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心理助人 通往內在平靜、外在和諧的身心安頓途徑

通往內在平靜、外在和諧的身心安頓途徑

0
通往內在平靜、外在和諧的身心安頓途徑
该图片由giuseppebluPixabay上发布

幾乎所有心理治療都涉及「自我覺察」;甚至,自我覺察的本身,就能帶來療癒、帶來力量。常聽人說,覺察是改變的開始,有了覺察,就能促使改變發生。

問題是,什麼是覺察,如何提升覺察?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提供了不同的操作途徑,著重的焦點也不同。有些側重行為模式,有些聚焦情緒感受,有些則專注於身體感覺,也有的在信念或想法上。

IFS與自我領導狀態

最近拜讀留佩萱老師的新作《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三采文化,2022)一書,對「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簡稱IFS)療法,有更清晰的認識。

IFS嘗試用家庭互動來比擬人的內心運作。在家庭系統中,每一個成員的聲音都應該被聽見,每一個成員都應該被充分接納。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是一樣,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發展出各個不同的「部分」(包括行為、信念、情緒或身體感受),輪流主宰著一個人如何生活。

當某個部分接管你的內心時,會讓你不自覺地展現某些樣貌,重複性地表現出某些行為,為的就是保護你,免於去接觸某些成長中的傷痛。

那些痛苦常來自童年時期的創傷,被我們壓抑到意識之外,囚禁在內心最深的黑暗角落;只要不去接觸,就不會被痛苦淹沒。

IFS用擬人化的方式來說明一個人的內在狀態,清晰易懂。同時,也提供了我們一個最理想的生活態度,就是自我(Self)領導的狀態——重新拿回人生主導權,以「自我」來領導整個內在家庭系統。

當一個人處在自我狀態時,會出現八種特質(8Cs),包括:平靜(Calmness)、有同理慈悲心(Compassion)、好奇心(Curiosity)、勇氣(Courage)、連結(Connectedness)、自信(Confidence)、創造力(Creativity)、覺得清晰(Clarity)。

自我狀態是人的本質,換句話說,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擁有這八種特質。那麼,如何進入自我狀態呢?

留佩萱在書中提到「當內在的部分能暫時和你分開,剩下的就是你的存在、你的本質——這就是你的自我(Self)」(p.50)。換句話說,要進入自我狀態,我們得請那些原本主導我們人生的「部分」退位,與它們拉出一點空間,這時候,你成了一個觀察者,你感受到的,就是自我狀態。

在《擁抱你的內在家庭》一書中有許多精彩的案例,作者引導個案透過自我對話,與自己內在的各部分溝通。經由充分理解各部分的保護意圖,進而邀請它們暫時「退到」一旁。

當所有的「保衛者」(不論「管理員」或「救火員」)都能逐一被看見與被接納,而都願意信任個案的自我,人們便有機會接觸到塵封在黑暗地底的「被放逐者」——那個傷痕累累又不允許出聲的內在小孩,進而擁抱、釋放與療癒它。

我的體會是,當你能成為你的情緒、思想、行為或身體的觀察者時,這一刻,你就處在自我狀態,你成為你內在家庭的掌權者。

從《擁抱你的內在家庭》一書中得知,留佩萱老師相當推崇「自我領導狀態」,也呼籲人們能過著自我領導的生活。因為,在自我領導狀態下,一個人最能看懂各種行為模式的保護功能;我們有能力安頓它們,決定不讓它們出來干擾日常生活。同時,在自我領導狀態下,我們也有能力看懂他人內在保衛者的正向意圖,而能與他人好好互動。

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自我領導呢?首先需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進入自我狀態。而進入自我狀態的途徑之一,就是成為自身的觀察者。也就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去接收我們內在發出的任何訊號,去傾聽內在要對我們訴說的話語。

