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宜的情緒表達與人際互動,從家庭生活中落實

-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9305112/

常有煩惱的家長問我:「孩子容易發脾氣,要給他看什麼書好?」或者,「孩子的人際互動技巧不佳,該帶他去上些什麼課程呢?」

坊間確實有很多優質的讀物,能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學習到情緒控管與溝通表達的技巧;同時,也有不少單位或團體,為孩子辦理相關議題的課程或營隊,對家長或孩子都會有幫助。

情緒教育最好的場合是家裡

然而,我始終認為,情緒教育最好的實施地點,就是家裡,而且要從小開始。也就是,透過大人與孩子間平日的生活互動,催化孩子提升情緒表達及人際互動的能力。

事實上,情緒表達和人際互動是息息相關的。能夠合宜地表達自己的內在情感,便能避免傳遞令人誤會的訊息,也能減少人際間的摩擦或衝突。

而情緒表達又與一個人安頓情緒的能力有關,如果孩子難以自我安撫,當然會用火爆或傷人的方式,把脾氣發洩到別人身上。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一方面,父母需要即時協助孩子安撫情緒,讓孩子感覺到被接納與安全;同時,引導孩子如何表達情緒,甚至直接示範給孩子看。

透過示範讓孩子體驗不同的表達方式

前一陣子,就讀大班的女兒用過早餐,離開餐桌去洗手,回座時,經過她媽媽的座位。她邊擠進我太太與桌緣的空隙,邊大聲說:「你過去一點啦!」,口氣有些粗暴。

太太回應:「你剛剛說:『你過去一點啦!』,感覺很兇耶!我聽了不是很舒服。如果你說:『媽媽,可以請你借我過一下嗎?』,這樣子,會比較好喔!」

「可是,我就是不會說呀!」女兒的情緒有些激動。

「所以,媽媽正在告訴你,你可以學習如何溫和有禮的表達。」

「可是,這有什麼不同?」女兒提出疑問。她顯然無法明白,她的表達方式,和媽媽示範的,有什麼差異?我接著說:「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呀!」

「你感覺一下喔,如果我希望你去洗手,我說:『嘿!你趕快去洗手啦!』和『吃完了嗎?請你去洗手喔!』,這兩種說法,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前面一句,我故意用比較兇的命令式口氣,後者,我則是溫和穩定地慢慢說,讓孩子去體驗與感受。女兒想了想,說:「後面那一個!」,我接著問,為什麼?

「聽起來比較沒那麼兇!」女兒問:「所以,是語氣不一樣嗎?」

「嗯!你發現了喔!沒錯,語氣不一樣。一個比較粗暴,一個是柔和的。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用有禮貌的詞語來表達,像是『請』、『謝謝』或『對不起』等。」

我才說完,女兒又皺起眉頭:「可是,我就是不知道要怎麼說呀!」

接納孩子暫時做不到好好表達情緒

最近,若我們糾正女兒時,女兒常常會說:「我就是做不到呀!」類似這樣的話。這些話很容易激怒父母,認為孩子不肯改過就算了,還自暴自棄。可是,如果你願意去理解,孩子其實是感到挫折或無助,其實也很希望可以做得更好,那麼,我們就能接納孩子確實暫時做不到。

我說:「你不知道要怎麼說,所以感到很挫折,也很生氣,是嗎?」我試著用情緒詞彙,去同理他內心的感覺,又問:「那你希望可以學得會嗎?」

女兒點點頭,我說:「這確實不容易,我們慢慢練習,會越來越進步的。」

我和女兒分享,有時候,我心情不好時,也會不小心口不擇言、語氣粗暴,傷害到別人;但我也會努力修正,下次有話慢慢說,有話好好說。我試圖讓女兒知道,合宜地表達情緒是可以透過練習,而慢慢進步的。另一方面,這麼說能傳遞出一份允許的訊息,孩子沒有立刻就要做到位,這會讓孩子感到比較放鬆。

對越小的孩子而言,擁抱永遠是最溫暖的安慰劑。我把女兒拉過來,說:「來,抱一下!我們一起努力!」

我們的對話到此為止。你會問,那麼,孩子就學會了嗎?

當然沒那麼容易!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他們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尤其是大腦掌管情緒安頓和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還在發展中,需要隨著年齡成長,以及與外界不斷互動而慢慢成熟。

因此,孩子又再亂發脾氣、講話沒禮貌,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而我們也得隨時準備好迎接孩子下一次的情緒爆炸。遇到了,就靜下心來加以引導、示範,同時別忘了,把孩子的情緒給接住。

溫和而堅定地對孩子表達感受

有一天晚上,女兒在書桌前寫作業,太太在一旁指導,不知道為什麼,女兒突然大喊:「我不要你,我不要你在旁邊!」,臉上還嘟著嘴。

太太感到有些錯愕,仍耐住性子問:「怎麼啦?為什麼不要媽媽在旁邊?」

「哼!我就是不要,我不要你在旁邊!」

女兒高分貝說著。太太收起笑容,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就不在這裡了,但請你要好好說,而不是這麼兇喔!」接著離開女兒的書桌,坐到客廳的沙發上。

過了幾分鐘,女兒開始哭喊:「媽媽陪我……媽媽陪我……」

「你剛才對我說話很兇,我感到很難過,我這一次不想陪你!」太太回答。

「媽媽陪我、媽媽陪我……」女兒跳針似地哭喊著。但太太很堅持,她說:「我以後還是會陪你,只是我現在不要陪你。」

我在一旁目睹這過程。從頭到尾,太太的語氣溫和堅定,沒有指責、沒有辱罵,就是表達自己的觀察與感覺,同時讓孩子知道他的決定——這次不陪伴她。這麼做是要讓孩子體驗到行為後果,但為了不讓孩子感到被拋棄,太太同時也說:「只有這一次不陪你,以後媽媽還是會陪你。」

透過直接體驗行為後果學習合宜的人際互動

我向太太使個眼神,接手與女兒互動。我說:「你很想要媽媽陪你呀!媽媽不願意陪你,你很難過,對不對?」

女兒點點頭,眼淚落下來了。

「你知道為什麼媽媽這一次不願意陪你呢?」

「我講話太兇了……」女兒啜泣地說。

「是呀!所以媽媽有些生氣。那麼,你可以怎麼做,讓媽媽感覺好一點呢?」

女兒搖搖頭,我說:「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趕快和媽媽道歉,我會說:『媽媽,對不起,我剛剛太兇了!』,你要不要試試看呢?」我向女兒示範如何解決人際衝突。

女兒不太甘願,但還是開口道歉了。說完,太太就回到她身邊:「我聽到你的道歉了,我不生氣了,媽媽來陪你囉!」

合宜人際互動的關鍵之一,在於能夠理解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有賴換位思考的能力。但幼童通常是自我中心的,如何讓他們有此能力呢?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在可承受的壓力下,直接體驗到行為後果;如此,他們就學到「自己如何表達」與「他人如何回應」之間的因果關係。

當然,這也不會一次就學會,但比起不斷講道理或強行灌輸觀念,是比較有效而無害的。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人際互動場域,也是發展情緒表達和人際技巧的最佳場合,除了在生活中找機會適當引導外,大人本身的以身作則更是重要,成天怒氣衝衝的父母,是教不出情緒平穩、內心強大的孩子的。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