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養

浮動的遊戲規則:學會如何贏,也能面對輸

孩子的遊戲,就是真實世界的縮影。我們需要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到成就感,同時也要教導孩子,爭取勝利的同時,也要欣然面對失敗。因為,真實的世界就是如此,有輸有贏。當孩子贏的時候,請恭喜孩子,肯定孩子的努力與用心。當孩子輸的時候,請安慰孩子,接住孩子的情緒,並肯定孩子願意接受挑戰;接著,再與孩子討論,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

孩子的「我的最愛排行榜」

明明,我對孩子的付出也不少,參與育兒絕不馬虎。甚至,孩子初生的頭三年,幾乎都是由我陪睡、哄睡,照理說,應該和我親暱得不得了。怎麼才一晃眼,孩子就把我當仇人?其實,幼兒大概在二至六歲時,常會「偏愛」雙親之一,特別是偏愛媽媽,這是相當正常的。

讓我們一起把作業完成吧!

老實說,幼兒園階段的學習內容都很簡單,就算是回家作業,也沒必要太認真看待。然而,我仍慎重以對,從小細心呵護孩子那份對學習的初始熱情。至少,讓她持續對回家作業或課業學習產生正向的情感連結,而非認為是份苦差事。

真實面對關係中可能「不被需要」的失落

不論婚姻、家庭或職場,或者任何人際關係,都難免經歷變動與轉折。不同時期,每個人的角色與任務都會不同。你不能期待一直透過一樣的付出,獲得相同的回報;更不能期待,別人要永遠像過去那般依賴你。

管多一點、管少一點,如何拿捏「剛剛好的距離」?

就我長期觀察,青少年家長的煩惱,常來自於對孩子身心巨變的「不適應」。突然間,孩子不只身形不同了,連講話的語氣和態度都不若從前。青少年不再撒嬌、不再愛分享,總表現出一副人家欠錢沒還的表情,連回答問題也都面露不耐,直叫家長抓狂。

青少年愛詭辯、理由一大堆,就是不願意自我負責,怎麼辦?

溝通對話的目的,絕對不是要爭是非、講對錯。溝通對話的目的,是要能理解彼此,共同找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當溝通成了爭辯是非對錯時,你來我往之間,談話便失焦了。因為,我們只急著去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父母也得接受,有時候就是很難安慰得了孩子的心情

所謂接納孩子的內在,不只是貼近或觸碰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允許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步調,去消化與安頓自己的情緒。有時候,龐大且複雜的情緒,就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調適。這麼做,不只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傳達一份尊重與信任。

冷漠的大人與疏離的孩子

有些家長誤解了尊重的意涵。尊重並非只是對孩子表現出絕對的信任與支持,就完全放心地讓孩子獨自面對自己的生活課題了。親子之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便是建立起穩固的情感連結。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