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又來了!動不動就發生霸凌,是怎樣?

不是每一件人際衝突或攻擊行為,都會被認定為霸凌。教育部對於校園霸凌有一定的定義,必須符合「持續性」、「侵害行為」、「故意行為」及「造成損害」等要件。然而,即使如此,要判定是否為校園霸凌,仍然有許多模糊空間,即使由學校所設的「校園霸凌事件防制小組」調查認定,也有可能誤判。

關於霸凌,我們理解得太少,誤解卻太多

我們卻忽略了霸凌現象的本質,其實是團體中瀰漫著一股恐懼的氛圍。因為,除了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霸凌情事要能形成並持續,還有一個要素,就是旁觀者的冷漠與袖手旁觀。

真實面對關係中可能「不被需要」的失落

不論婚姻、家庭或職場,或者任何人際關係,都難免經歷變動與轉折。不同時期,每個人的角色與任務都會不同。你不能期待一直透過一樣的付出,獲得相同的回報;更不能期待,別人要永遠像過去那般依賴你。

當計畫趕不上變化,與其怪罪,不如安頓內在

我們常以為,有了怪罪的對象,有人該為此事負責,問題就會解決了。問題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怪誰也沒有用;更何況,有時根本難以釐清責任歸屬,追根究底其實沒太大意義。

說教,點到為止就好

聽到別人對我們說教,而且同樣的內容重複講時,會讓我們感到自己很蠢,好像自己什麼都不懂,自我價值因而被貶低。

學習溝通,就像學一種新的語言

如果你認真閱讀忘形的《順勢溝通》,你會知道,你所想像的溝通,大部分都只是想說服對方,也就是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然後,「聽我的吧!」。問題是,對方憑什麼要聽你的呢?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