機越強、技能升級且練習越多,成就表現就越好。而學習動機是所有學習活動的起點,有著強烈的學習動機,便會願意投入更多時間練習,並思索如何改善學習策略以提升學習成效。
--
在我過去的文章中提到,學習動機一方面來自於孩子對於課業活動本身或結果有著正向的感覺,這很大部分取決於學科本身是否有趣或老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孩子是否在學習上有著令其滿意的成就表現經驗。另一方面,則是孩子如何看待課業學習的價值。
我們會為某事投入心神,是因為這件事被我們認定為有價值。我們幾乎可以找到任何行為背後的價值,也就是,我們預期做這件事能為我們帶來好處,或者體現某些意義與目的。
我常問孩子:「讀書學習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要來學校讀書學習呢?」想探討的就是孩子對於課業學習的價值有什麼想法。
當我進一步探討各階段孩子課業學習的價值時,發現,孩子對於「為什麼來學校讀書學習?」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多元,而且是相當個人化的。也就是說,學生願意投入學習活動的背後,並沒有絕對或單一的理由。只要孩子認同這份價值,且對孩子本身有意義,便能夠在孩子的學習動機上扮演關鍵的驅動力量。
因此,我在學習議題上的一個努力方向,正是幫助孩子們找到支持自己讀書學習的「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
--
最近閱讀《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這本探討關於「一個人如何對某些領域有著持久的熱情與堅持到底的毅力」的專書,作者Angela Duckworth從大量對卓越人士的訪談與研究中發現,擁有恆毅力的人,多半深深認同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情是相當重要的——持久熱情的底下有著一個或多個「目的」(purpose)在支撐著。
作者進一步歸納,這些目的的來源主要有二,一個是只與自己有關連的,稱為「自我導向目的」(self-centered purpose),另一個是「他人導向目的」(other-centered purpose),亦即與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有著連結,如家人、朋友、社群、或者人類全體的福祉等。
從孩子表達出來對於課業學習價值的觀點中,也可以發現這兩種典型。有些是自我導向的,如:
「考試成績優異讓我很有成就感」、
「獲得新知本身令我感到興奮」、
「我喜歡難題被解開的感覺」、
「用功讀書考上好的大學可以幫助我找到好的工作」、
「透過讀書學習可以幫助我實現自己的理想」……等。
還有另一些是他人導向的課業學習價值,包括:
「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我要好好唸書獲得好成績」、
「只要能夠考上國立大學,在家族裡就能光耀門楣了」、
「如果我的功課變好,我就有勇氣去追求我心儀的對象」、
「如果的成績進步,我能幫助班上整體平均成績提升」、
「為了與更多聰明絕頂的人來往,我要努力考上頂尖大學」、
「為了幫助更多人,我要用功讀書進入某個大學校系學習」……等。
Angela Duckworth發現,同時擁有自我導向與他人導向目的的人,最能對自己熱情的事情堅持下去——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越不容易放棄,也越有使命感。
這項研究結論或許也可以套用到課業學習動機上。一個學習者對於堅持投入課業學習中所秉持的價值、意義或目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可以是多種的,最好是同時兼具自我導向與他人導向性質的,而這兩者可以獨立不互斥。
--
有個孩子曾經與我分享,他之所以努力唸書,是因為想要進到一個可以幫助他人的科系就讀,這是為了經世濟民而奮發向學;同時,他在研讀課業的過程中,屢屢因為獲得新知或解答疑難而體會到無比的喜悅、興奮與成就感,於是有了繼續投入學習的動力。
連結到我自己的經驗,自從我開始規律寫作後,我要求自己每週要能至少產出一篇文章(好吧!我承認我常沒有做到!)。
由於靈感不會每天都找上門,每當對寫作提不起勁,想要偷懶時,我便會同時想到,一旦我開始寫作,常能進入一種忘我的「心流」狀態,我十分享受這種感覺;而若作品能夠觸動讀者內在、引發共鳴,並獲得正向回饋,我知道我的努力對世界是有貢獻的。
於是我又繼續敲起鍵盤了!
或許,課業學習的價值也最好能同時與「個人」,又與這個世界中的「他人」有所連結,驅動個人堅持投入學習的力量才會更足夠。
--
過去,我們總是告訴孩子,唸書不是為了父母,更不是為了老師,而是「要為自己而讀書」,自然有其道理。
然而,在人類的群居生活裡,任何行為不可能與他人無關。去找尋一個能超越自我並與更廣大的他人產生連結的目的或意義(也就是利他動機),或許對於某些行為更具有強大的驅動力量。
下一次,當我準備與孩子們討論課業學習價值這個議題時,我不只會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來學校讀書學習?」,還會進一步與孩子一起探究:「在這些理由中,哪些是與自己個人有關的?哪些是與他人有關的?哪些則是對他人有貢獻的?」
「恆毅力」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相當有價值的啟發。在個人與他人雙重價值的驅策下,孩子將更願意積極面對自己的課業讀書任務,更願意檢視與採用有效的讀書學習策略,並且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力氣於研讀課業中。
(本文撰寫於2017年3月5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最新力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新書上市中!
