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6 帖子

-

2 意見

我的熱情來得比較晚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每年都有好多高三孩子們前來找我討論他們的生涯大事——究竟未來該讀那個學校科系呢? 現在的孩子都知道,興趣在生涯抉擇中占了重要的地位,選一個有興趣的領域鑽研,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當然,來到我面前的,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也就是對任何領域都興趣缺缺,當然也不至於到極端厭惡。他們苦惱著,如果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如何從茫茫科系海中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科系就讀呢? -- 有個孩子是被父親叫來找我的。 她告訴父親,不知道自己未來做什麼好。父親要她乾脆未來接掌家族事業,她對此也意興闌珊。於是,父親就建議她去找學校的輔導老師,也就是我,聊一聊。 我翻起她關於生涯興趣方面心理測驗,果然在各個職業領域的得分都在中間值,也就是對各領域的喜好程度一般,不是太喜歡,也不會太討厭。似乎選什麼都好,選什麼也都不好。 「我很羨慕有些同學,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些什麼,便立定志向,朝著自己喜歡的科系在努力了!」又說:「我也曾想過,是不是先去工作,等未來找到感興趣的事情時,再回去念大學?」 我告訴她,這未嘗不可;只是,要過她父母那關,恐怕很難。 -- 近幾年,生涯規劃的概念越來越盛行,許多教育工作者都同意師長要盡力協助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與潛能,將自己放到適合的位置。 然而,這反而引起了另一種焦慮。當那些怎麼探索就是找不到自己熱情所在的孩子,卻因此被困住了。當看著其他人有明顯突出的興趣傾向時,更是焦躁不安。特別是在面臨生涯選擇的高三時期。 若是隨便選一個科系,或者讓分數來決定未來走向,萬一讀得很痛苦,該怎麼辦?若是聽從過來人的建議,選個看似有發展前景的科系就讀,心裡又不甘願:「憑什麼讓別人決定我的人生?」只是,左思右想,就是挑不到一個令自己特別有「感覺」的屬意科系。 的確,有的人的熱情來得早,可以在上大學前就決定好自己情有獨鍾的科系領域;有的人的熱情來得晚,必須等到大學後甚至進了職場,才會慢慢理解自己喜歡的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熱情來得比較晚?很多時候,是我們的教育要求我們從小專注在課業學習這狹小的領域範疇中,關閉了我們原有的感知能力,也抹去了我們原本對事物的好奇與探索未知的動力。那些兒時最憧憬的事物,早就在回憶深處裡消失殆盡。 -- 我們要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擇己所愛。卻忘記告訴孩子,人生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沒有一定非得在大學時就找到自己鍾愛的科系就讀。甚至,大人自己都不明白這個道理。 人是處在變動之中的。過去我們以為喜歡的事物,也許在十年、二十年後,突然感到索然無味;現在我們厭惡至極的領域,幾年後再接觸,也許樂在其中,甚至廢寢忘食。 不是沒有熱情,而是發現得比較慢;需要多花點心思去探索、感受與體會罷了! 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是因為充滿了各種選擇。不論是學習、交友、社團、打工或玩樂,都有著琳瑯滿目的菜單供你選擇。換句話說,你也有充分的機會去嘗試各種事物,從中發現自己的熱情。 大學提供你一個絕佳的時空,如果你願意重新打開你的好奇心,啟動你的各種感官知覺,去體驗、去實做、去探索、去嘗試,你將能慢慢尋回那遺失的記憶片段,也就是童年時期對事物感到熱情的感覺。 -- 「老師,你是怎麼找到自己有興趣的科系的?」常有孩子這樣問我。 我回答:「我很幸運,高中時接受學校的心理測驗,就知道我適合從事助人或服務他人的工作。一旦知道有輔導諮商這類科系,我的眼睛一亮,就知道是它了!」 「那麼,一路走來,你有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興趣,或者想要轉換跑道呢?」孩子又問。 「有時候會想,這真的是最適合我投入的領域嗎?然而,到目前為止,內心給我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內心的答案……內心會如何給我答案呢?」孩子好奇地問。 這個問題問得好! -- 內心並不會真的跟我們說些什麼。而是常透過一系列身體感覺做為訊號,讓我們知道:「這就是我的熱情所在」。 或許,是我們在做某事時,特別有朝氣,特別有力量;或許,是最能持續,最能專注,最能克服挑戰;或許,是最開心、最自在、也最為舒坦;也或許,是時常會在腦海裡浮現某個畫面,而感到熱血沸騰。 就像,當我們還是個孩童時,玩著某一樣不起眼的遊戲,可以持續幾個小時都樂此不疲,眼神中流露出的光芒,正是在告訴我們:「是的,就是它了!」 「我不敢保證,我現在喜歡的事情能夠持續到永久。然而,當我的熱情轉變時,我的內在也會告訴我,該是轉換跑道的時候了!屆時,別猶豫,追隨你的熱情走就是了!」 孩子,如果你的熱情來得比較晚,沒關係,走了遠路,終究殊途會同歸。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多繞個圈子,也是生命經驗的累積,更是寶貴的人生資產。 -- 面對生涯議題,我始終覺得,給孩子永保彈性的希望態度,比急於要孩子立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領域,還要重要得多! (本文撰寫於2016年5月10,文中案例已經過一定程度改編,以符合助人專業倫理)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費力傾聽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只是聽人講話,真的那麼費力嗎? 從事助人工作後,才深刻明白,傾聽是很累人的!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聽生活中遇到困境的人們說話。每次50分鐘,每天聽個幾回合。有時候,我會給點回應;有時候,我會提出一些問題;有時候,我會引導他們做些技巧;而有時候,我就只是專心地聆聽他們說些什麼。 傾聽很費力,是因為傾聽不單純只是聽。而是得用心體會對方故事中的情緒感受,用力理解對方內心世界裡的思考脈絡,並在腦中拼湊出一個故事的合理發展圖像;同時思索著,該如何回應對方,能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接著催化對方有更多的思考,激發更多的力量。 光是「聽懂」本身就不容易了! 先不論如何回應來訪者,或分析來訪者故事背後的問題。光是「聽懂」本身,就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了。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與來訪者是如此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與生活方式,自然對事情會有不同有信念/價值觀與因應模式,也就是,指引我們走在人生路上的腦中地圖根本長得不一樣。 接著,除了當下的交會,我們與來訪者其實處在迥異的時空環境中。你遭遇的困境我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你腦中的內在圖像可能從沒在我腦中浮現過。 最後,我們與來訪者也許素昧平生,信任關係如此薄弱。你傾訴的內容中也許有所保留,你只說你想讓我知道的事,而我得拼拼湊湊才能貼近你的內心世界。 然而,在傾聽他人時,真正造成最大干擾又耗費力氣的,往往是傾聽者自己的狀態。 剛剛究竟聽到了些什麼? 有一回在與個案會談時,照慣例,我專注地看著個案,聽著個案訴說他的痛苦。 漸漸地,眼前個案的影像逐漸模糊,腦中的訊息開始雜亂紛飛。 一會兒,想起剛剛還沒寫好的計畫;一會兒,浮現出某位老師的臉孔,心裡盤算著等一下要跟他討論些什麼;一會兒,又回過神來,發現自己分心了。 而當我將注意力再度放到個案身上時,我的耳邊傳來一道自責的聲音:「剛剛怎麼可以把個案晾在一旁,去想些無關的事情?」我的自責,再度讓我無法專注聆聽。 此刻,我想知道,我怎麼會如此心不在焉?我盤算著,肯定是昨天太晚睡,今天精神狀況不好,最近工作壓力又大,雜事纏身,才會思緒混亂。 我告訴自己,放輕鬆、放輕鬆。 接著,我打了一個呵欠。我連忙察覺:「這樣對個案也太失禮了吧!」我得設法讓自己清醒一點。我喝了口水,挪動了一下自己的身體,但狀況仍然沒有改善。 我為我的難以專注感到焦慮不安,心情越來越煩躁。眼睛瞥向時鐘,只希望時間走快點,早點結束這難熬的時光。 時間到!我帶著挫敗的心情走出了會談室。坐在電腦螢幕前,打開個案紀錄檔案。我心想,剛剛究竟聽到了些什麼? 有限的心理能量,無限的雜事纏身 幾次這樣的經驗,我深刻體會到,當狀態不好時,是無力傾聽的! 許多心理助人工作者都有這樣的經驗:結束一天的工作後,便不太想開口。回到家後,家人說些什麼常是有聽沒有到;此時,只想放空。我們擺出專心聆聽的樣子,實際上眼前的訊息總是從一耳進,另一耳出。 當心理能量在工作中耗盡時,便不再有多餘的力氣分給家人親友了。 無奈,現在的助人工作者,很少可以時時處在高品質的身心狀態下與個案接觸。不論是社工、心理師或學校輔導教師,除了個案會談外,還得疲於應付許多上級交辦業務,有許多是無意義的文書工作,更多的是有理講不清的溝通協調。 每當在會談當下難以專注傾聽時,我們會敏銳地覺察到自己的狀態不佳,設法在當下調整自己。然而,往往天不從人願;就像學生時代,上課時瞌睡蟲來襲,用盡方法就是難敵睡神召喚,不爭氣地闔上了眼皮。 雜亂無章的思緒強迫性地在腦中盤旋,如失控般地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我們不允許自己如此對個案不尊重,警覺地告訴自己:「不能這樣下去!」。我們對於自己沒能在當下與個案同在感到愧疚,然而,這些情緒又回過頭來破壞我們的專注。 幾十分鐘的天人交戰,直到送個案離開後才劃下休止符。此時,我們只能無力地癱軟在椅子上了。 案主、場域與助人者的狀態調控 在學習「簡快身心積極療法」時,老師不斷耳提面命的是,進行輔導會談前,要先做好狀態調控。狀態調控包括三個部分: (一)案主狀態的調控:包括案主的求助意願、身心與情緒狀態、對關係的信任度、對助人歷程的理解程度、自我覺察程度、是否有侷限性信念……等方面的調控。案主的狀態調控是左右技術介入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二)場域狀態的調控:是否在合適與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環境下展開輔導會談。 (三)助人者本身狀態的調控:助人者需自我回答幾個問題,如「我對此案主有服務的意願嗎?」、「我此刻的身心狀態適合進入會談嗎?」、「我對處理案主的議題有把握嗎?」、「我是否能放空自己,不把自己的議題帶進會談?」……等,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才展開輔導會談。 這會兒揭示了,助人者本身的狀態沒有調整到位,諮商或治療介入的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 -- 身為助人者,我還沒想到,究竟如何在繁瑣的文書業務與會談工作中取得平衡,而能在每次會談前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定位,在會談中用最高品質的身心狀態與個案專注地交流。 