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18 帖子
-
2 意見
生涯規劃
究竟是「不適合」還是「害怕失敗」?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前些日子有個學生來找我,要我幫她練習大學甄選入學的面試。她在學校統一辦理的模擬面試中,因為緊張過度而表現不佳,確實令人擔心。
她申請的是心輔相關科系,從高一起便立定志向成為一位心理助人工作者。高二參加學校的同儕輔導志工,更是嚮往有一天能成為專業的助人者,也許是學校的輔導教師,或是社區機構裡的心理師。
我請她找了一群同學前來,模擬團體面試時可能出現的情境。整場下來,她緊張焦慮到話都講不清楚,帶著挫敗的心情回班上去了。
那天放學前,她來到我這兒,眼眶泛紅地告訴我:「老師,我想,我還是不要去參加面試好了。」
「為什麼?這不是妳夢寐以求的科系嗎?」我不解地問。
「我剛剛想了一個下午,我大概不適合從事這份工作吧!」她哽咽地說。
「是因為剛剛模擬團體面試時表現不佳,讓妳有了這個念頭嗎?」我看著她問。她點點頭,眼淚掉了下來。
原來,剛剛與她一同演練的同學,申請就讀的全非心輔相關科系,卻都能在模擬情境中侃侃而談,相較之下,她深受打擊,自信全無。
「在模擬面試時,妳確實是緊張了些。然而,沒有人能斷定妳是否適合走這一行,這得實際進去學習,甚至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後才會知道的。」我停了一下,接著說:「然而,妳關心的究竟是自己『不適合』,抑或『害怕失敗』呢?」
--
對於無法掌握的事情,我們總是感到焦慮不安。
當我們走在邁向某個目標的路上,如果先前有一些徵兆顯示我們的表現不如預期,我們很容易直覺地推論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是走這一途的料」,接著打定主意結束旅程。
我們會對自己解釋:「這個目標不適合我。」
像是一些學生在上了高中後的第一次段考中,某些科目的成績悽慘無比,挫敗之下便斷定未來自己在這些科目上,不可能有任何起色。同時,在內心裡告訴自己:「我不是讀這一科的料」。
常見的是,許多孩子因為高一剛開始的數學成績不理想,便認為自己缺乏鑽研數理科目的天分,打定主意將來走社會組。接下來,凡是遇到數理科目都不再花心思研讀,成績不好之下更應驗了自己的想法。
這是一種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的認知思考模式,只憑一次的表現就為未來類似情境下的表現下了定論,帶來的後果便是侷限了自己在這個領域發展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常因此不願意給自己機會再嘗試努力了。
然而,沒有持續嘗試過,誰知道事實就會是如此?
--
研究所二年級快結束時,我曾一度有了轉換跑道的念頭。
大學部加碩士班將近六年的輔導與諮商專業訓練,眼看就快完成,我卻在此刻萌生放棄從事諮商專業工作的想法。
我找我的指導教授討論這件事,我告訴他,我認為我不適合走諮商這一途。我請教他,在相關領域是否有我還可以從事的工作,或者,我該去念個其他領域的學位?
「你是不是因為修了某門課而感到挫敗,才這麼想的?」指導教授眼睛直視著我,一針見血,直中要害!
「我……確實在那門課中,感覺到自己的諮商能力拙劣到不行。」我嘆口氣說道。
「與你一起修課的同學,有多少人經過那堂課後,對自己的諮商能力感到深具信心?」他又問。我回答:「我想,應該很少。」畢竟那門課的授課教師是出了名的嚴格。
「是呀!何況,你並沒有被當掉。」我說不出話來了。他老人家瞇著眼,微笑地對我說:「不要放棄諮商!」
不要放棄諮商!這句話,至今仍迴繞在我耳際。我聽進去了,也撐到現在了。回頭看看這幾年的實務工作,也還算是有聲有色!
--
我能體會這孩子的感受。
模擬面試的挫敗讓她失去了繼續前進與挑戰的動力。她直覺地把面試時的表現與從事心輔工作的能力與特質劃上等號,為自己下了一個結論:「我可能不是走助人工作一途的料吧!」
然而,在她內心深處,最害怕的其實是去面對「萬一面試失利而落榜」的事實。為了避免失敗,於是告訴自己並不適合,乾脆別去參加面試算了!
然而,如此一來,雖逃過了失敗,也喪失了成功被錄取的機會。
於是,我告訴這孩子:「面試時的表現,與妳是否適合就讀這個科系,是沒有直接關連的。若妳決定不去參加面試,妳也就失去了一個驗證自己是否適合的機會了,那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而一直以來,我看到的,是妳對於心輔領域的強烈熱情。請不要忘記妳的渴望,這是妳如此努力的初衷,即使可能在面試中鎩羽而歸也是一樣!」
夢想,若不去嘗試,終究是空想,別因為害怕失敗而留下遺憾了!
(本文撰寫於2016年4月12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學習輔導
考前的最後一哩路—贏在好狀態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距離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不到一個月,高三學生無不上緊發條做最後衝刺。
最近有個孩子來找我,說她越到考前,複習的狀況越是每況愈下。
她是個課業成績一向名列前茅的高三學生,師長無不對她信心滿滿,認為考上頂尖大學已是她的囊中物。她對自己也有很高的期許,心中早已設定好理想中的目標校系。
「我不知道怎麼了,成績越來越糟。半年前模擬考還在校排前二十名,後來退到五十名,最近一次連前一百名都排不上了。」
她雙手握拳、神色凝重,說著說著,便哭了出來。我試著同理她的無力與挫折,我知道她心急如焚,畢竟到了最後關頭,如果成績不見起色,確實叫人著急!