生涯規劃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為什麼做了三年的生涯輔導,學測考完還來問:「到底選什麼科系好?」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學測考完後的兩個星期內,是高中輔導教師最忙碌的時刻。每天得「接待」 一個又一個迷惘的學生,他們拿著成績單到輔導室,開口便問:「老師,我的成績可以上哪裡?」
「ㄜ……你對什麼有興趣呢?」輔導老師不是算命的,不喜歡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自我探索。
「我也不知道。」學生答得很乾脆。
「從高一開始,我們有做過各種心理測驗,還有上過生涯規劃課,從這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嗎?」
「嗯……我忘了!」
「你還記得,學校有辦過各種講座與活動,帶你們認識大學各領域的內容,以及職涯發展趨勢。你有對什麼領域比較感興趣嗎?」
「不知道耶!沒什麼感覺……」
三年來的生涯輔導,一場考試之後都成空
上述這番對話,是每年與高三孩子晤談時,經常出現的劇情之一。在高中校園裡,雖然對於生涯規劃有自己一套看法的孩子大有人在;但仍有大多數的孩子,拿了成績單,便要你幫他看落點,落在某些大學科系,他還要問你:「念這個好嗎?」
同學,你不是該問自己,對於進入這間大學、念這個科系,是否感興趣?
三年來傾全力為高中階段學生進行的各式生涯輔導活動從沒間斷過,但是,孩子究竟從中學到了什麼?怎麼船過水無痕了?
這叫輔導老師們情何以堪?
近年來,生涯輔導一直是高中職教育中的重點項目(更是學校輔導工作的績效指標)。許多學校從學生進高一起就開始逐步地帶領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與認識學術與職業環境,在認知與體驗並重下,試圖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領域。
然而,投入的心力這麼多,怎麼似乎沒在孩子身上看到效果呢?
找到唯一正確「標準答案」的慣性思維
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思索這個問題。
首先,多數人的慣性是,在面臨抉擇的當下,才會開始認真思考該如何做決定。或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人類天性,也可能因為生活中有太多任務了,先顧好眼前再說吧!
同理,多數的高中孩子,只有在大考過後進行科系選擇的當下,才會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涯進路。但因為過去想得不夠認真,手邊可掌握的資訊又少(或者過多),在時間緊迫之下,龐大的焦慮感讓他們只想從可靠的大人口中獲得一個最簡單的答案:「告訴我,以我的成績,選那個科系好?」
接著,這也跟孩子長久以來接受的思考訓練及思考習慣有關。
我們的教育以及考試方式,使得孩子們從小到大習慣找尋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去對應每個問題,只要有某個標準答案存在,便不再去思考其他可能性。久而久之,也容易將這種狹隘的思考方式帶到生涯抉擇議題上。
無奈,生涯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而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才是真正的難題。解這類難題,需要的是能綜合判斷各種內外在資訊,同時加上對各種可能性進行豐富的想像,這是一種具高度統整性與抽象性的認知思維方式,專門用在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難題上。
為什麼要做落點分析,因為分析後總會得到個客觀數值,那就是看起來最像標準答案的參照指標。任何問題一旦有了標準答案,就像在大海中找到了浮木,心中的焦慮頓時消解大半。面對這麼複雜的人生問題,也就不用去想太多了。
關於「提前思索生涯議題並沒有幫助」的迷思
值得一提的是,我長期以來發現,很多高中孩子有著「提前思索生涯議題並沒有幫助」的心態,因此即使學校在這方面著墨再多,孩子也不會跟你認真,或者當下認真,但事後不再多想。
這可以從許多孩子內心裡對生涯發展的一些限制性信念一窺究竟。其中最常見的包括:
「就算找到我感興趣的領域,我也不一定考得上」、
「就算我喜歡,父母也不一定會支持」、
「現在景氣這麼差,讀什麼好像都沒很好,想這麼多也沒用」。
總歸一句,這些念頭背後共同得出的結論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太難,所以暫時擱置吧!」
生涯問題真的很難解嗎?最終不就是為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領域,最好是既喜歡又擅長,能在其中盡情發揮,發光發熱,同時安身立命!
上述觀點,如果加上了「時間」的成分,可就難了。
過度強調「一輩子」與「穩定」,生涯問題變難題
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完美的生涯規劃就是為自己找到一個「一輩子都能夠持續熱情投入的工作領域」。也就是,進了某行後就別再變動,持續經營直到退休,追求的就是「穩定」。
因為考量到「一輩子」以及「穩定」等過去一直強調的價值觀,生涯問題突然變得好難。而現代社會卻越來越不容許這種「終身式」的生涯型態存在,人們仍然僵化地一再企求「從一而終」的工作與生活方式。
因為這問題太龐大,乾脆別去想了,直到關鍵時刻再讓分數幫助我們做決定!
就像,當你徬徨無措時,去神明面前擲幾個筊,也能做出個決定,不論結果是好是壞,因為是神明的指示,也就默默認了。靠分數的落點做決定也一樣,未來若混得不如意,只好怪自己在課業上不夠努力,也沒話說。
然而,我們卻忽略了,即使分數考得再差,只是選擇相對比較少,並非完全沒選擇——是你自己放棄了人生走向的主導權。
在每一個當下,做好每一個暫時性的決定
或許,我們該重新對生涯規劃有新的定義或詮釋,開始把生涯規劃看做是一種「進行著人生各個階段種種暫時性決定」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只是在每一個當下為自己尋找一個暫時適合我們投入的領域,以及選擇目前想要的生活方式,到了另一個人生階段,我們永遠有機會再做一次決定。
這不是目光短淺,而是更為務實的態度。用這個觀點看生涯,會不會比較輕鬆一點,面對抉擇上的困境,也好處理多了!
