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做不到」,而是「還沒做到」

-

圖片來源:Pexels

女兒相較於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害羞內向,面對不熟的人或團體,會顯得比較退縮或安靜。

因此,每當我和太太帶孩子去體驗各種才藝課程時,常常第一次去上課,女兒玩得很開心;第二次就說不想去,因為和其他人不熟。

其中有一門課是肢體律動課,授課老師相當親切溫柔,女兒也很喜歡她。但每次上課前,女兒仍要賴在媽媽身上許久,也不肯讓媽媽離開。

老師煞費苦心,為了幫助女兒減緩上課前的焦慮與害羞,和女兒約好,上課前一晚,會打電話來和女兒聊聊天,還邀請女兒隔天當她的課堂小幫手。

有天晚上,老師的電話來了。我聽到女兒和老師的對話,老師開了很多話題,問了很多問題,女兒臉上笑著,但回答卻很精簡:「嗯」、「對」、「有」、「沒有」……。

老師問:「你還記得班上有哪些同學呢?」

女兒:「……」苦思中,回答不出來。

老師:「像是,美美、花花、芸芸、草草….,還記得嗎?」

老師念了幾個名字,女兒酷酷地回答:「記得」。

老師又說:「還有,那個永永,常常跑去窗簾旁邊的那個男生,還記得嗎?喔!他還在學習怎麼更專注。」

「對了,還有夢夢,很活潑的那個,她還在學習怎麼遵守遊戲規則。」

老師又說:「他們和你一樣,都還在學習。而你還在學習怎麼更大方一點、勇敢一點,是不是?」

聽完這段對話,我對老師深感敬佩。

除了積極幫助孩子融入團體外,從老師的遣辭用字中可以知道,她是一位具有「成長型思維」的老師。擁有「成長型思維」者相信,一個人透過付出努力或不斷學習,是可以改變結果、不斷進步的。這樣的信念,會讓一個人面對挑戰時,更為積極、更有動力。

相對於「成長型思維」的是「固定型思維」。也就是,相信才華天注定,一個人的表現如何,和天生的智商或能力有比較大的相關,天分不夠的人,怎麼努力也沒有用。

這樣的思考傾向,會讓人只願意做有把握的事;而在困難的挑戰前,劃地自限、提早放棄。

女兒的才藝課老師,提到班上比較特殊的孩子,不會說他「很會分心」,而是說他「還在學習如何更專心」;不會說他「很愛干擾秩序」,而是說他「還在學習如何遵守遊戲規則」。

而對我女兒,老師則是說:「你還在學習如何更大方一點。」

這樣的表達方式,正在傳遞一分信念:「你不是做不到,而是還沒學會。」這便是成長型思維。

師長對於學習的信念或態度,很容易透過言語影響到孩子,而讓孩子也對自己太快下定論,進而認定自己就是某一類的人,而過早放棄創造新的可能性。

其實,只要改變一點點說話的方式,就能帶給孩子不一樣的暗示與啟發。

沒錯,與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我女兒確實偏向害羞或內向。我願意接納她的這份特質,不會因此責備或數落她。

同時,我也鼓勵她嘗試新的可能性,面對陌生人群,願意主動一些、願意多回應一些、願意多表達一些。做不到沒關係,你不是不會,而是還在學習中。

在「幸福」的組成元素中,其中一項就是「迎接挑戰」。面對挑戰時,孩子需要擁有「成長型思維」——相信自己「不是做不到」,而是「還沒做到」。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