「告訴我,最近妳的生活及溫習功課的狀況如何。」
她說,自從模擬考成績退步後,每天便花更多的時間唸書了。然而,她卻發現,自己更難以保持專注,複習每一科目需要耗費更長的時間,同時很容易忘記,或者難以回想起明明記熟的書本內容。
每天上床就寢都是深夜了,睡眠品質卻不佳,入睡困難又惡夢連連,早上起床時總感到沒睡飽。白天上課或讀書時常精神不濟,呵欠連連,不管是平日在學校或假日在家時,都是如此。
「現在讀起書來像是鬼打牆,我究竟是怎麼了?」她泣訴著。
彈性疲乏—越是用力,越是無力
我想起高中時期,我的課業成績一直還算不錯。升上高三,同學們開始為了大考努力衝刺時,我的讀書狀況卻越來越糟。當時的症狀與這孩子所說的頗為類似。
事實上,這是長期應付考試過程中出現的副作用之一—彈性疲乏,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自我期許相當高的學生身上。
當人們長期處在高度緊繃狀態中,顯少有機會放鬆或喘口氣時,久了就會像橡皮筋被過度使用一般,失去了彈性。
當我們上緊發條對課業全力衝刺時,是處在身心高度緊繃狀態下的;身體動員了全身的資源在大腦的運作上,讓我們在課業上能夠有傑出的表現。只是,時間久了,身體自然會抗議。於是我們會突然感到無力,讀書不再有勁,難以專注,昏昏欲睡,欲振乏力,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試圖透過這種方式,要我們的身心運作恢復平衡。
而當我們發現自己不再能像之前那般如有神助地讀書時,在求好心切下,內心便感焦躁不安,再加上大考將至,時間壓力更使人氣急敗壞。
於是我們試著動員更多的身體能量投入課業上;無奈,大腦就是不聽使喚,換來的卻是一連串的身心失調,如失眠、精神渙散、情緒起伏不定、無法專注…..等。
於是,越是想用力,越是感到無力!
有些孩子甚至乾脆放棄努力,考得好算是賺到,考差了就自我安慰:「不是我能力不夠,而是我沒努力而已。」
維持平衡穩定的身心狀態
在大考將至的關鍵時刻出現彈性疲乏的身心狀態,實在令人挫敗不已。
事實上,經過好幾個月的準備,在大考將至的前幾個禮拜,最重要的已不是還能念多少書,記住多少書本內容,畢竟這應該是長期累積的過程。
真正重要的,是維持一個平衡且穩定的身心狀態,如此才能在考場中將過去所學正常發揮;而狀態好的時候,甚至還能夠有跌破眾人眼鏡的突出表現。
在這距離大考只剩三、五個禮拜的時間內,究竟該做點什麼,以幫助自己調整並維持在一個平衡與穩定的身心狀態中呢?
(一)讓心態歸零:不論過去大小考試或模擬考成績表現如何,都已經過去了。考試成績漸入佳境,自然可喜可賀;成績不如預期,也不代表大考中注定會如此。讓這些分數留在過去吧!你知道你真正的目標是大考。
(二)規律作息:越是接近大考,越是要讓自己的作息保持正常且規律。在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堅持不熬夜,每日睡飽七小時,午飯後小憩二十分鐘。規律的作息是要讓身體不需要耗用資源一再適應新的生活型態,而更能騰出能量應付眼前真正重要的任務,這會使你的讀書學習更加有效率。
(三)定時運動:越是覺得讀不完,越是要花時間運動。運動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自律神經,使身心平衡穩定。運動後大腦分泌的腦內啡,會令我們感到心情愉悅,能幫助我們放鬆心情,同時擁有成就感。
過去我在準備考研究所的時候,每到下午四點便會強迫自己中斷複習,走出圖書館到學校後山走一圈,大約花費一個小時,這使我晚上的讀書效率提高不少。
(四)擬定考前複習計畫:我相信,求好心切的你,早已有屬於自己的考前讀書計畫表。我只是要提醒你,別把各科複習的時間排得太緊湊,多留點彈性時間。相臨時段安排不同性質的科目,以讓大腦有時間抽換情境,這往往能激發思考,並提高專注力。
(五)捨棄旁枝末節:許多人越到大考前,越感到自己沒念熟,便想把書本裡的所有內容全都塞進腦袋裡。事實上,越是大型的考試,越是瑣碎的細節根本不會出現在考題中。反而該把時間花在還沒有完全釐清的大概念上,尤其是過去寫考古題時,一再出現但又一再犯錯的觀念,那正是會一再出現的題目。
(六)穩定情緒的儀式化行為:你需要培養幾個能穩定情緒狀態的技巧,當你感到焦躁不安,或考試期間心神不寧時,可以派上用場。常見的包括腹式呼吸(吸滿吐盡)、身體掃描及漸進式放鬆、敲打穴位、小口喝水、眼球轉動、禱告、靜坐……等。你可以去請教學校的輔導老師,他們會樂意教你一些方法的。
(七)擁抱自己的無力感:即使你做到了上述幾點,內心的無力感仍然會突然間撲天蓋地襲來。情緒感受是一份訊號,提醒我們要做點事情讓身心恢復平衡,需要被我們看到。
你可以靜下來,把注意力放至內在,注意那份無力感出現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同時對著它說:
「我覺得很無力,我感受到你的存在了,謝謝你用這種方式提醒著我,而我也看到你了。我會適時地讓自己休息與放鬆,更加愛惜我的身體。現在,我請求你能夠支持我,帶給我專注與清晰的狀態,謝謝你!」
你可以用你的手觸碰著那無力感出現的部位,同時想像著自己透過手,向無力的情緒感受傳遞出愛與溫暖,慢慢地融化那份不舒服的感覺。
(八)相信自己的步調:保持平衡與穩定的身心狀態,你需要有自己的步調。你可能會受到師長或同學的影響,懷疑自己此刻的做法是否合適?請相信,這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沒有一體適用的做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堅持以自己的步調往前行,穩紮穩打地直到完成考試。
找回昔日好身手,從穩定身心狀態開始
事實上,學生應付重大考試與運動員準備上場比賽是很類似的。
運動員日以繼夜地苦練,為的就是在重要賽事中的一鳴驚人。有經驗的運動員絕不會在每次練習時都拼了老命,用盡全力,而是有計畫地逐漸強化自己的技能與體力,並且在即將上場前,設法讓自己維持在顛峰狀態。
許多運動員在職業生涯低潮時,往往不是技能退化或不如人,而是突然間找不回昔日好身手時的感覺。換句話說,是當時的狀態不好。
因此,身心狀態決定了一個已經有充分準備的人的表現;甚至準備不足者,也可能因為調整到穩定的狀態而異軍突起,成為黑馬。
親愛的孩子們,在考前的最後一哩路上,你調整好你的狀態了嗎?