因為問題不再這麼龐大,我們也會願意直接去面對它,認真地去思索它。而不是存而不論,最後不得已時,找個看似標準答案的指標,做出無奈的決定。
(本文撰寫於2017年2月23日)
--
延伸閱讀(1):別老想選一個一輩子不會後悔的科系就讀
延伸閱讀(2):18歲的你,怎會知道38歲的你適合做什麼?請容許自己暫時做不出長遠的生涯決定
延伸閱讀(3):「落點」只是一個「點」,不是你人生的全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最新力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新書上市中!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擁有「拒絕拿孩子做比較」的勇氣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每次遇到家族聚會,我總是很抗拒,可以不去我就不去!」
眼前這孩子有點生氣地說:「他們總愛拿我跟其他同年齡的兄弟姊妹做比較,弄到大家都很尷尬,真的很煩!」
「可是,我更討厭的是,我總也會不由自主地拿自己跟別人比較。」
我們都討厭被比較,但我們卻又愛跟別人比較。我們似乎希望透過比較證明自己,卻常常因為比不過別人而自責懊惱。
其實,早在我們強迫性地拿自己跟別人做比較之前,已在兒時非自願地被拿來與其他同齡孩子做比較了。
--
永遠有比不完的目標,永遠有比不過的人
有許多家長,表面上告訴孩子不重視課業表現或成就,但一到親族聚會,就開始詢問其他家孩子的成績表現:數學考得如何?有沒有在補習?全民英檢中級考過了嗎?模擬考校排多少?接著會說:
「你好棒喔!不像我們家那個,都沒看到他在唸書。我沒有期待他要考多好啦!但至少也不要差人家太多呀!」
聽在孩子心裡,不論比輸或比贏,都不是滋味。
為什麼要避免拿孩子的成就與別人做比較?因為不論結果如何,都會不自覺地灌輸孩子「你只能藉由贏過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然而,人生來自有其價值,而且是獨一無二的,不必凡事和別人一樣,也不必什麼都勝過別人,才能顯示自己的重要性。
當我們隱約地感覺到,必須與別人比較才能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時,我們便會無時無刻搜尋著可以比較的標的物,特別是那些社會大眾說很重要,同時我們也很重視的事物。
如果是這樣,我們的生活會過得很辛苦。因為你永遠有比不完的目標,你永遠有比不過的人。贏了這次並不會為你帶來多久的快樂,很快地,你又會為自己找到另一個可以比較的對象。
--
什麼?孩子也會拿大人做比較!
大人們不知道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是否會拿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做比較?
當然會!
「小明他家每個暑假都出國,五大洲都玩遍了,你們怎麼都不帶我去!」
「小英有她自己的房間,為什麼我就只能跟姊姊共用!」
「大華他爸買蘋果手機給他當生日禮物,我也想要換一支手機啦!」
你聽了不知道有何滋味?我想,你可能會告訴孩子:「我們家裡的經濟沒人家好,不要羨慕別人。現在好好唸書,以後找份好工作,賺了錢還怕不能出國玩、買房子、買手機嗎?」
此刻,如果你的孩子回你一句:「那麼,你們以前為什麼不好好唸書?」我想,你可能已經脖子冒青筋了吧!
只是,孩子說得沒有錯呀!
教養孩子必須遵守一個原則,不希望自己如何被對待,就不要如此對待孩子!成人需要被尊重,孩子也必須同樣地被尊重。既然不喜歡被拿來比較,就不要拿孩子的成就表現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
拿孩子做比較,無法證明自己是夠好的父母
許多家長認為比較會幫助孩子看到自己不足之處,敦促他們努力向上,透過比較來激勵孩子向上的決心。確實,在比較下,有一些孩子會為了贏過別人而努力。然而,孩子們付出努力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
是想為自己的人生奮鬥,還是只是想獲得父母的肯定?
「一旦我能夠贏過別人,我就不會讓父母感到失望。」很多孩子這樣告訴我。
一個人最早的自我認同是來自成長過程中主要照顧者的評價,特別是父母;而一個人的自我價值也有很大部分建立在父母對自己的觀感上。所以,當我們逐漸長大後,出現強迫性地與其他人比較的行為,事實上正是「尋求父母肯定」這種渴望的延伸。
而這樣的心態,便無意間複製到下一代身上。
身為家長的大人,為什麼總是要拿孩子來做比較?或許也在尋求被肯定,期待透過子女優異的表現,來證明自己是個優秀的父母,或者補償自己過去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未能得到的榮耀。說到底,家長自己也在渴求能被他們的父母肯定,即使現在實際上一點也不需要了,但是,那虛幻的渴求,卻一直深植在他們心中。
因此,身為家長的,必須時時刻刻覺察到:
我們是否正無意識地將自己不希望被對待的方式複製到子女的身上?同時,我們是否正透過拿孩子做比較,來證明自己是個夠好的父母,或者用來滿足自己過去未能實現的理想與彌補那未竟的遺憾?
--
對抗愛比較的文化洪流
然而,我們的社會正充斥著「比較文化」。家長們要在這股愛比較的洪流中逆勢操作,實在不容易。
從每次大學學測、指考成績放榜後,報章媒體大篇幅對滿分榜首考生的專訪報導,便可以窺見我們的社會有多麼推崇「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精神。
然而,透過豎立標竿或楷模,讓孩子心生嚮往,而有「有為者,亦若是」的心態,與藉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孩子看見同齡孩子的優異表現,而發現自己其實不足,進而惕勵自己力求上進,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後者常會在比較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根本一無是處,最後鬥志全失,面對未來的挑戰,將不敢大刀闊斧地冒險前進,因為害怕失敗,事實上是擔心被人發現自己原來不如人。
--
試著看見孩子的成長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比較的對象,只有自己。
如果,我們能夠今天比昨天更進步一些,明天比今天活更加快樂與自在一點,其實就是一種成就,其實就該滿足。而人生下來即有其獨一無二的價值,都需要被肯定,被重視,何需總是孰優孰劣地被比較呢?
