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養

喂喂!「我要餵餵」,究竟要餵,還是不餵?

餵女兒吃飯時,一開始我頗有罪惡感;總覺得這麼做太過寵溺,剝奪她學習生活自理的機會。但後來,我越來越能接納自己。我考量的是,大人自己的需求也應該被照顧到。有時候,就剩下幾口飯,餵一下,大人小孩都能很快地鬆一口氣,至少不會讓餐桌像刑場。

「第一個人是誰生的呀?」當孩子展現無限好奇時

幼童大約從三歲開始,就會不斷問「為什麼」。問「為什麼」是正常的發展歷程,代表他們對世界運作產生好奇,同時,開始具備因果關係的概念。他們想知道,是什麼導致某一個現象發生;然而,他們腦袋裡相關知識還太少,難以問出具體的問題,所以直接拋出「為什麼」三個字。

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刻意折磨孩子

有時候,大人以為的磨練,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折磨。如果又缺乏適當的關心、支持或陪伴,孩子不僅沒有發展出該有的韌性,反而就此逃避退縮。大人看到孩子脆弱不振,又反過來給孩子更多的要求與壓力,讓孩子永遠處在毫無成就感可言的痛苦之中。

浮動的遊戲規則:學會如何贏,也能面對輸

孩子的遊戲,就是真實世界的縮影。我們需要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到成就感,同時也要教導孩子,爭取勝利的同時,也要欣然面對失敗。因為,真實的世界就是如此,有輸有贏。當孩子贏的時候,請恭喜孩子,肯定孩子的努力與用心。當孩子輸的時候,請安慰孩子,接住孩子的情緒,並肯定孩子願意接受挑戰;接著,再與孩子討論,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

孩子的「我的最愛排行榜」

明明,我對孩子的付出也不少,參與育兒絕不馬虎。甚至,孩子初生的頭三年,幾乎都是由我陪睡、哄睡,照理說,應該和我親暱得不得了。怎麼才一晃眼,孩子就把我當仇人?其實,幼兒大概在二至六歲時,常會「偏愛」雙親之一,特別是偏愛媽媽,這是相當正常的。

讓我們一起把作業完成吧!

老實說,幼兒園階段的學習內容都很簡單,就算是回家作業,也沒必要太認真看待。然而,我仍慎重以對,從小細心呵護孩子那份對學習的初始熱情。至少,讓她持續對回家作業或課業學習產生正向的情感連結,而非認為是份苦差事。

真實面對關係中可能「不被需要」的失落

不論婚姻、家庭或職場,或者任何人際關係,都難免經歷變動與轉折。不同時期,每個人的角色與任務都會不同。你不能期待一直透過一樣的付出,獲得相同的回報;更不能期待,別人要永遠像過去那般依賴你。

管多一點、管少一點,如何拿捏「剛剛好的距離」?

就我長期觀察,青少年家長的煩惱,常來自於對孩子身心巨變的「不適應」。突然間,孩子不只身形不同了,連講話的語氣和態度都不若從前。青少年不再撒嬌、不再愛分享,總表現出一副人家欠錢沒還的表情,連回答問題也都面露不耐,直叫家長抓狂。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