(本文撰寫於2016年4月4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學習輔導
課業學習只是眾多人生議題中的一個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在推展學習輔導與諮商的過程中,我一直很難回答老師或家長的一個疑問:「孩子有網路成癮的問題,如何幫助他將注意力放回課業學習上」?
類似的問題像是:「孩子現在忙著談戀愛,怎麼讓他多花點時間唸書?」、「孩子沈迷於小說,怎麼讓他願意多讀點課內的書?」、「孩子老是把時間花在社團活動,都荒廢課業了,怎麼辦?」
以網路成癮來說,這個問題背後的假設,是網路過度使用造成了課業表現低落的狀況;解決了網路成癮的問題,自然能將心思放回課業上。或者,讓孩子知道課業學習比一天到晚掛在網路上重要多了,就能讓孩子不再留戀網路,而能用心向學。
這種觀點某種角度來看並沒有錯,只是過度簡化了問題。
--
想一想,網路世界(不論是網路社群或遊戲)與課業學習比起來,哪一個比較有吸引力?當然是網路!如果我們沒有看到問題背後更複雜的影響因素,而把網路和課業兩者並列比較,要孩子二選一,孩子再怎麼樣也難以從網路世界重返真實人生。
事實上,成癮行為與關係的斷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請參考《自我破壞行為來自於關係的斷裂》一文),任何形式的成癮常來自於在現實生活中缺乏有意義的人際連結,而青少年最常見的成癮行為就是網路使用。
因此,面對網路成癮的孩子,我們經常要處理的是人際關係斷裂的問題,特別是家庭中的互動氛圍,包括與父母的關係。一個人能在實際生活中獲得有意義的人際支持,與家人、朋友之間有著穩定、信任、自在且親密的人際連結,自然會從原屬於自我破壞行為的網路成癮中,重新將精神投入建設性的行為,如課業學習中。
因此,要先處理的是關係的議題,而非課業學習。
--
上述的例子可以放在孩子生活中的各項議題上,包括親密情感、身體健康、生涯願景、情緒與壓力、社會關懷、自我概念……等。這每一項議題在孩子的生活中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個孩子現階段選擇關注的焦點也都不一樣。
確實,當孩子在任何一個人生議題上出現困擾,都可能影響到課業學習。沒有一個孩子故意要把書念差,沒有一個孩子故意要在課業學習上失敗。孩子們大多知道課業學習的重要性,但時常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意願投入學習中,卻缺乏讓自己能堅持下去的動力。
如果一個人將其內在力量的大部分都用在應付其所關心但難以處理的困境上,自然只剩下少部分的力量可以用在課業學習上了,更何況,這些少部分的力量,還要分配給生活中的其他任務。
--
然而,孩子目前關注的困擾焦點若未能先被協助解決,心思自然難以放到課業學習上。此時,師長花再多力氣與孩子討論課業學習,常常是徒勞無功。
孩子會選擇關注的,自然是目前正感到困擾的,或者是認為別具意義的議題。如果我們談話的內容觸碰到孩子目前關注的事情,孩子通常會很想談;給予多一點的引導,孩子自然會侃侃而談,自然開啟了對話的可能性。
因此,與其想著如何讓孩子把心思重新放回課業學習上,不如正視孩子目前所關心的話題。大人的這個舉動,正是肯定也認同了孩子目前關注話題的重要性,站在這樣的基礎上,孩子才願意跟我們討論分享。
而任何一個議題可能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問題型態,背後都可能有著相當複雜的影響因素,需要花費大量心思深入探究。
身為師長的我們,若只是選擇性地重視某些孩子的生活議題,有些看得重,有些不屑一顧,只會讓孩子感受不到來自師長的支持,而與我們的隔閡越來越大。
--
時常遇到學生來找我談話,告訴我,他們的課業成績不斷下滑,感到很擔心。談著談著便說到跟朋友相處的狀況去了。
「最近被班上同學孤立排擠,每天都很害怕來上學!」
「我的好朋友現在時常跟別人在一起,好像不太想理我了!」
「每次分組做報告,都是我做得最多,其他人都在混,真的很不公平!」
「我管不住自己的脾氣,老是說錯話,沒有會人喜歡我!」
孩子們往往說到淚流滿面。我知道,人際關係上的困擾,才是他們此刻真正最在意的,只是長久以來大人所建構出來的社會期許告訴他們:「把課業學習搞好才是正道!」
於是,連孩子們自己都在心底否認了那些其實自己很在意的事情的重要性。
我會告訴他們:「我們就來談談你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吧!我想,這才是你真正關心的。」
其實,孩子們真的很期待有人可以跟他們談談他們心底真正關切,但又不敢明說的話題。
--
我雖然長期鑽研學習輔導與諮商,但從來不認為對於學習議題的協助該凌駕於其他議題之上。我們提供孩子的協助,要視孩子的需求而定,而不是師長的需求。孩子此時關注的焦點不在課業學習上,硬是與孩子討論各種能提升其學習表現的學習策略,孩子只會用各種積極或消極的對抗來回應師長。
人生的議題十分眾多,課業學習只是其中一個而已。
而事實上,這些議題之間彼此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因為人生是一個整體,本是無法被切割成各個部分的。
若我們把人當人看,就會去正視孩子長過程中每一個關切的面向。別讓孩子自己都誤以為只有課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而錯失了去關注與經營那些對人生發展也有十足影響力的層面。
(本文撰寫於2016年3月30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教育現場
轉眼之間成熟了—時間總是最強大的老師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白雪老師是我相當喜愛的一位教育工作者,溫暖、親切、和藹的外表下,有著滿滿的愛心與豐富的人生智慧。
白雪老師是個退休的國中教師,曾在演講中提到,幾個月前才從她手上畢業的學生,當時還是牛鬼蛇神半獸人的樣貌,過了一個暑假,升上高中,突然間變成熟了,彬彬有禮、穩重謙和。
「真是嚇死我了!」白雪老師這麼形容這個現象:「而且還時常碰到這種事!」
高中端的老師稱讚白雪老師在國中時把學生教得很好,白雪老師則納悶地覺得高中老師才是有神奇魔法的人,可以讓學生整個人「改頭換面」。
「我都差點認不出來了!」她誇張地說。
--
聽著教育前輩幽默詼諧地分享,我印象深刻,但當時仍年輕的我,難以體會箇中意涵。
直到最近幾年,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畢業上大學去,偶爾回來探視我,這才驚覺,白雪老師的誇張不是沒有道理的。前一陣子還搞不清楚狀況的孩子,半年、一年不見,說出來的話便擲地有聲、頗有見解,令人耳目一新!