將心比心,別把自己不喜歡被對待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別把自己內心的匱乏與自卑,複製到孩子身上。珍視孩子的獨特價值,我們應該擁有「拒絕拿孩子做比較」的勇氣,這正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本文撰寫於2017年2月19日,修改於2021年4月12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生涯規劃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大多數的生涯困境不是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而是不敢大膽去嘗試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學生常告訴我,他們的生涯發展困住了,因為不知道自己對哪方面感興趣。
有時候聽身旁的朋友說起,在現在工作中失去熱忱,但又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什麼,喜歡做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迷失了自身在工作中的定位。
人的一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便是找到自己的熱情領域。為什麼找到熱情領域如此重要,答案很簡單:「你想一輩子過著枯燥無味的生活嗎?」不論是工作或生活,能時常活在熱情中,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呀!
問題是,找到自己感到熱情的事情,又要成為可以長久從事的工作,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關鍵在於,你得勇敢嘗試你所想過的可能性。
--
有個畢業已久的學生與我聊起,「曾想過」未來要像我一樣從事心理助人的工作。他說,他的人緣不錯,朋友都誇他親切、好相處。就我的觀察也確實如此,我問:「還有嗎?」
「我喜歡聽別人談話,朋友們也常把心事告訴我。而且,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心心理困擾,會讓我很有成就感。總之,我很喜歡幫助別人的感覺。」
我點點頭,接著問:「可是你剛剛說『曾想過』,這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很難吧!所以想想而已。」
「怎麼說?」
「我實在不知道我是否真的適合?聽說做這一行要承受他人很多的負面情緒,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去面對。」他接著說:「往這條路去發展,實在不知道好不好?」
原來如此,他並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夠勝任助人工作,於是即使曾經嚮往,也只是在腦中盤繞一會兒,又繼續找尋下一個生涯目標。
--
許多人會認為難以找到適合自己做的事情。所謂的「適合自己」,最理想的狀態應該就是「既擅長又喜歡」吧!問題是,這世界上有太多的工作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在某領域是否「既擅長又喜歡」呢?
事實上,光用猜想的沒有用,只要去試試看就知道了。只是,要大膽採取行動,好像很困難。
為什麼?因為,當你準備邁開步伐大膽嘗試時,便冒著可能失敗的風險了。一旦結果是「不適合」,既耗神損力,又浪費時間,後悔莫及。為了不讓自己經歷這份後悔的情緒,你會告訴自己,對自己沒有十足把握的事情,就別去嘗試了。
--
然而,你是否能在某個工作領域感到樂在其中、樂此不疲,只有實際嘗試過後才會知道的。
因為沒機會實際體驗過,我們只好透過觀察過去生活中,與某個職業領域性質類似的行為抽樣,來推測自己是否具備從事某領域工作的特質或能力,以及是否喜歡或適合該領域的活動。
像是,當一個人在生物課堂上對解剖頗有心得,就可能因此認為自己適合當個外科醫生;平常喜歡幫助別人以及傾聽他人心事,便覺得適合從事心理助人工作;平日喜歡旅遊和研究各地風土民情,便推測自己是個當導遊領隊的料。
當我們要立定自己的生涯目標時,的確只能透過有限的行為觀察與自我了解,來推測自己進入某一行工作的適配指數。幸運的話,你能在那個領域發光發熱。恭喜你!也許你找到讓你一生摯愛的工作了。
只是,在繼續往前邁進的關頭,你猶豫了,你會時常問自己:「我會是那個幸運兒嗎?」因為資訊有限,你想繼續觀察,再度審慎評估。問題是,你蒐集的資料再多,永遠不可能做出萬無一失的決定。
就算是向某些領域的名人或生涯典範看齊,也沒有人能夠告訴你做了這個決定後,實際的後果會是如何,你只能盡可能在事前審慎地評估,接著便是大膽嘗試。
請記住,生命中真正重要的問題,往往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當然也很難事先預知某種決定的可能結果。生涯決定便是個大哉問。
想找到答案的最快方法,就是直接去嘗試吧!