尤其是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緊急個案時,要求自己立刻轉換心理頻道,這是好艱難的功課呀! 至少,我可以做到的,是盡力做好規律的生活管理——充足睡眠、飲食均衡、定時運動。雖然壓力很大時也會想要自我放縱,不過,為了個案的福祉,還是多費點心囉! (本文撰寫於2016年5月2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脫口而出的質問式語言,常是關係中的隱形殺手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也許你不知道,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的說話方式,有時候是破壞關係品質的殺手,特別是在越親近的家人或伴侶之間。 -- 有位母親剛在廚房裡忙完,走到客廳的沙發上休息片刻,才坐下來,見一旁念國中的兒子正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她向兒子開口說道: 「孩子,你怎麼不去幫我倒杯水呢?」 孩子應了聲:「噢!」,離開座位去弄了杯水遞給媽媽,臉上的表情不是很愉悅。 母親心想,我整個早上忙進忙出,你在那邊翹二郎腿看電視,請你倒個水給我,還給我擺臭臉。她忍不住念了孩子說: 「你怎麼都不能體諒一下你媽媽的辛苦呢?」 「好啦!我知道了啦!」孩子不耐煩地回應。母親聽了更不開心:「你難道就不能口氣好一點嗎?我是你媽,不是妳家傭人,好嗎?」 「好啦!我說我知道了嘛!我沒有那個意思啦!」 這是一段令母子雙方都感到洩氣的親子互動片刻,卻是經常在家中上演的戲碼。不過就是媽媽請兒子倒杯水,問題出在哪裡呢? -- 我們不難發現,這位母親對孩子說出的話語中,有一些共同的模式,裡頭常是「怎麼沒有……?」、「為什麼不……?」、「怎麼不會……?」、「難道不能……?」的句型結構。 這是一種典型的「質問式」句型,語句中帶有否定的字眼,並以問號做為結束。常見的包括: 「離開時怎麼都不關門?」 「你為什麼沒有順道幫我帶點東西?」 「你怎麼沒有找我一起去?」 「你難道不能體諒我一下嗎?」 「怎麼沒有先跟我說一聲?」 大多數的人聽到這樣的話語,心裡都是不舒服的。因為其中帶有濃厚的指責與否定意味,不是指出了我們沒有做到的事情,就是貶抑了我們的人格與形象。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的人不一定有意要指責或否定對方,通常只是在傳遞出一份請求。像是前述例子中的母親對孩子說:「你怎麼不去幫我倒杯水呢?」,真正的想傳達的,是請孩子幫忙倒杯水,希望孩子展現體貼,而不是真的想知道孩子不去倒水的原因。 只是,聽在孩子的耳裡,他感受到的是被母親責難:「我不夠體貼,我不是個乖孩子!」,自然會產生防衛心態。 如果孩子直覺地回應:「妳又沒說妳渴了,我怎麼會知道?」接下來,免不了的是更加針鋒相對的場景。 如果,換個說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期待,或許就可以避免接下來關係的緊張甚至衝突。例如:「孩子,我好累,有點渴了。請你幫我倒杯水來,好嗎?」這便是直接請求,兒子應該會很樂意為母親效勞的。 -- 當我們說出質問式的語言時,表面上似乎是要對方解釋沒做到某事的原因,事實上,我們一點都不想知道為什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對方沒有做到我們期待中的事情,我們希望他能夠做到。而當對方想方設法努力地解釋時,卻發現我們根本不在意,不想聽,這往往令對方感到十分惱怒! 有個孩子某天晚了點回到家,父親劈頭就問:「你怎麼不早點回家呢?」 「我也想呀!但是今天放學比較晚,公車錯過了一班,等下一班花了很多時間,路上又堵車,所以比平常還晚了一點。」孩子認真解釋道。 「那你怎麼不先打個電話回家呢?你難道不知道我們很擔心嗎?」父親接著問。 「我也想呀!不過我的手機剛好沒有電了。」 「你怎麼不保留點手機電力用在緊急時刻,你難道不知道這樣很危險嗎?」 孩子發現父親表面上是在問自己晚回家、沒先打電話的原因,事實上根本不在意自己說了什麼,從頭到尾只感覺到被指責而已,似乎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很愚蠢。 如果不在乎原因,又何必問呢? -- 質問式的語言在關係中最大的破壞力,其實是傳達出對對方能力的不信任。 我們很容易將對方的質問式語言解釋成:「你根本就不相信我能做得到!」、「你就是質疑我的能力呀!」、「你一定覺得我欠缺這方面的能力吧!」於是我們回應對方的語氣也不會太好。 如果,我們本來就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如果,這是一直以來我們極力隱藏,不想被知道,不想被看透的部分,一旦被揭露,情何以堪? 於是,使用質問式語言,一個不小心,就會掀開了對方的自卑之處。在防衛心理驅使下,對方要不是不想接續這個話題,不然就是使用更強烈的攻擊性字眼回應,這場對話鐵定不歡而散。 每個人都希望受到尊重,被他人喜愛;沒有人天生喜歡在別人眼中有著惡劣的形象。然而,質問式的語言卻容易傳遞出一種貶抑與負面評價,而戳中了人們往往最在意的自我價值感。 -- 我們活在關係中,也活在他人眼中。雖然不需要過份在意他人的觀感,但也不能對別人的評價絲毫不予理會,做自己與我行我素之間經常只有一線之隔。 相對地,我們也要能夠體會他人時時在意如何受到評價的心情。當口中的話語在脫口而出之前,請先想想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什麼。 如果,你只是希望對方做出某些行為,請直接提出請求吧! 「請你下次早點回來!」 「請你記得來找我前先跟我聯絡。」 「請你順道幫我買樣東西。」 如果,你確實想知道對方沒做到的原因,也直接開口詢問吧! 「我看到你今天的心情不太好,可以告訴我發生什麼事嗎?」 「你的成績最近有點退步了,可以告訴我原因嗎?」 「兩個會議的時間撞期了,我想知道當時是如何協調的。」 