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你會驚訝地發現,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自己的父母更能一句話就讓你心頭一震。不是因為他們的語氣多麼急躁,而是他們總能準確踩中你最在乎、最脆弱的地方。
明明在職場裡,你能應對困難的批評;在朋友間,你能輕鬆消化不同的意見。
可是只要當父母一開口,話還沒說完,你已經感到一陣酸楚或怒氣,在胸口翻湧著。
是的,你又被精準地踩到「痛點」了!
—
因為太熟悉,所以早就被摸透
不容置疑,父母是最了解我們的人之一;至少,他們陪伴了我們的前半生。
從小到大,他們陪我們經歷喜怒哀樂,細數我們的優點缺點,甚至知道我們最害怕什麼、最在意什麼。
這樣的熟悉與理解,若用在支持上,會帶來深切的安全感;但若用在批評上,則會成為最鋒利的刀。
別人的批評可能只戳到表面,父母卻能一針見血,直中要害;因為他們最知道,你的「軟肋」在哪裡。他們也許無心,但開口就造成傷害,因為你早就被摸透。
—
從小就被定義到大的標籤
還記得,小時候父母是怎麼說你的嗎?
「你就是太粗心!」
「你從小就是懶散!」
「你哪有你弟/妹那麼貼心?」
「你就是脾氣不好,誰會喜歡你?」
「你老是愛揮霍,沒有金錢觀念!」
這些話語,也許只是當時隨口而出,卻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一次次被重複著。久而久之,就像一張緊緊貼在額頭上的標籤。
長大之後,即使我們早已努力成為另一個樣子,父母卻依然用舊標籤看待我們。而當這標籤上的「舊名詞」再次被提起,不只踩在我們亟欲擺脫的痛點上,更讓我們感到,多年的努力都是一場空。
—
親子之間獨特的重量與不對等
同樣一句「你最近是不是胖了?」,如果是朋友說的,你可能笑笑帶過;但若是父母說的,你卻很想翻臉,為什麼?
越是親近與緊密的關係,就越像是一面放大鏡。你會更在乎對方的評價,情感的份量也被放大數倍——好感被放大,反感亦然。
所以同樣一句話,從父母嘴裡說出來,帶來的衝擊就更強。
同時,即使我們已經長大,在社會上有自己的位置,但在父母面前,我們仍然是個孩子。
親子關係本就是地位不對等,這很自然;也因為這樣的不對等,父母的話,自然帶有天然的權威。
當他們的批評或指責,聽在成年子女耳裡,感受到的不只是意見,而是一種「審判」;不只是在否定你的行為,更像是在否定你「這個人」。
—
因為愛,所以更難免疫、無法閃躲
父母的話之所以能成為痛點,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在乎。如果不在乎,根本不會痛;而在乎的後面,其實就是一份愛的流動。
那份愛,來自於我們渴望被理解、被肯定、被接納,渴望他們為我們感到驕傲,渴望在他們眼裡被視為是有價值的。
也因為期待越高,失落越深;父母口中的每一句批評,都感到格外刺痛。
既然父母總能踩中我們的痛點,我們該如何自處?
(一)辨認痛點、看見需求
先誠實問自己:「父母的哪些話最容易刺痛我?」以及「這背後的需求是什麼?」例如,當父母問:「你怎麼還不趕快結婚?」讓你感到刺痛,或許不是因為這個問題,而是你有著想主導自己人生的強烈需求;而父母的這句問候,正阻礙了你此刻最在乎的——想要自己做決定。
(二)劃清界線,你是你,我是我
學習區分清楚,父母的話語,代表的是他們的焦慮與期待,不等於對你的定義。試著把他們的聲音,和你的自我價值,做出清楚區隔。同時,告訴自己:「他們的情緒不是我的責任。」你不需要持續背負父母的期待,但你也不能要求父母閉嘴不講。
(三)低度回應、點到為止
當被踩到痛點時,不必立刻回嘴。你可以用「嗯,我知道了」、「謝謝提醒」先行帶過,看似敷衍,卻是給自己一點緩衝。在那當下,誰認真,誰就輸了。更何況,你不需要跟你的父母拼輸贏。
(四)找到出口、排解壓力
避免被踩到痛點的最好方式,就是避免接觸。透過拉開物理空間,換來心裡安定。但若不得不同住一個屋簷,或者非得見面或通電話,你也得幫自己找到不受干擾的時間與空間,並找到轉化情緒、排解壓力的途徑。如將心情書寫下來、找朋友聊天、運動、學習才藝,將注意力的焦點,從父母的話語,轉移到其他更有益的地方。
—
千古難題,卻是人生必修課
我知道,上述自處之道,沒辦法適用每個人;因為,父母話語的重量,就是容易壓垮我們。這本是一道千古難題,卻也是成年子女不得不面對的必修課。
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故意要刺痛他的孩子,那是如此無意識與自動化,背後其實是滿滿的愛與期待,當然有他們的焦慮與局限。你不需要為此恨他們,但卻需要懂得保護自己的界線與能量。
重要的是,你得先看見並理解自己的痛點,就有可能不必再被牽著走。父母仍然會踩到你的痛點,但你也能提醒自己:「痛點不會消失,但我可以選擇,不輕易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