保持正念態度

這其實不容易,因為,一旦內在的念頭或感受升起,自我批判也會跟著出來(另一個保衛者出現了)。此刻,我們得有能力聽見那份內心的自我批判,同時繼續保持著觀察者的態度,讓自己與那個自我批判的部分,拉開一些距離。

這讓我想到正念(mindfulness)態度。

正念不是正向思考,正念談的是對當下體驗到的一切,充分地覺知;不論是想法、情緒或身體感覺,都容許它們出現,不帶評價地覺知與體驗,看著它來、看著它走。

就只是帶著好奇,去覺知你體驗到的一切,允許所有的一切在此刻發生。就好像,你站在月台上,看著列車進站,又看著列車駛離,但你可以不用跟著上車。

此刻,你是生命的主人。

正念療法廣受推崇,在精神醫學及心理學的研究中,也證實正念療法對於改善情緒困擾與調節壓力具有功效。世界各地有數以萬計的人們,正積極練習將正念的精神與做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稱為「正念態度」,藉此擁有更穩定的身心狀態。

內心穩定了,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就和諧了。

薩提爾模式與一致型溝通

談到內外狀態的穩定與和諧,你可能會想到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Satir Model)中的「一致型」(congruent)溝通模式,強調表裡如一、內外一致的溝通表達。

有別於一致型,在人際互動中,還會出現指責型(blamer)、討好型(placater)、超理智型(super reasonable/computer);打岔型(irrelevant/mascot)等應對姿態,其目的都是為了求生存,也就是自保,最初都是從家庭裡發展出來,因為得在家庭裡存活下來。

一致型的溝通型態則是能如實地將內在的感覺與想法,充分地表達出來,並且願意為自己的表達負責。其展現於外的樣貌,就李崇建老師《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書中所描述:「內在和諧寧靜、外表專注放鬆。在與人應對時,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溝通時懂得表達自己。」

要做到一致型的表達,事實上並不容易。需要透過深度自我覺察,逐一探索自己內在冰山的各層次(感受、對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靈性),並不斷調整自己。但「一致性」在人際溝通中,是最健康的姿態,也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

就我看來,這不只是一種理想的溝通型態,更是自我負責的人生態度。

NLP與COACH狀態

另一個談內外一致狀態的,是NLP的COACH狀態。

我過去曾花許多時間浸淫在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的學習中,也追隨賴明正老師到美國NLP大學進修,在NLPU主持人Robert Dilts的課堂中學習。記得當時,我們得隨時隨地讓自己處在COACH狀態中。

COACH狀態是一種向內連結、對外開放,專注而穩定的身心狀態。華人世界有人稱為「身心一致狀態」或「中正狀態」。不管如何稱呼,事實上,COACH是由五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組成,分別是Center(中心)、Open(敞開)、Aware(覺知)、Connection(連結)與Holding(保持)。

COACH所代表的五個單字,也是一套進入該狀態的操作路徑,有興趣者,可以自行閱讀相關資料,或者去研修NLP的課程。

在NLP領域中,學習讓自己時時進入並保持在COACH狀態,是相當重要的。這能讓人維持身心穩定、內外一致,向內能對自我有充分的覺知,向外則最能與他人及場域建立連結。

就我個人的體驗,當處在COACH狀態中時,我能夠高度集中精神,足以面對困難的挑戰。NLP的執行師在為來訪者做各種技巧前,一定要先讓自己進入COACH狀態中,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不論是IFS的自我領導狀態、正念療法中的正念態度、薩提爾模式中的一致性溝通,或者NLP中的COACH狀態,各有其獨特之處,每個學習者的體會也各有不同。

但我總覺得,它們的概念或精神,卻是如此的接近,似乎只是用不同的語言在描述類似的狀態。其中最大的共通之處,就是「自我覺察」,永無止境地向內探究自我。

或許,各心理治療領域的大師們,都試圖追求一種活在世上的理想面貌,足以帶承載著穩定、自在、豐盛、和諧、慈悲、連結等成分,足以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與挑戰。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