當然,知道原因之後,你也得與對方討論解決方案。 明確傳遞內在意圖,少用質問式語言,讓關係更親近。 (本文撰寫於2016年4月26日,修改於2021年4月7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你是否不自覺地處在孩子狀態,讓孩子貼心地回頭照顧你?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的孩子今年高中就要畢業了,未來想念A科系,但我希望他念B科系。本來兩相堅持不下,最後他還是聽我的話,勉為其難地選擇了B科系。然而,每次見到他失望的眼神,我很疑惑,這樣要求他,到底對嗎?」 曾有個家長在我演講後,前來問我問題。我反問他如此要求孩子的原因,他說:「興趣畢竟不能當飯吃,我擔心他將來沒前途,所以說服他讀B科系比較穩當。」 在孩子的生涯選擇上,親子之間總是上演如此的戲碼。孩子們很痛苦,放棄自己的理想抱負;而父母見到孩子的難過與失望,也是心疼不已。 只是,父母常以「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代替孩子做決定。儘管看到孩子的痛苦,即便知道父母不該過度干涉孩子的未來發展,但只要想著,這是「為了孩子好」,父母心中的天人交戰,彷彿就交代得過去了。 然而,我們忽略的是,當孩子對父母妥協的行為背後,其實是另有意義的。 看似貼心懂事的孩子,其實是…… 當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天使般貼心,能夠敏銳地覺察大人的心思,乖巧、聽話的同時,也表現出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樣貌。對於父母的安排,能夠欣然地接受,同時體會父母的一番好意。 如果孩子從小到大,總是順從父母的要求,就算有些自己的想法,想要自己做決定時,也時常放棄自己的堅持,聽從父母的安排。我們可能得要擔心,這個看似貼心懂事的孩子,事實上是在回頭照顧父母的需求。 我時常見到一些孩子,小的時候貼心順從,長大後不知道從哪一天起變了調。他們不像是叛逆,不會與父母激烈地衝突,也總是乖乖地接受父母的安排;然而,卻隱隱約約地與父母之間存在著對抗的關係。 這種隱性的對抗並不明顯,但父母與孩子的內心都不好受。 事實上,孩子在用「順從」與「不想違逆父母」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卻想做真正的自己。 保持乖孩子的形象,做大人的情緒伴侶 曾有個學生入學後沒幾個月就時常請病假,在家休息的時間比上學的時間還長。她的身體狀況沒什麼大問題,我與她深談後,她告訴我:「實在念不下去了,很想辦休學。」 「我知道我媽一定不會同意,但我又不想來學校,只好一直請假。我也不清楚我到底有沒有生病,反正有時候也真的不太舒服。」 我找來她的母親談談。母親告訴我,這孩子從小乖巧懂事,自動自發。因為是單親家庭,母親開小吃攤做生意,工作十分忙碌;孩子回來後便到小吃攤寫作業、唸書,順便幫忙母親,從來沒有一天讓母親操過心。 「我們母女倆相依為命,感情很好,晚上也都睡在一起。」母親說。我覺得不對勁,照理講,高中生早就該自己睡覺了。 「幾年前,她父親因為對我長期施暴,鬧上法院,判准離婚。從那之後,每到晚上我都感到很恐懼,我要她來陪我一起睡覺,我會覺得比較有安全感。」 原來如此,這孩子成了母親的情緒伴侶了。 於是,這孩子雖然在學習上感到志趣不合,念不下去,卻不敢對母親開口,要求辦休學,準備重考。口頭上是說「母親不會答應」,內心深處卻是擔心,做出這樣的請求,便不再是母親眼中的乖孩子,只好有意無意地發展出身體病痛來表達自己不想去上學的意圖。 因為,在她心中,只有保持乖孩子的形象,才是照顧母親需求、滿足母親期待,並與母親持續保持情感連結的最好方式。 孩子狀態的父母促成自我犧牲的孩子 孩子基於對父母的愛,總是能敏銳地察覺父母的心情,同時滿足父母的需要。有時候,孩子是透過乖巧、順從、懂事,回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在此同時,孩子也不斷地犧牲自己的需求,特別是對於未來發展的決定權。 很多時候,當父母本身沒有足夠的成長,或者因為某些事件而退化成了「孩子狀態」時,孩子便可能回過頭來成了父母的照顧者。而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與父母不同的主張,又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時,只好下意識地犧牲獨立自主的自我期待,以解決內心深處覺得可能背叛父母的罪惡感。 當孩子內心強烈渴求獨立自主,又必須繼續照顧父母的需求時,為了平衡兩者,便會發展出許多令人費解的莫名症狀,或自我破壞的行為模式,正如上述案例中的高中孩子一樣。 所以,真正該正視的,是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否無意間讓自己處在一個孩子的狀態中,而讓真正該要被關愛的孩子,回過頭來貼心地照料我們這個外表貌似成熟,但內心匱乏無力的大人。 讓孩子充滿罪惡感的情緒勒索 因為從事助人工作的關係,常在會談或演講授課的各種場合中,聽到年輕朋友的抱怨: 「我只是要轉換個跑道,我父母就擔心得要命。一天到晚要我三思而後行,他們擔心的,難道我就沒想過嗎?」 還有的孩子說:「我爸媽說,他們很為難。一想到我要轉換跑道,就吃不下,睡不著。我跟他們說,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負責,請他們不要擔心。他們就說:『天下父母心,哪有不擔心的?』但是,看到他們擔心成這樣,我很懷疑是否還要堅持下去。」 這正是一種情緒勒索,透過讓孩子的內心充斥著罪惡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堅持。此刻,父母變成了孩子狀態(吃不下、睡不著,需要有人安撫照顧),反過來要孩子回頭解決他們的擔心、恐懼與焦慮。 於是,孩子便無法真正大刀闊斧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了! 