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刻意折磨孩子

有時候,大人以為的磨練,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折磨。如果又缺乏適當的關心、支持或陪伴,孩子不僅沒有發展出該有的韌性,反而就此逃避退縮。大人看到孩子脆弱不振,又反過來給孩子更多的要求與壓力,讓孩子永遠處在毫無成就感可言的痛苦之中。

浮動的遊戲規則:學會如何贏,也能面對輸

孩子的遊戲,就是真實世界的縮影。我們需要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到成就感,同時也要教導孩子,爭取勝利的同時,也要欣然面對失敗。因為,真實的世界就是如此,有輸有贏。當孩子贏的時候,請恭喜孩子,肯定孩子的努力與用心。當孩子輸的時候,請安慰孩子,接住孩子的情緒,並肯定孩子願意接受挑戰;接著,再與孩子討論,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

孩子的「我的最愛排行榜」

明明,我對孩子的付出也不少,參與育兒絕不馬虎。甚至,孩子初生的頭三年,幾乎都是由我陪睡、哄睡,照理說,應該和我親暱得不得了。怎麼才一晃眼,孩子就把我當仇人?其實,幼兒大概在二至六歲時,常會「偏愛」雙親之一,特別是偏愛媽媽,這是相當正常的。

讓我們一起把作業完成吧!

老實說,幼兒園階段的學習內容都很簡單,就算是回家作業,也沒必要太認真看待。然而,我仍慎重以對,從小細心呵護孩子那份對學習的初始熱情。至少,讓她持續對回家作業或課業學習產生正向的情感連結,而非認為是份苦差事。

強迫孩子認錯,竟可能打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犯錯了,當然要教,要引導改善。但比起不斷檢討問題,或強迫孩子「知錯」,不如讓孩子知道如何改。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不斷感受到被接納、被理解與被欣賞。

說教,點到為止就好

聽到別人對我們說教,而且同樣的內容重複講時,會讓我們感到自己很蠢,好像自己什麼都不懂,自我價值因而被貶低。

管多一點、管少一點,如何拿捏「剛剛好的距離」?

就我長期觀察,青少年家長的煩惱,常來自於對孩子身心巨變的「不適應」。突然間,孩子不只身形不同了,連講話的語氣和態度都不若從前。青少年不再撒嬌、不再愛分享,總表現出一副人家欠錢沒還的表情,連回答問題也都面露不耐,直叫家長抓狂。

說個故事,讓孩子知道他不孤單

對喪親兒童而言,最難過的除了情感斷裂而帶來的失落外,還有許多的不安、恐懼、擔心與疑惑;甚至,有的孩子會認為親人過世,是自己的錯,而處在內疚之中。這些內在感受,很需要被理解、被接納。如果,大人能為孩子說個故事,就能陪伴到孩子了!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脫癮而出不迷網》

spot_img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