我很喜歡聽孩子們回來分享他們在大學裡的故事。我也常好奇地問他們:「我覺得你們長大好多喔!是什麼讓你們在短時間內都變得更成熟了?」
「有嗎?有很大的不同嗎?」孩子們聳聳肩,笑著說:「不知道耶!我們就是這樣每天跟著大家過日子罷了!」
真是見鬼了!在平淡無奇中,孩子們就偷偷摸摸地改變了。
--
這讓我想起我的幾個個案,在他們高中時,因為各種原因而有著情緒困擾,我一週一次地與他們晤談,陪著他們走過三年。這些孩子就是在畢業前,仍然難以露出一絲微笑;再不放心,我也得祝福他們,送他們走出校門,展開大學生活。
過了一個學期再見面,這些孩子臉上帶著光彩,充滿朝氣與熱情;話匣子一打開,滔滔不絕地說著大學生活的趣事,與半年前那個每天愁容滿面,說起話來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小鬼,真是判若兩人。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改變,常常在不知不覺中。
與你朝夕相處的人,一天到晚見到面,你不容易察覺他有任何不同;若隔個一陣子沒見,變化與差異就顯現出來了;這就如同許多父母都覺得,別人的孩子長大得特別快一樣。
於是,當師長的人,因為不容易看到每天相處在一起的孩子的成熟與轉變,也不容易給出讚美與肯定。倒是缺點與偏差之處特別容易看得見,因此總是數落得比褒揚得多。
即使如此,仍不足以解釋短短幾個月沒見,孩子就「脫胎換骨」的奇蹟現象。
--
會不會,是新的環境讓人快速成長了。不論從國小到國中,國中到高中,高中上大學,在新的環境中,有新的身份認同,也會有新的自我期許,自然展現出符合這個階段該有的典型行為。
而在新的環境中,有著各種新的刺激,同儕、師長、學習內容、軟硬體設施、文化氛圍等,都能將人們催化出一番新氣象。
有許多孩子在高中階段總是悶悶不樂,眉頭深鎖,上了大學便成了開朗少男少女了。或許是因為,大學多了更多自由與自主的空間,少了家庭的束縛以及高中時沈重的課業壓力,那些「不得不」不再如影隨形,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空氣與對自我的掌控感。
一個環境的轉變,許多原有的症頭全都改善了。環境對人的影響之深,難怪孟母要三遷,擇鄰而居,實在不無道理。
--
改變,也許是觀察者的錯覺,也許是環境的影響,會不會,最大的推手,其實就是只是時間?那些改變的發生,就是時間到了而已,不多也不少,剛剛好而已。
時間把一個人從幼稚帶到成熟,也把一個人從強壯帶入衰老與死亡。在這自然發生的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增加些正向或負向的影響因子。
在時間的面前,我們都得謙卑地臣服。
或許,幾年來的輔導與諮商,未能見到孩子在情緒或行為上的進展,不是這些努力沒有用,而是時間未到。這些生命中的養分,都被孩子們一點一滴地吸收了,就待時機成熟,或許是在新環境中,或許是有了新的機會,或許,就是在莫名其妙間,改變發生了!
--
因為逐漸體會了這個現象,對於處在困擾中孩子,我開始懂得去等待。過去,當學生出現狀況,我會與他的家長一般著急,總是心急如焚地給出各種建議,要家長積極地做點什麼;而現在,則會在與家長談完後,多加一句話:
「別急,多點時間觀察與等待,也許自然就會改善了。」
正如恩師賀孝銘教授常說的:「慢慢來,比較快!」
時間總是最強大的老師,在時間面前,我們都得學會懷抱希望並耐心等待。
(本文撰寫於2016年3月21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心理助人
剛剛好的協助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她是社工系的大三學生,高中時期在我手中接受長期的諮商輔導。
畢業後,我們斷斷續續有些聯繫。前一陣子,她寫了封Email給我,告訴我她準備到社福機構實習,正在撰寫實習計畫,希望我幫她看一下草稿。
我點開電子檔,從她的自傳讀起。
--
「從小,我出生在一個家暴的家庭,自有記憶以來就時常目睹父親酗酒後對母親施暴,我總生活在恐懼之中。青少年時期的我,憤世嫉俗,用叛逆來偽裝自己的堅強。我總令母親失望,愛玩晚歸,結交狐群狗黨,又在愛情中一次又一次的受傷。我痛恨我的原生家庭,我曾在手腕上割下一道又一道的傷痕,希望身體的痛能蓋過心裡的傷。」
「後來,父親酗酒、吸毒、入獄,接著過世,母親獨自撐起家庭經濟重擔。我仍然不喜歡回家,即使高中功課壓力龐大,我把所有課餘的時間拿去打工,弄到身體不堪負荷,頻頻生病……」
讀到這裡,我回想起,她當時因為失戀,疑似與好姊妹一同去喝酒澆愁,還向朋友透露想死的念頭,被師長轉介到我這兒來。
第一次與她碰面時,她談起受了傷的感情,哭得嘻哩花啦;只是,外表仍顯鋼硬,好強地向我打包票:「放心,我沒那麼傻,不會自殺的!」
後來,她成了輔導室的常客,總是主動前來要求談話。同時,加入了輔導志工的行列,協助學弟妹課業學習。
統測過後,學校所有的課程都結束了,距離畢業還有一段時間。她三不五時到輔導室幫忙,打雜、跑腿、聊天、講笑話都好,有她在的日子,辦公室顯得特別熱鬧。她說很喜歡輔導室的氛圍,實際上,她一直在看著我們這些從事助人服務的師長,究竟在做些什麼。
--
「高中時,我遇到了人生的貴人—我的輔導老師。一開始,我有點討厭他,但後來,在他的開導之下,我變得樂觀積極,也能體會母親的辛勞。在他的影響下,我不再埋怨自己的出身,反而想投入助人的行列,於是,在我高中畢業時,我選擇了社工系就讀。」
什麼?人生的貴人!