支持孩子往前看,自己的人生自己照顧 真正「為了孩子好」,不是為孩子擔心、操煩,而是讓孩子回到孩子的角色,放手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創造專屬於自己人生的成功快樂。 請相信,孩子出生便已具備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成功快樂的能力了。父母的任務是催化孩子將這些能力充分地展現出來,而非左右孩子該如何使用這些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愛,若是帶有過多的焦慮、恐懼或擔心,往往來自於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創傷經驗,或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一些未能完成的缺憾。這些問題該由大人自己去處理,而非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去承擔,甚至無意間成了父母的照顧者,而無法將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好。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一直回頭看父母,如何將心力聚焦在眼前的挑戰,又如何全力以赴地追求成就呢? 父母唯有安頓好自己的內心,才能有足夠堅實的力量,支持孩子的成長。請用個成人的心態,照顧好自己吧!如此,孩子便能毫無罣礙地充分發展自己的人生,長成自己真正的模樣。 (本文撰寫於2016年4月19日,文中案例均經過編修,以符合助人專業倫理)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究竟是「不適合」還是「害怕失敗」?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前些日子有個學生來找我,要我幫她練習大學甄選入學的面試。她在學校統一辦理的模擬面試中,因為緊張過度而表現不佳,確實令人擔心。 她申請的是心輔相關科系,從高一起便立定志向成為一位心理助人工作者。高二參加學校的同儕輔導志工,更是嚮往有一天能成為專業的助人者,也許是學校的輔導教師,或是社區機構裡的心理師。 我請她找了一群同學前來,模擬團體面試時可能出現的情境。整場下來,她緊張焦慮到話都講不清楚,帶著挫敗的心情回班上去了。 那天放學前,她來到我這兒,眼眶泛紅地告訴我:「老師,我想,我還是不要去參加面試好了。」 「為什麼?這不是妳夢寐以求的科系嗎?」我不解地問。 「我剛剛想了一個下午,我大概不適合從事這份工作吧!」她哽咽地說。 「是因為剛剛模擬團體面試時表現不佳,讓妳有了這個念頭嗎?」我看著她問。她點點頭,眼淚掉了下來。 原來,剛剛與她一同演練的同學,申請就讀的全非心輔相關科系,卻都能在模擬情境中侃侃而談,相較之下,她深受打擊,自信全無。 「在模擬面試時,妳確實是緊張了些。然而,沒有人能斷定妳是否適合走這一行,這得實際進去學習,甚至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後才會知道的。」我停了一下,接著說:「然而,妳關心的究竟是自己『不適合』,抑或『害怕失敗』呢?」 -- 對於無法掌握的事情,我們總是感到焦慮不安。 當我們走在邁向某個目標的路上,如果先前有一些徵兆顯示我們的表現不如預期,我們很容易直覺地推論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是走這一途的料」,接著打定主意結束旅程。 我們會對自己解釋:「這個目標不適合我。」 像是一些學生在上了高中後的第一次段考中,某些科目的成績悽慘無比,挫敗之下便斷定未來自己在這些科目上,不可能有任何起色。同時,在內心裡告訴自己:「我不是讀這一科的料」。 常見的是,許多孩子因為高一剛開始的數學成績不理想,便認為自己缺乏鑽研數理科目的天分,打定主意將來走社會組。接下來,凡是遇到數理科目都不再花心思研讀,成績不好之下更應驗了自己的想法。 這是一種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的認知思考模式,只憑一次的表現就為未來類似情境下的表現下了定論,帶來的後果便是侷限了自己在這個領域發展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常因此不願意給自己機會再嘗試努力了。 然而,沒有持續嘗試過,誰知道事實就會是如此? -- 研究所二年級快結束時,我曾一度有了轉換跑道的念頭。 大學部加碩士班將近六年的輔導與諮商專業訓練,眼看就快完成,我卻在此刻萌生放棄從事諮商專業工作的想法。 我找我的指導教授討論這件事,我告訴他,我認為我不適合走諮商這一途。我請教他,在相關領域是否有我還可以從事的工作,或者,我該去念個其他領域的學位? 「你是不是因為修了某門課而感到挫敗,才這麼想的?」指導教授眼睛直視著我,一針見血,直中要害! 「我……確實在那門課中,感覺到自己的諮商能力拙劣到不行。」我嘆口氣說道。 「與你一起修課的同學,有多少人經過那堂課後,對自己的諮商能力感到深具信心?」他又問。我回答:「我想,應該很少。」畢竟那門課的授課教師是出了名的嚴格。 「是呀!何況,你並沒有被當掉。」我說不出話來了。他老人家瞇著眼,微笑地對我說:「不要放棄諮商!」 不要放棄諮商!這句話,至今仍迴繞在我耳際。我聽進去了,也撐到現在了。回頭看看這幾年的實務工作,也還算是有聲有色! -- 我能體會這孩子的感受。 模擬面試的挫敗讓她失去了繼續前進與挑戰的動力。她直覺地把面試時的表現與從事心輔工作的能力與特質劃上等號,為自己下了一個結論:「我可能不是走助人工作一途的料吧!」 然而,在她內心深處,最害怕的其實是去面對「萬一面試失利而落榜」的事實。為了避免失敗,於是告訴自己並不適合,乾脆別去參加面試算了! 然而,如此一來,雖逃過了失敗,也喪失了成功被錄取的機會。 於是,我告訴這孩子:「面試時的表現,與妳是否適合就讀這個科系,是沒有直接關連的。