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悔恨,你需要的是更多理解

-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776181/

所謂圓滿的人生,應該就是不帶遺憾地離開人世吧!

然而,人生在世,怎麼可能不留遺憾?也許,你曾有著未竟的夢想;也許,你曾做過糊塗的決定;也許,你曾傷害過某人,而來不及道歉或彌補。

這些,都可能讓我們活在悔恨之中,並且抱著遺憾離開人世。

在陳郁如老師的《養心》系列故事中,人死後會到冥靈界,在引心使者的帶領下,於養心池中養心。養心的過程,其實就是徹底地面對前世的各種恩怨情仇,以及其衍生出來的情緒感受,特別是那些憤怒、沮喪、難過、失落、無奈、委屈的情緒。

養心池中的個體,都需要通透地理解並放下這些情緒,不再糾結,才能繼續往前走,進到下一世。

事實上,養心的過程正如修行。修行意味著「修正言行」,關鍵是真誠地面對自己。你會發現,那些你每日的所作所為,背後都是複雜的情緒在驅動著。

所以,你真正需要去面對的,是自己的情緒;不過,對大多數人而言,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如《養心2:泥魔妖的誘惑》中,主角晨欣就深陷「悔恨」這份情緒當中。她後悔生前自己沒能保護母親,沒能在母親需要時,提供協助,她認定自己辜負了母親的疼愛。

而這份悔恨太深,衍生出對自己的責怪與不諒解。同時,她難以回憶起生前發生的某些部分,只能不斷從支離破碎的片段回憶中,逐漸拼湊出完整的故事。

一般人也可能像晨欣這樣,被卡在某種情緒之中。因為太痛苦了,我們會啟動自我保護的防衛機制,其中之一就是壓抑。不只將痛苦情緒埋藏在內心深處,也將與這份情緒有關的情景,連帶囚禁在記憶深處。

正因如此,我們始終無法窺見事情的全貌;我們以為真相就是如此,自己就是受害者或加害人,因而無法原諒自己或他人。

在心理諮商或治療中,常需要去回溯過往經驗。心理師會等你真正準備好之後,才帶領你慢慢去碰觸你的內在,以及曾被冰封的回憶。就像養心池中的引心使者,溫暖地陪伴著每一個靈魂,引領他慢慢想起上一世的種種。

那麼,回溯過往經驗,特別是那些創傷回憶,究竟有什麼幫助?而時光又不能重來,揭開傷口只會令人痛苦。

事實上,回溯是為了促進「理解」。當我們能站在不一樣的角度,用更全貌的眼光,來看待曾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時,通常會發展出不一樣的觀點。像是,發現當初的自己,是多麼無能為力;也發現身旁的人,當時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這份理解,會幫助我們解除愧疚、放下自責,也有可能不再去恨,而選擇接納。面對悔恨,最終我們都需要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當時就是做錯決定,也接納自己當時會這麼做,很可能只是想要保護自己。

同時,更積極地,為自己做出新的決定,而非重蹈覆轍。終究,情緒感受就只是一份提醒,為我們指引新的方向,做出新的選擇。

陳郁如老師筆下的《養心2:泥魔妖的誘惑》,主角與人物都延續上一集,但劇情又比上一集更加精彩,更為深入人心,並引人深思;是絕佳的青少年讀物,更是情緒教育的優良教材。

(本文為《養心2:泥魔妖的誘惑》(親子天下,2025)一書推薦序)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