我試圖回想,在與她相處的兩年多時光,到底對她做了些什麼?何德何能成為她生命中的貴人?
而令我感到驚恐的是,即使我們非常熟,互動頻繁,我對她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竟一無所知,甚至也不曾注意過她手上的割痕。直到她畢業三年後的此刻,才在電腦前面讀到她那不堪的過往。
的確,在晤談中,她總是對自己的家庭與成長經歷輕描淡寫地帶過,而我好像也沒特別深入探問。我從來沒有與她深談過家庭議題,也從來沒有要她體諒母親、樂觀積極。
以這個角度來看,我根本不算是個稱職的心理助人者。
而「貴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當時,她還在高中校園裡。我記得,幸運之神似乎總是不願站在她那一邊。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的兩天,她適逢生理期,抱著極度不適的身體進考場,結果當然是一塌糊塗。
考完後第二天,她衝到我這兒,自個兒搬了張凳子,在辦公桌的角落挪了個空間,趴在桌上啜泣起來。她只是一直哭、一直哭,什麼都不講。
「是考試不理想,覺得很難過嗎?」我試著問。她趴著點點頭,仍然一直哭泣。
「妳想聊聊嗎?」我再問,她趴著搖搖頭。「好,那想要聊聊的話再跟我說。」我在她身邊放了一包面紙,轉頭繼續做我的事情。
大約半小時後,她抬起頭,擦擦眼淚,站起身來。我轉過頭看著她:「現在感覺如何?」,「嗯!好多了!」她回應。我問她是否想要談談,她說不用,接著帶著淡淡的笑容離開輔導室了。
這是她自我療傷的儀式。好幾次遇到重大打擊,便要來到我的座位,搬張凳子,把我擠開,趴著放聲哭泣一會兒。她不需要我跟她談什麼,不需要任何互動,似乎只要找個安全的地方,有人陪著就好。當她離開時,我知道她仍然傷心,但似乎找到了一些力量,足以繼續往前走!
而我,除了放包面紙,什麼都沒做。
--
後來,她告訴我,她當時需要的就只是這樣。她感謝我的尊重,以及沒有強迫她非得開口談些什麼。
這是我從個案身上學到重要的一課:「提供當下個案最想要的協助就好。」
這是一份對另一個生命的尊重,相信一個人自有其堅強與韌性。當事人本身最清楚自己當下的狀態與需求,自有一套因應困境與自我修復的方式。
我知道,她的內在仍有重重的傷口需要處理。或許是她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或許是她在親密情感中一再重複的行為模式,以及其他足以影響她一生發展的種種議題,都有待進一步探究,踏上療癒之路。
但是,卻不急著現在就要帶著她剖開陳年傷口、清除壞死組織。帶著傷,我們仍有力量往前走。我們一直都是如此,不是嗎?
也許有那麼一天,她感覺夠強壯也準備好了,也或者在某些契機之下,她覺知到那些隱約影響著自己的思考、情感與行為模式時,她會開啟療癒之門。屆時,將會有另一位人生貴人出現,我只要放心地交棒即可。
相信生命的堅強與韌性,給他人剛剛好的協助就好。
--
後記
當我寫完這篇文章後,我傳給這孩子看,請她給我一點回應。她回應的文字激勵了我,讓我知道我對她所做的事情,什麼地方幫助到她了。這讓我想起存在主義治療大師Yalom在《日漸親近》(Everyday Gets a Little Closer :A Twice-Told Therapy)一書中,提到他與一位作家病人透過書寫核對療效的經過。
以下是這孩子讀了文章後給我的回應。在徵得她的同意,並經過適當改寫她的故事後,我將這篇文章連同她的回應,發表在我的部落格中,並分享給需要的人:
--
的確,我是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的人。
起初我一點都不想被看懂,也不想被理解,覺得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地了解另一個人,而我連我自己想要什麼也無從而知。
其實,我想要的只是一份陪伴。
一個小小的願望一直在我的心中,卻始終無法實現。小時候我們姊弟倆,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父母上演武打劇的場景,卻也沒有導演可以喊聲卡,沒有父母疼愛的我們,常常有一餐沒一餐地窩在角落吃著泡麵。
直到我遇見你,我開始覺得眼前這個人給了一份所謂的安全感,尊重我的方式,包容我所有的情緒,好似一位父親。(p.s讀到大學才懂原來這是「情感轉移」)
也因為這個過程,即便沒做什麼,但多了一份尊重及包容,在幾次晤談中,真讓我自己慢慢轉變,不管心態上還是行為上,開始會想為自己負責,便成了我生命中的貴人吧。
也許因為自己受傷,在逐漸療傷的過程中,讓我更確定想助人的心,因此選擇了「社工系」。懵懵懂懂的我進到這個場子裡,從頭開始吸收新知,學習新的知識,常常利用空閒時間當志工,接觸不同領域的族群。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陪伴了快一年的青少女,過程中也好似看見以往的自己,一個小孩把自己關在心裡,不願與人親近。好幾次我想靠近他,卻覺得離他好遠好遠,我不知道我可以為他做些什麼使他快樂。想起高中時期的我,也常擠在你辦公桌的角落,坐在板凳上一語不發,只是靜靜地流著淚。
她喜歡盪鞦韆,每每我家訪時,總會帶著她到附近公園坐著鞦韆,靜靜地陪著她,她想說我才聽,不刻意的去問,我想這就是你教會我的「尊重」。我絕不是最完美的社工,但我絕對是最佳的陪伴員,我總是這麼鼓勵自己,保有我那顆想助人的初衷。
大學三年裡,學習了各種不同的領域,內心對於目睹兒、受暴婦女仍多了一份心疼,因此實習機構選擇了「保護服務科」,我仍不知道這次幸運之神會不會選擇站在我這一邊,但這次我可以大聲的說:「我準備好了!」
(本文撰寫於2016年3月12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人類心理
在心理療癒的路上,或許沒有真正的終點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的問題何時可以處理完?
