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年,我有時會在演講中提醒大家,不只要關注兒童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問題,也要關注家中的長輩。為什麼?
許多老人過著獨居生活,過去是守著電視打發時間;進入到數位時代,長輩也是人手一機。小螢幕中的短影音,一則接著一則,長時間目不轉睛(對,老人也可能手機成癮),當盯著螢幕的時間越長,就越少起身走動;除了缺乏活動讓身體機能退化得更快外,最大的隱憂是減少社交。
而孤獨與疏離感是危害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隱形殺手,對獨居或移動不易的老人家,更是如此。然而,身旁有緊密互動的親人或朋友,就能避免孤獨,擁有幸福嗎?
《正向人脈提升守則》的作者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提到:「對大多數人來說,讓我們感到隔離和孤立的並不僅僅是社交機會不足,而是與周圍的人缺乏密切的情感聯繫。」
所以,你不只需要社交互動,更要與他人建立健康有品質的連結。而這種深度的連結感,就是書中不斷提到的「共感體驗」(shared reality)。也就是,你與他人能共享某種感受、觀點或願景,此刻你們彼此感到心意相通、互有共鳴。

依照我的理解,當我們能被他人深刻同理(empathy)時,「共感體驗」的狀態就發生了。此刻,我會更願意對對方敞開自己,揭露更深層的自己;同時,也會更信任對方,而對方也會因為被信任而感到更有價值。
這是一種雙贏的互動。
你會說,要能碰到與自己建構「共感體驗」的人,實在可遇不可求。也有人質疑:「我生性害羞,連踏出交朋友的第一步都有困難,有可能與他人建立深度關係嗎?」
事實上,那些阻礙你與他人創造「共感體驗」的,大多數是你腦中的直覺偏見。像是,與人初次見面時,我們常低估了對方對我們的好感,稱為「好感差距」(Liking gap),因而錯失了進一步的後續互動。
又像是,我們常以為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或缺陷,會減低他人對我們的好感;事實上,真誠地承認自己的失敗,卻能促進更深的社交連結,稱為「美麗的困境效應」(Beautiful mess effect)。
幾年前,當我從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轉為自由工作者之後,我的社交生活極為貧乏。在演講場合或許與人大量互動,但結束後,真正密切交流的只剩家人,難免也會感到有些孤獨或疏離。
為了挽救我的社交生活,這幾年來,我會刻意找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是些在網路上彼此關注已久,但沒機會實質接觸的夥伴,一起吃頓飯、聊聊天,分享各自的近況。
我驚訝地發現,許多人與我一樣,都有這種社交貧乏的困境,也都很珍惜這樣的刻意聚會。而在聚會中坦率地分享自己,能引發共鳴,獲得支持,內心被充分滋養了。
然而,要跨出這一步,刻意創造人際連結,我也得面對我內心那些關於人際互動的直覺偏見。而《正向人脈提升守則》這本書,就是要帶領你破除內心對於建立人際互動的心魔。最終,你會領悟到,不論你的性格如何,你都有資格,並具備能力,與他人建立深度與有品質的關係,獲得因為深度連結而帶來的幸福。
回到數位時代,作者提到,智慧型載具對於社交互動與關係連結究竟是好是壞,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它。你應該避免在社群媒體上過度比較,同時,透過這些載具與他人即時互動,表達關心與理解。數位工具反而更能打破時空藩籬,創造更多連結與歸屬。
下次,當你看到長輩們一早就在群組裡互發貼圖,而感到可笑且嗤之以鼻時;別忘了,那是老人家在有限的社交機會中,互道關懷的方式之一,確實能增加人際連結,促進心理健康。
(本文為《正向人脈提升守則:內向i人或外向e人都能提升好感度的13個社交科學》(商業周刊,2025)一書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