--
在我看來,許多年輕朋友遇到的生涯困境,往往不是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也不是沒找到自己的熱情領域。事實上,我們對什麼事情感興趣,心中嚮往什麼樣的生活,有時候早就很明白了。我們缺乏的,只是大膽行動的勇氣。
在一個過份強調成功就是王道的社會裡,總是要我們不要浪費任何寶貴的時間,最好第一次做決定就到位。正因為這樣的期待,促使我們只好選擇最保守的選項,也因此錯過了許多機會,更局限了人生的無限可能。
因為不想後悔,於是我們不願意去做決定,也不敢大膽行動;又常在夜深人靜時,悔恨自己為什麼不去試試看,十年、二十年後,還在遺憾中度過。年紀越大,時間越少,越不敢貿然行動,終生遺憾就是這麼來的。
人生的真相是,有決定就會有後悔的可能,決定與後悔兩者是相伴發生的。因為沒有最完美的決定,因此後悔也是常有的事。後悔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為害怕後悔而失去大膽嘗試的勇氣。
請別只是終日抱著夢想一天過一天,最後落得終生遺憾的下場。
(本文撰寫於2017年2月9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最新力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新書上市中!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拯救易碎玻璃心—學習客觀看待來自他人話語中的敏感訊息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今年春節假期,剛踏入職場的漢華覺得回家過年,格外痛苦難熬。年假的每一天,都在與父母的口角衝突中度過。
問題來自於漢華總是聽不慣父母講的話,常不由自主地火冒三丈。
有一次,閒聊中母親提到:「你那在台北工作的堂哥今年沒有回來過年。是呀!當醫生總是比較忙,聽說過年要輪值,不過加班費也賺不少吧!」
「提他做什麼,人家當醫生,賺加班費干我們什麼事!」漢華在母親話剛講完的下一秒,立刻迸出這句話,語氣中流露著不悅。
還有一次,漢華出去與高中同學聚會回來,父親隨口問起高中同學的近況。突然提到一位漢華過去的死黨:「那個之前常跟你黏在一起的同學,他叫什麼名字?喔!姓張對不對?高中畢業後他去念哪間大學了?」
漢華說了間北部的大學。父親接著問:「那間是私立的吧?」
「很奇怪耶!私立公立有這麼重要嗎?一定要問得這麼細!」
漢華的父母常感到很挫敗,幾句話就可以惹惱自己的兒子,每次在漢華發飆時,他們便無奈地說:「我們只是提一下,或者想知道一下,你何必這麼激動?」
類似的戲碼在過年期間一再上演。漢華也意識到自己老是對父母說出來的話感到莫名的不滿,總覺得這些話裡「話中有話」。
有一次,漢華的地雷又不小心被踩爆時,他怒氣沖沖地說道:「我知道,你們一定又想比較了!在你們心中,就只有讀名校,當醫生、律師或在公家機關工作的才是人,其他都不是人!」
「我們不是這個意思……」父母親試圖解釋,但漢華就是聽不進去。
突然間,漢華意識到,自己正在為總是無法得到父母肯定而生氣。
說到底,漢華大學剛畢業,進入一間私人公司任職。父母總是嫌這份工作待遇不好,聲望不佳,要他去考公職。漢華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在父母心中總是一無是處。
因此,在求職壓力下,漢華在父母面前,便帶著一顆易碎的玻璃心。家人一句隨口說出的話語,明明與漢華無關,他卻會過度解讀,並快速地自我連結,而像子彈一樣將玻璃心給射穿。
渴求認同越多,挫敗憤怒越強
漢華的憤怒,正是一種向父母乞討愛的表現。他正在試圖用憤怒告訴父母:「我需要你們的肯定」。事實上,漢華從小出生在一個容易被過度比較的大家庭中,上面有幾個就讀名校、成績優異的堂哥、堂姐。父母從小就要漢華向他們看齊,時常恨鐵不成鋼地數落漢華,怎麼就不能如堂哥堂姐們般有出息。
而當漢華高中畢業,考上一間私立大學,並且選擇一個冷門科系就讀時,父母臉上盡是失望的表情。漢華難過極了,他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而且為什麼一定非得去從事和別人一樣的工作呢?
一個人若從小得不到父母充分的肯定與認同,便容易在內心裡滋生起對父母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持續渴求父母的愛與認同,另一方面又對父母感到憤恨難耐。渴求越多,憤怒越強。於是,與父母之間的衝突摩擦不斷,難以和平相處。
帶著這顆易碎玻璃心,便會對父母的許多不經意的話語出現敵意反應。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面對父母時,也會轉移到其他的關係型態中,也就是時常對周遭有密切往來的人所說的話語,予以負面解讀並表現出敵意反應,並造成惡性循環。
高張憤怒的敵意反應是為了保護易碎玻璃心
簡單來講,有著玻璃心的人,通常是有著深深的自卑感的。自卑是一種自我否定的情緒感受,也就是感覺到自己不如人,在某方面或各方面的能力不足,表現不佳。此時,他們會難以肯定自我,也傾向於對自己有負面的觀感與評價。
自卑感常來自於與人比較之下屢遭受挫敗,或者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得到足夠的認同與肯定,或是得到的否定與貶抑比認同或讚賞更多。結果是在面對挑戰時,內在力量不足,缺乏堅韌強大的心智,取而代之的,是一顆易碎玻璃心。
於是,他們難以招架來自他人的批評、指教或建議,對於他人的回饋,不論是言語上的,或是表情或動作上的,都傾向於認為是在指責與否定自己。
如果你長時間與這樣的人相處,也會感到很挫敗。你會難以理解,明明一句中性、溫和或者不具攻擊性的話語,卻會讓他們的玻璃心碎落一地。
長期處在自卑狀態中的人,為了保護那脆弱不已的玻璃心別再遭受撞擊,有的人會選擇不去面對挑戰,也就是在還沒嘗試之前就先宣告自己不行,能力不足,這是一種「打預防針」的心態,給自己台階下,就不用為自己的窘狀負責了。
另一種人,則會用憤怒與高張的情緒來抵禦不利於自己的評價,也就是出現敵意反應。於是,他們越想得到更多認同,卻往往越是推開了那些本想支持他們的人。