你覺得不快樂,生活一團糟,你想尋求內心的平靜,或者突破現有的困境。你聽了朋友的建議,去上一些心靈成長的課程,課程內容觸動了你。
你希望有更多改變,於是哪裡有課程就到哪兒去上。你總是很積極,搶在其他人之前,衝到台上去讓講師為你示範操作心理治療的技巧。每回做完,你都哭得嘻哩嘩啦,情緒獲得釋放,你知道對你是有幫助的。
回到生活中,你仍然覺得不快樂。
你知道自己的問題還沒處理完,你繼續參加各種課程,追蹤大師們的開課訊息。久病成良醫,你比誰都懂心理諮商,各門各派、各式技巧,你如數家珍。
然而,你仍然不快樂。你懷疑:「我這麼努力,但我的問題何時才有處理完的一天?」
追著大師課程跑的職業個案
在我的心理助人生涯中,遇到太多追著心理成長課程跑的人,內容越來越專業,也越來越另類。
他們追著大師,要求上台做示範,藉以處理自身議題,特別是生命早期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創傷。他們是這類課程中的熟面孔,是職業個案,一回又一回,彷彿上癮了一般。
然而,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處理,並沒有幫助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他們只有在課程中才感覺到自己更有力量;回到生活中,行為、思考、情緒與生活狀態一如往昔,數十年如一日——仍然不快樂。
託付心態遲早要你繼續掏錢到大師課堂上報到
如果是這樣,我估計這些人好不了了。
因為那是一份「託付心態」——他們將自己人生快樂與否的責任交給心理成長課程,交給心靈療癒大師。他們期待在大師的加持之下,人生自此蛻變;他們看似很努力,卻沒有真正地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回到實際生活中,他們仍重複著原有的行為模式,即使帶著滿滿的能量從課程中回來,也遲早消耗殆盡。不論上再多的課,追隨再多的大師,若不願意將課程中所領悟到與學習到的,在實際生活中用出來,展現新的行為,採用新的觀點思考,遲早要再去找這些大師報到的。
掏錢吧!
不是處理過了嗎?怎麼老毛病又犯了!
有一天,因為某些困擾,你去找了心理師,開始接受一連串的心理諮商。心理師幫你找到了創傷的源頭,原來是兒時的某次不愉快經驗造成的。心理師陪著你重新面對傷痛記憶,幫助你處理創傷反應,慢慢縫合傷口,同時讓你感到更多力量。
結束諮商後,你彷彿重生,覺得自己好多了。
幾個月後,那股熟悉又莫名的感覺又跑出來了。你很害怕,也很疑惑:「不是已經處理好了嗎?怎麼又出現了?」
你甚至懷疑,接受心理協助究竟有效嗎?
重新看待心理困擾與創傷
接受了心理諮商或治療,困擾就此煙消雲散了嗎?特別是早期的創傷,就此銷聲匿跡了嗎?事實並非如此。
人活著,永遠面對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解決了一個,還會有下一個。心理諮商或治療幫助你面對與解決當前的困擾,出了諮商室,接下來的挑戰,仍要由你自己去面對。
而心理創傷就像是一段記憶痕跡,是生命早期的一些未完結事件。除非沒有發生過,否則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記憶痕跡永遠存在你的身上。心理師幫助你暫時癒合傷口,教你如何因應創傷帶來的後遺症,卻不是幫你把這段記憶痕跡給拿掉抹去。
少了這段記憶,你就不是你了。
真正的療癒,是在離開助人者之後持續不斷的
在專業助人者的陪伴下,心理諮商或治療可以幫助你暫時減輕傷口的疼痛,撫慰你情緒上的難受;更積極的是,專業助人者是要幫助你重新看待自己的創傷與議題,在安全的氛圍下,擴展因應問題的可能性,最終要你能採取更為有效的方式來取代一再重複的行為模式,以面對心理創傷帶來的困擾。
因此,真正的療癒,是在離開諮商或治療之後持續不斷的。沒了助人者在一旁,你得自己陪伴自己,帶著覺知,與自己的創傷或困擾議題共處;運用在諮商中所學所悟,實際在生活中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否則,你只是把尋求專業協助當作止痛劑,你遲早要回去報到的;甚至你會成癮,就像不斷追著大師課程跑的職業個案一樣。
療癒是不斷成長與突破的過程
許多長期接受各式心理協助的人都常問:「療癒何時能完成?」
或許,沒有真正結束的一天。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恐懼與傷痛,沒完沒了。然而,每一次當我們願意帶著覺知直視自己的困境,我們就成長與茁壯了一次;我們會更加有力量,我們不會讓自己陷入過去一再重複的因應模式中,而是知道要做點不同的事情。
創傷是一份禮物,讓我們走上療癒之路,給我們一個時時看清自己的機會,從裡面學習、成長與突破。既然遇到了,就去面對吧!最終,你才是自己療癒路上的專家,唯有你願意為自己做點不同的事情,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蛻變。
蛻變之後,你更有力量了!然後呢?繼續面對下一個挑戰吧!