若妳決定不去參加面試,妳也就失去了一個驗證自己是否適合的機會了,那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而一直以來,我看到的,是妳對於心輔領域的強烈熱情。請不要忘記妳的渴望,這是妳如此努力的初衷,即使可能在面試中鎩羽而歸也是一樣!」 夢想,若不去嘗試,終究是空想,別因為害怕失敗而留下遺憾了! (本文撰寫於2016年4月12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考前的最後一哩路—贏在好狀態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距離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不到一個月,高三學生無不上緊發條做最後衝刺。 最近有個孩子來找我,說她越到考前,複習的狀況越是每況愈下。 她是個課業成績一向名列前茅的高三學生,師長無不對她信心滿滿,認為考上頂尖大學已是她的囊中物。她對自己也有很高的期許,心中早已設定好理想中的目標校系。 「我不知道怎麼了,成績越來越糟。半年前模擬考還在校排前二十名,後來退到五十名,最近一次連前一百名都排不上了。」 她雙手握拳、神色凝重,說著說著,便哭了出來。我試著同理她的無力與挫折,我知道她心急如焚,畢竟到了最後關頭,如果成績不見起色,確實叫人著急! 「告訴我,最近妳的生活及溫習功課的狀況如何。」 她說,自從模擬考成績退步後,每天便花更多的時間唸書了。然而,她卻發現,自己更難以保持專注,複習每一科目需要耗費更長的時間,同時很容易忘記,或者難以回想起明明記熟的書本內容。 每天上床就寢都是深夜了,睡眠品質卻不佳,入睡困難又惡夢連連,早上起床時總感到沒睡飽。白天上課或讀書時常精神不濟,呵欠連連,不管是平日在學校或假日在家時,都是如此。 「現在讀起書來像是鬼打牆,我究竟是怎麼了?」她泣訴著。 彈性疲乏—越是用力,越是無力 我想起高中時期,我的課業成績一直還算不錯。升上高三,同學們開始為了大考努力衝刺時,我的讀書狀況卻越來越糟。當時的症狀與這孩子所說的頗為類似。 事實上,這是長期應付考試過程中出現的副作用之一—彈性疲乏,特別容易發生在那些自我期許相當高的學生身上。 當人們長期處在高度緊繃狀態中,顯少有機會放鬆或喘口氣時,久了就會像橡皮筋被過度使用一般,失去了彈性。 當我們上緊發條對課業全力衝刺時,是處在身心高度緊繃狀態下的;身體動員了全身的資源在大腦的運作上,讓我們在課業上能夠有傑出的表現。只是,時間久了,身體自然會抗議。於是我們會突然感到無力,讀書不再有勁,難以專注,昏昏欲睡,欲振乏力,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試圖透過這種方式,要我們的身心運作恢復平衡。 而當我們發現自己不再能像之前那般如有神助地讀書時,在求好心切下,內心便感焦躁不安,再加上大考將至,時間壓力更使人氣急敗壞。 於是我們試著動員更多的身體能量投入課業上;無奈,大腦就是不聽使喚,換來的卻是一連串的身心失調,如失眠、精神渙散、情緒起伏不定、無法專注…..等。 於是,越是想用力,越是感到無力! 有些孩子甚至乾脆放棄努力,考得好算是賺到,考差了就自我安慰:「不是我能力不夠,而是我沒努力而已。」 維持平衡穩定的身心狀態 在大考將至的關鍵時刻出現彈性疲乏的身心狀態,實在令人挫敗不已。 事實上,經過好幾個月的準備,在大考將至的前幾個禮拜,最重要的已不是還能念多少書,記住多少書本內容,畢竟這應該是長期累積的過程。 真正重要的,是維持一個平衡且穩定的身心狀態,如此才能在考場中將過去所學正常發揮;而狀態好的時候,甚至還能夠有跌破眾人眼鏡的突出表現。 在這距離大考只剩三、五個禮拜的時間內,究竟該做點什麼,以幫助自己調整並維持在一個平衡與穩定的身心狀態中呢? (一)讓心態歸零:不論過去大小考試或模擬考成績表現如何,都已經過去了。考試成績漸入佳境,自然可喜可賀;成績不如預期,也不代表大考中注定會如此。讓這些分數留在過去吧!你知道你真正的目標是大考。 (二)規律作息:越是接近大考,越是要讓自己的作息保持正常且規律。在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堅持不熬夜,每日睡飽七小時,午飯後小憩二十分鐘。規律的作息是要讓身體不需要耗用資源一再適應新的生活型態,而更能騰出能量應付眼前真正重要的任務,這會使你的讀書學習更加有效率。 (三)定時運動:越是覺得讀不完,越是要花時間運動。運動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自律神經,使身心平衡穩定。運動後大腦分泌的腦內啡,會令我們感到心情愉悅,能幫助我們放鬆心情,同時擁有成就感。 過去我在準備考研究所的時候,每到下午四點便會強迫自己中斷複習,走出圖書館到學校後山走一圈,大約花費一個小時,這使我晚上的讀書效率提高不少。 (四)擬定考前複習計畫:我相信,求好心切的你,早已有屬於自己的考前讀書計畫表。我只是要提醒你,別把各科複習的時間排得太緊湊,多留點彈性時間。相臨時段安排不同性質的科目,以讓大腦有時間抽換情境,這往往能激發思考,並提高專注力。 (五)捨棄旁枝末節:許多人越到大考前,越感到自己沒念熟,便想把書本裡的所有內容全都塞進腦袋裡。事實上,越是大型的考試,越是瑣碎的細節根本不會出現在考題中。反而該把時間花在還沒有完全釐清的大概念上,尤其是過去寫考古題時,一再出現但又一再犯錯的觀念,那正是會一再出現的題目。 (六)穩定情緒的儀式化行為:你需要培養幾個能穩定情緒狀態的技巧,當你感到焦躁不安,或考試期間心神不寧時,可以派上用場。常見的包括腹式呼吸(吸滿吐盡)、身體掃描及漸進式放鬆、敲打穴位、小口喝水、眼球轉動、禱告、靜坐……等。你可以去請教學校的輔導老師,他們會樂意教你一些方法的。 (七)擁抱自己的無力感:即使你做到了上述幾點,內心的無力感仍然會突然間撲天蓋地襲來。情緒感受是一份訊號,提醒我們要做點事情讓身心恢復平衡,需要被我們看到。 