不論是消極地宣告「我不能」,或者展現爆炸性的敵意反應,都只會讓事情越往糟糕的方向推演,因為這些都是因應自卑情緒的無效方式。
辨認出引動我們內心負面情緒的敏感訊息
你無法改變任何人,也不該期待或要求那些你重視的人必須說什麼或不說什麼來讓你感到比較舒服。
你可以允許自己的玻璃心繼續存在,因為那是有功能的。只是,你得開始學習去覺察,你是如何看待與解讀來自他人的訊息,並以客觀的角度去理解、判斷與吸收這些訊息。
你會發現,那些讓我們感到惱怒的,往往是我們對他人的話語的過度解讀。其中,只擷取片段訊息並過度自我連結,常是使我們的玻璃心碎落一地的來源。
首先,我們要懂得辨別,在他人的話語中,有哪類的「敏感訊息」,是會引動我們內心的負面情緒的。而這些敏感訊息,通常是散落在言談中的片段字詞。像是漢華在父母口中一聽到「表哥」、「醫生」、「國立大學」、「公職」……等詞語,便會進入高度警戒狀態,這些片段的字詞對漢華而言就是敏感訊息。如果這些敏感訊息在一段談話內容中同時出現越多次,當事人的警戒程度便會升高。
停止立即性地自我連結
接著,我們要看清處,我們是如何將這些令人警戒不安的敏感訊息快速地與自我連結,視為與自己有關,並召喚起內心的負面感受。
由於這些長輩口中無意間出現的敏感訊息,剛好與漢華內心的自卑感來源有著深刻連結,於是漢華便很容易認為,父母提到表哥的工作、提到同學就讀大學等事情,是在暗示自己:「孩子,你讓我們感到很失望」。
然而,事實不一定如此。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若我們無法清楚地去辨識令我們惱怒的敏感訊息是什麼,以及如何將敏感訊息與自身連結起來,並進而產生敵意反應,我們永遠會莫名其妙地感到生氣,而身旁的人也常感到不知所措。
相反地,我們可以在當對方提到那些會開始令我們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胸口沈重的敏感訊息時,立即辨識出來。接著,以客觀中立的立場去判斷,這些訊息內容是否真的與我有關,抑或只是我內心的自卑感在作祟。也就是在第一時間就阻斷敏感訊息與自身產生關連。
別過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
我們太常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以為別人無時無刻都在評價、檢視與打量著我們。而事實上,大多數來自他人的訊息是與我們無關的,是我們太容易對號入座了。
當你知道,大多數時候,別人的話語內容並非針對你,特別是那些看似負面的評價,或者那些引動你負面情緒的敏感訊息,幾乎與你無關時,你便不需要時時啟動憤怒與高張的情緒反應去保護那易碎的玻璃心。久而久之,你的玻璃心雖然仍在,但已經逐漸轉化成「強化玻璃」材質了!
辨識敏感訊息與阻斷自動化自我連結,是需要大量練習的。漸漸地,當敏感訊息出現時,你也能自在以對。於是,你便能將原用來對抗與保護內心自卑情緒而產生敵意反應的力量拿回來,專注於幫助自己提升精進,或者經營一段穩定的關係,進而從中獲得認同與肯定,重建內在自我價值。
(本文撰寫於2017年2月1日,文中案例為虛構)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心理助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別在最脆弱的時候與人展開溝通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曾經有一次,快下班前,有位男子衝進辦公室,一臉嚴肅地告訴我:「陳老師,我是○○○的家長,我想和你談一下。」
正埋首電腦繕打文件的我,起身帶他進入會談室。我們兩個坐下來,我聽著他想說些什麼。
原來,他的孩子在班上受到同學孤立排擠,對學校產生極度恐懼,不願意到校上課有一陣子了。前些時候,我邀請家長到校與相關老師們一同商討這件事情,看看可以做些麼幫助這個孩子。
當時,有幾位老師提供了一些建議給家長,但聽在家長耳裡,感覺到被批評,暗指他身為父母不夠努力、不夠用心。家長越想越不是滋味,過了幾天,前來找我興師問罪。
「你是怎麼搞的?安排大家一同開會商量,不是要幫助我的孩子嗎?怎麼任憑在場老師這樣指責我?」
我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老師們確實給了家長一些回饋。我說:「我記得他們是給你一些建議,不至於是指責吧!」
「怎麼不是?他們就是覺得我做得不夠、做得不好!」家長睜大眼瞪著我:「難道找我來討論,就是讓我一個人在那裡被大家批鬥嗎?」
我試著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覺得蠻委屈的,不過……」
還來不及說完,他用力拍桌子,近乎怒吼地對著我說:「沒錯!我就是很委屈!你明明看到了,卻又不吭聲,說什麼要合作,還有意義嗎?」
拍桌子!對,是拍桌子,剎那間我愣住了。
家長又連珠砲地說了很多,我的腦袋停止運作,記不清楚他到底說了什麼,只是杵在那裡無法回應。
「對不起,我沒能注意到這些。我想,老師們都沒有惡意。」我想盡快平息家長的怒氣,於是先向他道歉。
「現在講這些有用嗎?我管他們是善意還是惡意,反正我就是很不舒服。」家長越講越激動,完全難以平靜下來。
好吧!我再度道歉:「我誠懇地向你說聲對不起,是我沒有注意到這個狀況,我應該在當下幫你說話圓場的,真的很抱歉!」。
我不記得當時是怎麼結束這場對話的。家長憤怒地離去,留下我無力潰敗地癱坐在會談室的椅子上。
--
我的胸悶難耐、胃腸翻攪。我一直反省著,當時哪個環節疏忽了?在向幾個在場的老師確認後,我知道當時我做的並沒有什麼不妥。
好的,問題不在我!工作上總會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我應該把這件事放下。然而,我仍然感覺難受,除了委屈之外,有更多的憤怒難耐。
我猛然覺察,我其實在氣我自己,當時竟然向他道歉,這讓我感覺到很窩囊。
會向對方道歉,應該是想盡快平息對方的怒氣。在沒有選擇下,我只好順從對方,但無意間,卻過度承擔了不該由我負責的情緒。
為什麼會如此?