(本文撰寫於2016年3月1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生涯規劃
「落點」只是一個「點」,不是你人生的全部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每年此時,學測成績公告後,孩子們紛紛前來詢問關於科系選擇以及落點預估的問題。孩子們非常關心自己分數的落點,究竟在甄選入學時選擇哪些志願才有最大的上榜可能性。
這幾年,儘管多元入學的選才遊戲規則十分複雜,為因應學生與家長的需求,坊間陸續開發了不少落點分析的系統,有免費的網站,也有付費使用的軟體,功能上大同小異;勤快一點,孩子們要找到自己成績的位置不算太困難,即使如此,孩子們心中還是有一籮筐的疑問。
那些鬼打牆的對話
記得之前,有個高三學生三番兩次前來找我討論其志願選擇。她很想念日文系,透過落點分析算出其學測級分大概落在某間大學。她問我,申請這間大學的日文系好嗎?
「既然落點分析的結果如此,也是妳喜歡的科系,妳還顧慮些什麼呢?」我反問她。
「可是,這個校系不是『保險校系』,可能無法通過篩選,這樣就浪費了一個志願了。」
落點分析通常會參照往年的資料,幫學生分析出特定校系相對於個人的分數而言,是否是安全的、有風險的或者夢幻的,也就是評估在第一階段時通過篩選的可能性高低,若順利通過篩選,就能到大學去參加面試囉!
「那麼,是那種超夢幻,一點通過機會也沒有的科系嗎?」我進一步詢問。
「也不是沒機會,我估計是五五波,但我很猶豫,」她停頓了一下,繼續說:「萬一無法通過怎麼辦?」
「那就拼指考吧!」我說。她立馬回我:「不行啦!拼指考我更沒勝算。」
「如果這麼擔心的話,不然改選擇比較保險的校系吧!」
「這樣好嗎?要是我沒填,但跟我考同樣級分的同學有填卻上榜了,我一定會超後悔的啦!」
我說:「既然不想後悔,那就嘗試看看呀!沒試過,妳怎麼知道?」
「這……但是……」這孩子還是有很多不安與焦慮。
這是一段鬼打牆的對話,我相信很多學校輔導老師也有類似的經驗。不管怎麼跟孩子們談,孩子們就是可以不斷地重複各種「可是……,可是……」。
完美的科系選擇並不存在
這類孩子的內心對未來是缺乏安全感的,他們需要尋求一個絕對可靠的答案,才做得了決定,不管他們的分數考得再高,對於生涯選擇永遠感到焦慮不安。
然而,越想尋找一個保證,越會感到不確定。因為,現實生活就是由各種不確定構成的;而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
我曾在《別老想選一個一輩子不會後悔的科系就讀》一文中提到,如果你老想做出完美的決定,那麼,你將永遠做不了決定。因為,完美決定並不存在,存在的是你如何漂亮地因應與承擔做了決定之後的結果。
大學校系的選擇只是人生眾多選擇題中的一題
我贊同大學科系的選擇確實重要,否則我們何必幫忙同學辛苦地預估落點;我也不想不食人間煙火地高談高等教育並非職業訓練所,有其更崇高的目標與意義之類的道理。
我想強調的是,將人生拉長來看,大學階段的校系選擇,只是你人生眾多選擇題中的一道題目。而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每一個選擇都至關重大,也都微不足道,端視你如何賦予它們意義。
如果,你認為,大學科系就會決定你人生的一切,你大概不允許自己在這道題目上有犯錯的機會,有後悔的可能,有重新做選擇的空間。那麼,你的人生路將會走得十分狹隘,辛苦萬分;因為,別人看到的是各種選擇與機會,你看到的則是唯一的路徑,一旦這條路徑還藏在叢林中、迷霧裡,摸不清與看不透時,你便無法向前走了。
每一次做抉擇時,你都將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你小心翼翼、猶豫不決,始終找不到一個做決定的最保險答案。最終,你只會打出保險牌,也就是只靠著分數落點決定你的大學科系。然後有一天,你會羨慕著其他人能夠展翅高飛,遨翔天際。
怨不得人,是你把自己的人生交給分數落點去決定的。終究,是好是壞還是要由你自己一肩承擔。
別忽略科系選擇背後一些更重要的思考面向
另外,我常被學生問到,某個科系在學些什麼?以後可以做些什麼?好就業嗎?學生願意問這些問題,我是開心的。至少你願意關心,讓我有機會提供你一些資源,或者與你討論。
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多半是在考完了大考,做了落點分析後,得知自己的可能落點時,才開始認識這些相對應的校系。此時,他們只能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倉促了解,透過片面的資訊做出決定,能考量的面向勢必有限,通常只會聚焦在最現實的問題上,如:就業前景、薪資狀況、是否容易畢業、名聲與評價等。
這些問題很重要,但如果你認為這些問題就是左右你人生是否能夠幸福快樂的關鍵的話,你又把人生路給走窄了。你忽略了你的天賦、你的能力傾向、你的興趣喜好,以及你的人格特質,你不去思考自己的價值觀、人生目標以及未來願景。
那些在生涯路上走得成功又快樂的人,總是那些選擇在自己既擅長又喜歡的領域中發揮的人;同時,也是最能夠保持彈性,願意變通,並給自己各種機會去嘗試,行不通再轉個彎的人。最後,他們也是最能為自己負起責任的人,絕不會讓別人干涉自己的人生抉擇。
人生遠比這個落點大得多
我們時常過度誇大了大學校系的選擇在人生中所佔的重要性,認為大學階段所選讀的校系為何,就是決定一生成敗的關鍵了;可是,我們卻又狹隘地只關心就讀之後的就業前景,忽略了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請記得,在落點分析之後,你得到了一個落點,那只是一個點,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遠比這個點大得多。請別把這個點看得過份重要,也別只把眼光聚焦在這個點上面,而看不到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了。
(本文撰寫於2016年2月23日,2019年2月25日編修)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親職教養
藏在讚美背後的說服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讀研究所時,常與一位大學部的學弟一起打球。
聽他不只一次提起想要轉科系的念頭:「我在系裡待了兩年,終究覺得自己不適合做這一行。」他打算轉換跑道去念原本就熱愛的社會學。
看他從一開始的猶豫不決到逐漸意志堅定,就等著轉學考的來臨。我為他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感到開心,深深地祝福他。
--
最近,有個人在臉書上加我為好友,是那位學弟。偶然間瞥見他的資料,狀態顯示為在某國中擔任輔導教師。我頗為訝異,連忙傳訊息給他:
「後來,你還是沒離開,繼續念下去了,是吧!」
「沒錯,我還是唸完了,而去年,也順利考取教甄,到學校裡任教了。」
我們約了一起吃頓飯,敘敘舊,我很好奇他當初為什麼沒離開這個領域去追求自己所愛。
「學長,不瞞你說,我還是嚮往著鑽研社會學。走輔導這一行也沒什麼不好,就是感到實務工作彆手彆腳的,實在不適合我。」
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只要用心下功夫,仍然可以是個傑出的心理助人者。
「其實是我媽啦!我實在是不忍心讓她為我擔心。」他嘆了一口氣。
「我記得,當時你曾提過,母親雖然不贊成,但仍然支持你的決定。」
「是的,就是因為有她的支持,我才更能下定決心。我也以為我會勇往直前的……」
那麼,是什麼讓他在最後一刻改變心意、打消念頭了呢?