你可以靜下來,把注意力放至內在,注意那份無力感出現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同時對著它說: 「我覺得很無力,我感受到你的存在了,謝謝你用這種方式提醒著我,而我也看到你了。我會適時地讓自己休息與放鬆,更加愛惜我的身體。現在,我請求你能夠支持我,帶給我專注與清晰的狀態,謝謝你!」 你可以用你的手觸碰著那無力感出現的部位,同時想像著自己透過手,向無力的情緒感受傳遞出愛與溫暖,慢慢地融化那份不舒服的感覺。 (八)相信自己的步調:保持平衡與穩定的身心狀態,你需要有自己的步調。你可能會受到師長或同學的影響,懷疑自己此刻的做法是否合適?請相信,這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沒有一體適用的做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堅持以自己的步調往前行,穩紮穩打地直到完成考試。 找回昔日好身手,從穩定身心狀態開始 事實上,學生應付重大考試與運動員準備上場比賽是很類似的。 運動員日以繼夜地苦練,為的就是在重要賽事中的一鳴驚人。有經驗的運動員絕不會在每次練習時都拼了老命,用盡全力,而是有計畫地逐漸強化自己的技能與體力,並且在即將上場前,設法讓自己維持在顛峰狀態。 許多運動員在職業生涯低潮時,往往不是技能退化或不如人,而是突然間找不回昔日好身手時的感覺。換句話說,是當時的狀態不好。 因此,身心狀態決定了一個已經有充分準備的人的表現;甚至準備不足者,也可能因為調整到穩定的狀態而異軍突起,成為黑馬。 親愛的孩子們,在考前的最後一哩路上,你調整好你的狀態了嗎? (本文撰寫於2016年4月4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課業學習只是眾多人生議題中的一個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在推展學習輔導與諮商的過程中,我一直很難回答老師或家長的一個疑問:「孩子有網路成癮的問題,如何幫助他將注意力放回課業學習上」? 類似的問題像是:「孩子現在忙著談戀愛,怎麼讓他多花點時間唸書?」、「孩子沈迷於小說,怎麼讓他願意多讀點課內的書?」、「孩子老是把時間花在社團活動,都荒廢課業了,怎麼辦?」 以網路成癮來說,這個問題背後的假設,是網路過度使用造成了課業表現低落的狀況;解決了網路成癮的問題,自然能將心思放回課業上。或者,讓孩子知道課業學習比一天到晚掛在網路上重要多了,就能讓孩子不再留戀網路,而能用心向學。 這種觀點某種角度來看並沒有錯,只是過度簡化了問題。 -- 想一想,網路世界(不論是網路社群或遊戲)與課業學習比起來,哪一個比較有吸引力?當然是網路!如果我們沒有看到問題背後更複雜的影響因素,而把網路和課業兩者並列比較,要孩子二選一,孩子再怎麼樣也難以從網路世界重返真實人生。 事實上,成癮行為與關係的斷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請參考《自我破壞行為來自於關係的斷裂》一文),任何形式的成癮常來自於在現實生活中缺乏有意義的人際連結,而青少年最常見的成癮行為就是網路使用。 因此,面對網路成癮的孩子,我們經常要處理的是人際關係斷裂的問題,特別是家庭中的互動氛圍,包括與父母的關係。一個人能在實際生活中獲得有意義的人際支持,與家人、朋友之間有著穩定、信任、自在且親密的人際連結,自然會從原屬於自我破壞行為的網路成癮中,重新將精神投入建設性的行為,如課業學習中。 因此,要先處理的是關係的議題,而非課業學習。 -- 上述的例子可以放在孩子生活中的各項議題上,包括親密情感、身體健康、生涯願景、情緒與壓力、社會關懷、自我概念……等。這每一項議題在孩子的生活中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個孩子現階段選擇關注的焦點也都不一樣。 確實,當孩子在任何一個人生議題上出現困擾,都可能影響到課業學習。沒有一個孩子故意要把書念差,沒有一個孩子故意要在課業學習上失敗。孩子們大多知道課業學習的重要性,但時常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意願投入學習中,卻缺乏讓自己能堅持下去的動力。 如果一個人將其內在力量的大部分都用在應付其所關心但難以處理的困境上,自然只剩下少部分的力量可以用在課業學習上了,更何況,這些少部分的力量,還要分配給生活中的其他任務。 -- 然而,孩子目前關注的困擾焦點若未能先被協助解決,心思自然難以放到課業學習上。此時,師長花再多力氣與孩子討論課業學習,常常是徒勞無功。 孩子會選擇關注的,自然是目前正感到困擾的,或者是認為別具意義的議題。如果我們談話的內容觸碰到孩子目前關注的事情,孩子通常會很想談;給予多一點的引導,孩子自然會侃侃而談,自然開啟了對話的可能性。 因此,與其想著如何讓孩子把心思重新放回課業學習上,不如正視孩子目前所關心的話題。大人的這個舉動,正是肯定也認同了孩子目前關注話題的重要性,站在這樣的基礎上,孩子才願意跟我們討論分享。 而任何一個議題可能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問題型態,背後都可能有著相當複雜的影響因素,需要花費大量心思深入探究。 身為師長的我們,若只是選擇性地重視某些孩子的生活議題,有些看得重,有些不屑一顧,只會讓孩子感受不到來自師長的支持,而與我們的隔閡越來越大。 -- 時常遇到學生來找我談話,告訴我,他們的課業成績不斷下滑,感到很擔心。談著談著便說到跟朋友相處的狀況去了。 「最近被班上同學孤立排擠,每天都很害怕來上學!」 「我的好朋友現在時常跟別人在一起,好像不太想理我了!」 「每次分組做報告,都是我做得最多,其他人都在混,真的很不公平!」 「我管不住自己的脾氣,老是說錯話,沒有會人喜歡我!」 孩子們往往說到淚流滿面。我知道,人際關係上的困擾,才是他們此刻真正最在意的,只是長久以來大人所建構出來的社會期許告訴他們:「把課業學習搞好才是正道!」 於是,連孩子們自己都在心底否認了那些其實自己很在意的事情的重要性。 我會告訴他們:「我們就來談談你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吧!