回想當時,正值下班時間,是一天工作最疲累的時刻。我正為了趕一些文件報告而焦頭爛額,心力交瘁。此時的我,處於極度脆弱又無力的狀態下,當然難以招架這麼龐大又突如其來的情緒攻擊。
當人處在內心無力與脆弱的狀態下,又要與人展開艱難的溝通時,是相當危險的。
--
人類面對壓力情境的原始反應不外乎「戰鬥」、「逃亡」與「凍結」。尤其是面對突如其來又難以從容因應的攻擊或冒犯時,要不是逃跑閃避,就是挺身而戰,或者會癱軟凍結,難以回應。
在還有足夠的能量狀態下,我們會選擇正面迎擊,但有可能演變為在盛怒之下的衝動反擊,讓情勢一發不可收拾。而逃離的反應,就是會試圖止息對方的失控情緒,而表現出討好、迎合或過度承擔的行為。至於凍結,則是整個人楞在那裡,說不出話也無法回應,不知所措也無力擺脫。
當一個人處在內心力量極度匱乏時,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情境,掌管理性思考的大腦前額葉皮質便會停止運作,而由原始的壓力反應接管身心運作及行為表現。
於是,我可以理解,當家長對著我拍桌子時,為什麼我先是愣住,接著是道歉。當下我無法辨識是否該據理力爭,我也無法理性判斷究竟是誰的問題,而把屬於對方的情緒議題,透過道歉這種迎合或討好的方式,不自覺地承攬到自己身上。
難怪我需要對自己生氣。
--
與人展開溝通對話時,特別是討論正式、嚴肅的話題時,務必選在自己狀態良好的時候,或者自我調整到達一個內在具有力量的狀態。
當內在有力量時,我們能夠專注在溝通的情境中,理性思考的運作機制才會正常啟動,在當下判斷並做出適切的回應,而不會被龐大的不安情緒給淹沒。
當內在有力量時,面對對方不合理的要求,我們比較能夠溫和而堅定地拒絕並堅守立場。我們能夠分辨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的是對方的責任,對自己負責,對他人尊重,同時不會逾越界限去過度承擔不屬於自己該擔負的責任,真正做到課題分離。
當內在有力量時,我們最能夠與人連結,而能夠創造出一個與人順暢溝通的平台。我們比較可以對對方的處境感同身受,覺察對方的情緒但不被對方的情緒淹沒,表達同理但仍能保有是否認同對方觀點的空間。
--
因此,身為心理助人者,我們總是很希望我們服務的個案或周遭的合作夥伴,可以先約好時間再前來會談。此時,我們便可以有時間調整自己到達定位,以一個最有力量的狀態提供會談服務,而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然而,對於在學校或機構中服務的心理助人者,要做到這樣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艱難的溝通情境時,自己的狀態是來不及調整到定位的;長久下來,專業枯竭很容易就會找上門來。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時常得應付突發狀況。
手上正有事情忙著時,個案突然出現說很需要你,家長突然來電說想談談,老師突然找上門說他只有現在才有空。你不得不立刻切換腦袋的思考頻道,在還沒調整好自己時,便展開對話了,而很多時候是挫敗收場。
或許,我們的選擇並不多,現實環境不由得我們總是在準備好的時候與人應對交手,只能時時提醒自己:「別在最脆弱的時候與人開啟溝通」。
同時,持續覺察自己的狀態,在溝通中或溝通開始前,先爭取幾分鐘的時間讓自己喝口水、喘口氣、深呼吸,調整內在狀態,幫助大腦重開機。這不僅是在確保服務品質,更是在保護自己免於提早經歷專業枯竭。
(本文撰寫於2017年1月11日,文中案例為虛構)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教育現場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活在無力世代中:那些對世界不再感到熱情的孩子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週末假期,我常到各個學校為孩子們帶領各種主題的工作坊,如果課程進行的地點是可以席地而坐的地板教室,孩子們會從「坐姿」逐漸變成「臥姿」;再配上輕柔的音樂,眼睛就要不爭氣地瞇起來了。
我問孩子,怎麼看起來這麼累?他們告訴我,真的很累。
我相信,他們是疲憊不堪的。一方面,國高中的孩子們課業壓力大,普遍睡眠不足,這是身體上的疲累;另一方面,他們的內心也很累。
在教育現場裡,我時時觀察著校園生態,現今的孩子似乎進入了一種「無力世代」。在社會邁向更多元、開放,教育內容也不斷翻轉創新的同時,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卻存在著近乎枯竭的無力感。我時常問,為什麼會這樣?