--
原來,越接近轉學考的日子,每當母子倆談起這件事,母親總會告訴他:「媽媽雖然很擔心你,希望你以後做個老師,有份穩定的工作,但也不應該阻擋你去學你想學的,去做你想做的。」
學弟對母親的諒解與支持充滿感激。此時,母親會接著說:
「你從小就最聰明也最會唸書,才華洋溢,人緣也好,你是我畢生最大的驕傲。從你出生起,我就全心全意地愛你,你也是這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了!而且,你一向很乖、很聽話、很懂事,從來沒有讓我們失望過。」
最後,母親會問他:「你應該有感受到自己相當幸福吧?」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聽到我媽說了這番話,就減低了我想轉換跑道的動力。」
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一段時間,看到形形色色的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我最佩服的就是那種「即使持相反看法,但也願意全力支持孩子」的父母,以及能夠做到時時肯定與讚美孩子的家長。
在這種教養方式之下成長的孩子,能帶著父母滿滿的愛,做為突破困境的後盾,全力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怎麼,母親的支持與讚美,卻沒有使學弟更加有動力去追尋新的生涯目標呢?
--
這讓我想到過去在學習催眠治療時,老師曾經提到,若想成功影響一個人,只要先讓他在心中不斷對你說「是」就可以了。這就是有名的YYS催眠語法,已被廣泛用在談判、銷售、授課、政治、法庭辯論及助人……等領域。
學弟的母親即使不贊同學弟的觀點,仍然表示支持。母親對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事實,因此,學弟只能在心裡不斷地說:「是,沒錯!」
最後,母親為他建立了一個身份頭銜,亦即「懂事、聽話的孩子,從來沒有讓父母失望過。」這句話就暗示了:「這次你也不會讓我們失望。」
為了符應「不讓父母失望的孩子」這個身份認同,學弟內心裡產生矛盾衝突了。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Festinger於1956年提出的「認知失調論」(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人們會因為同時持有兩種對立或不相容的觀點、態度、行為或情緒,而感到內心矛盾衝突,為減低這種無法協調一致的痛苦,會傾向改變或放棄某一立場,以遷就另一個立場。
學弟認同了母親口中所說的「不會讓父母失望的孩子」的身份,於是便逐漸傾向於繼續聽話做個乖孩子,也就是放棄轉換跑道的念頭,以讓內心重回和諧一致的狀態。
--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我的學弟是懼怕面對轉換跑道的結果不如預期。他用聽母親的話,做個不讓父母失望的乖小孩,來合理化自己不敢面對未知的恐懼與挑戰。
如此一來,他就不用為自己負責了。
往後的人生如果過得痛苦不順遂,那是當初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所致,父母得為他負起全部的責任。
這正是一種託付心態,將自己追求人生成功快樂的責任交給別人了。
--
而回到父母身上,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各種選擇常會不自覺地釋放出雙重訊息。常見的是,一方面表達支持,這是語言上的,但在非語言(包括語調與肢體)上則是表達反對。
也有的家長對孩子口中是盡是肯定與讚美,但接著就是一連串的建議,要孩子照著做就對了。此刻,孩子的內心是混亂的:「父母究竟是信任我,還是不信任我?」
親子之間長久相處,孩子能不感受到父母並沒有真誠一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嗎?事實上,在與任何心口不一、身心不一致的人相處時,都是令人感到難受的。
我們太常使用「包裝在讚美背後的說服」來影響他人;然而,我們的內在是否是真心誠意的?
--
面臨父母釋放出的雙重訊息,到底要相信哪一個好?這對子女常是很大的考驗。身為子女,又難以雙手一攤,完全不顧慮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執意走自己的路。除非在心裡完全切斷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連結。
然而,從系統動力的角度來看,一旦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連結斷裂,我們的人生也不會美好,甚至會有意無意地出現自我破壞的行為。
所有人際關係中,就屬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最複雜難解。人終其一生的功課之一就是設法與父母和解,這可能是一條漫長的路,也不好走;但當你決心走下去時,你已經在為你的人生創造出新的可能性了。
--
※延伸閱讀:《自我破壞行為來自於關係的斷裂》、《只帶著父母的愛,勇敢走自己的路》。
(本文撰寫於2016年2月18日;修改於2019年5月6日;圖片取自網路,如有侵權,懇請賜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