我想,這才是你真正關心的。」 其實,孩子們真的很期待有人可以跟他們談談他們心底真正關切,但又不敢明說的話題。 -- 我雖然長期鑽研學習輔導與諮商,但從來不認為對於學習議題的協助該凌駕於其他議題之上。我們提供孩子的協助,要視孩子的需求而定,而不是師長的需求。孩子此時關注的焦點不在課業學習上,硬是與孩子討論各種能提升其學習表現的學習策略,孩子只會用各種積極或消極的對抗來回應師長。 人生的議題十分眾多,課業學習只是其中一個而已。 而事實上,這些議題之間彼此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因為人生是一個整體,本是無法被切割成各個部分的。 若我們把人當人看,就會去正視孩子長過程中每一個關切的面向。別讓孩子自己都誤以為只有課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而錯失了去關注與經營那些對人生發展也有十足影響力的層面。 (本文撰寫於2016年3月30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轉眼之間成熟了—時間總是最強大的老師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白雪老師是我相當喜愛的一位教育工作者,溫暖、親切、和藹的外表下,有著滿滿的愛心與豐富的人生智慧。 白雪老師是個退休的國中教師,曾在演講中提到,幾個月前才從她手上畢業的學生,當時還是牛鬼蛇神半獸人的樣貌,過了一個暑假,升上高中,突然間變成熟了,彬彬有禮、穩重謙和。 「真是嚇死我了!」白雪老師這麼形容這個現象:「而且還時常碰到這種事!」 高中端的老師稱讚白雪老師在國中時把學生教得很好,白雪老師則納悶地覺得高中老師才是有神奇魔法的人,可以讓學生整個人「改頭換面」。 「我都差點認不出來了!」她誇張地說。 -- 聽著教育前輩幽默詼諧地分享,我印象深刻,但當時仍年輕的我,難以體會箇中意涵。 直到最近幾年,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畢業上大學去,偶爾回來探視我,這才驚覺,白雪老師的誇張不是沒有道理的。前一陣子還搞不清楚狀況的孩子,半年、一年不見,說出來的話便擲地有聲、頗有見解,令人耳目一新! 我很喜歡聽孩子們回來分享他們在大學裡的故事。我也常好奇地問他們:「我覺得你們長大好多喔!是什麼讓你們在短時間內都變得更成熟了?」 「有嗎?有很大的不同嗎?」孩子們聳聳肩,笑著說:「不知道耶!我們就是這樣每天跟著大家過日子罷了!」 真是見鬼了!在平淡無奇中,孩子們就偷偷摸摸地改變了。 -- 這讓我想起我的幾個個案,在他們高中時,因為各種原因而有著情緒困擾,我一週一次地與他們晤談,陪著他們走過三年。這些孩子就是在畢業前,仍然難以露出一絲微笑;再不放心,我也得祝福他們,送他們走出校門,展開大學生活。 過了一個學期再見面,這些孩子臉上帶著光彩,充滿朝氣與熱情;話匣子一打開,滔滔不絕地說著大學生活的趣事,與半年前那個每天愁容滿面,說起話來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小鬼,真是判若兩人。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改變,常常在不知不覺中。 與你朝夕相處的人,一天到晚見到面,你不容易察覺他有任何不同;若隔個一陣子沒見,變化與差異就顯現出來了;這就如同許多父母都覺得,別人的孩子長大得特別快一樣。 於是,當師長的人,因為不容易看到每天相處在一起的孩子的成熟與轉變,也不容易給出讚美與肯定。倒是缺點與偏差之處特別容易看得見,因此總是數落得比褒揚得多。 即使如此,仍不足以解釋短短幾個月沒見,孩子就「脫胎換骨」的奇蹟現象。 -- 會不會,是新的環境讓人快速成長了。不論從國小到國中,國中到高中,高中上大學,在新的環境中,有新的身份認同,也會有新的自我期許,自然展現出符合這個階段該有的典型行為。 而在新的環境中,有著各種新的刺激,同儕、師長、學習內容、軟硬體設施、文化氛圍等,都能將人們催化出一番新氣象。 有許多孩子在高中階段總是悶悶不樂,眉頭深鎖,上了大學便成了開朗少男少女了。或許是因為,大學多了更多自由與自主的空間,少了家庭的束縛以及高中時沈重的課業壓力,那些「不得不」不再如影隨形,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空氣與對自我的掌控感。 一個環境的轉變,許多原有的症頭全都改善了。環境對人的影響之深,難怪孟母要三遷,擇鄰而居,實在不無道理。 -- 改變,也許是觀察者的錯覺,也許是環境的影響,會不會,最大的推手,其實就是只是時間?那些改變的發生,就是時間到了而已,不多也不少,剛剛好而已。 時間把一個人從幼稚帶到成熟,也把一個人從強壯帶入衰老與死亡。在這自然發生的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增加些正向或負向的影響因子。 在時間的面前,我們都得謙卑地臣服。 或許,幾年來的輔導與諮商,未能見到孩子在情緒或行為上的進展,不是這些努力沒有用,而是時間未到。這些生命中的養分,都被孩子們一點一滴地吸收了,就待時機成熟,或許是在新環境中,或許是有了新的機會,或許,就是在莫名其妙間,改變發生了! -- 因為逐漸體會了這個現象,對於處在困擾中孩子,我開始懂得去等待。過去,當學生出現狀況,我會與他的家長一般著急,總是心急如焚地給出各種建議,要家長積極地做點什麼;而現在,則會在與家長談完後,多加一句話: 「別急,多點時間觀察與等待,也許自然就會改善了。」 正如恩師賀孝銘教授常說的:「慢慢來,比較快!」 時間總是最強大的老師,在時間面前,我們都得學會懷抱希望並耐心等待。 (本文撰寫於2016年3月21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Recent posts

Google search engine

Popular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