--
當一個孩子長期感到內在無力時,會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對新鮮刺激減敏感
許多師長常提到,現在學生的胃口越來越大。課程設計的內容再新奇有趣,也不一定能吸引學生的目光;幫學生辦的活動不夠新穎好玩,學生便感到興趣缺缺;邀請來的講師沒有與眾不同的花招,孩子們硬是不買帳。
這次就算讓他們滿意了,下次的刺激強度沒再增加,他們便覺得沒意思了。孩子們尋求的是更高強度的外在刺激,而不是靜下來去體會學習旅途中,因為發現新知或內心共鳴而感受到欣喜與愉悅。
(二)無聊症候群
曾有個沈迷線上遊戲的孩子告訴我,其實網路遊戲也沒那麼好玩。剛開始破關時感到興奮不已,久了便沒感覺了。
青少年孩子最常掛在嘴邊的話語是:「還好」、「沒差、」「無所謂」、「不知道」與「都可以」。
在一些孩子身上,看不到他們對什麼事情特別有興趣;對生活裡的一切,似乎感到麻木,缺乏好奇心。大多時刻不是忙於應付被師長安排的任務,就是在放空、發呆或漫無目的地滑手機、上網、看電視。
(三)想得比做得還要多
青少年階段應該是夢想逐漸成形的時候。有許多孩子很羨慕那些大膽追夢的人,但是想歸想,他們很少去行動。
他們不願意積極探索這個世界,也鮮少主動安排自己的人生,呈現出低動機的狀態。甚至,最後連想都不想了,因為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
高中學生最希望知道的是「自己的生涯方向」,但是他們常常不願意花費心力去思考,他們告訴我:「想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實現,乾脆別想那麼多!」
緊湊忙碌的行程安排
究竟「無力世代」的孩子們,是身在一個什麼樣的處境下,讓他們對世界不再充滿熱情,失去好奇心,總是感到無聊、無趣,缺乏活力、動機低落,甚至自信不足了呢?
在升學主義為首的教育環境下,課業學習仍是孩子生活壓力來源之首。就算教育再怎麼改革,制度再怎麼良善,多如麻的考試與作業就是少不了。甚至,無止境地罰寫、罰抄仍是許多師長不願意放棄的教學措施之一。
為了培養孩子課業以外的多元能力與素養,學校還得為學生安排其他的學習項目。現今的學生在課餘時間需要參與的活動,是過去一代的學子難以想像的。
為了達到這些與課業有關或無關的表現與任務要求,再多的心力都不夠用,當然看起來無精打采、疲憊不堪,沒有多餘的心思去對這個世界展現出更多熱情與好奇。
生活中缺乏可支配感
如果生活中已被安排了各種不得不做的事,而每一件事情都是這麼重要,且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孩子們究竟能有多少空間自主地規劃自己的日常行程?
在「時間管理」這個議題上,我常發現,孩子們不是沒有做好時間管理,而是根本沒有時間可以讓他們管理。
我們要孩子主動、積極、有想法、有創意,卻要孩子們總是照著我們安排的行程走;當孩子們發現生活中逐漸失去了可支配感,於是不再掙扎,關閉起自己原本敏銳的感官,對生活逐漸麻木、無感,也要自己別想那麼多,想了也沒用。
恐懼教育的遺毒
另外,上一輩的人是苦過來的,總是用讓孩子們「害怕」的手段來鞭策孩子們前進。於是,孩子們願意去做某事的動機,不是因為內心渴望,而是要避免大人口中的後果發生,這便是「恐懼教育」。
「如果你沒有…….(某種行為),你以後就會……(某種後果)!」這些話語孩子們都不陌生,久了,他們也會內化這樣的信念。他們會告訴自己,不需要對世界有什麼熱情、期待或理想,只要盡一切力量去避免可怕的事情發生就好,像是失敗、失業、被嘲笑、被看輕……等。
孩子們不是沒有夢想,而是不敢去想像;他們相信自己做不到,或者認為沒有資格去做到,當然執行力不足,動機低落。
用暴衝情緒來爭奪生活主導權
令人擔心的是,在他們逐漸變得麻木無感的同時,那些發生在生活中的委屈、辛酸、不平與無奈,也不去感受、面對或處理,只是自我催眠地告訴自己:「沒關係,別理會就沒事了」。
然而,我們都知道,冷漠地忽略這些情緒並不會就此擺脫情緒的糾纏。孩子們的內心正累積著憤怒,直到某一天,導火線被點燃,便一發不可收拾地爆發了。
我們常見一些平時看似溫和的學生,突然間為了一些小事情緒失控,對老師或同學暴怒咆哮、拳腳相向。一個越是內在無力的人,越是要用大聲、嘶吼、憤怒與誇張的肢體,來展現自己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感受自己對生活有著支配權。
多一點選擇、多一點停留、多一點安靜
如果你是家長或老師,閱讀到這裡,也會感到很無力,這很正常。我們都看到問題了,但我們也都無力改變;因為,大人也常處在身不由己的狀態下,疲於應付生活中的總總考驗。
或許,「無力世代」不是校園裡的孩子專屬的,而是這個社會的寫照。
只是,我們可以選擇不要把這份無力感複製到孩子身上。這既成的體制也許尚難撼動,但我們仍然可以幫助孩子:
讓孩子在生活中擁有更多選擇與更大的決定權,並獲得更多信任。
教孩子不只一直「得」,還要學會「捨」。步調慢下來,在忙碌的生活中有多一點停留,而不是漫無目的地被填塞行程。
引導孩子把心靜下來,啟動感官經驗,保持視、聽、觸、味、嗅的感官敏銳度,讓內外在世界重新連結上,懂得欣賞與領略生活中每個片刻的美好。
鼓勵孩子傾聽內心的渴望,大膽作夢、大膽想像也大膽追尋,而不用擔心做得如何會被評價。
(本文撰寫於2016年12月19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最新力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新書上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