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得接受,有時候就是很難安慰得了孩子的心情

-

该图片由Enrique MeseguerPixabay上发布

你知道,父母最能對孩子發揮影響力的時刻是什麼嗎?

就是在孩子遭遇困境,心情沮喪挫敗時。此時,父母的溫暖關懷,能讓孩子感覺到被接納與被理解,會在孩子心底注入滿滿的能量。

同時,親子關係的品質會越佳。親子關係夠好,父母對孩子自然能有影響力,人生智慧才能成功傳遞給孩子。

我知道,你也想當個溫暖關懷、能與孩子貼近的家長。但有時候,在孩子心情低落時,你想盡辦法安慰孩子,不論說什麼,孩子卻都不能接受,依然處在情緒低落或沮喪之中,這可能讓你感到很挫敗。

孩子不想談,該繼續提起這件事嗎?

之前,曾有一位母親提到,她的孩子代表學校參加比賽,賽前準備多時,但比賽卻失利了。說是失利,其實只是沒拿冠軍,第二名而已。但孩子卻因此十分懊惱自責,悶悶不樂了好多天。

「我試著同理他、安慰他,聽他訴說,同時也幫他正向聚焦。我告訴他:『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雖然沒拿冠軍,但你的付出,也為你帶來許多成長,不是嗎?』。但這類的鼓勵或安慰,似乎都沒有用。他還是很難過,甚至要我別再說了!」

這母親嘆口氣,說:「我該怎麼做,才能安慰得了他呢?」又說:「孩子不想談了,我還要繼續提起這件事嗎?」

「我看到你如此關懷孩子,但孩子似乎不領情,或者心情沒有比較好,你的感覺是什麼?」我問。

「我看他這樣意志消沉,我也很難過呀!我不知道,是哪裡做錯了,或做得不夠?」

「你猜想,你可能也會感到失望或挫折吧!」

我會這麼說,是觀察到,這位母親期待孩子能在自己的安撫之下,成功地平復心情,重拾笑顏。然而,事實卻不如預期,不論母親怎麼做,仍無法讓孩子開心起來。除了擔心孩子之外,更多的是對自己感到失望吧!

「對!我確實蠻失望的,也頗為懊惱!」她點點頭。

這份情緒感受,是誰的呢?

「你已經為孩子做了很多,也盡力了,但孩子的心情仍不好。你能夠允許孩子的心情,暫時沒那麼快好起來,繼續難過一陣子嗎?」

眼前的這位母親,陷入沉思。過一會兒,她說:「好像很難!我看到他這麼難過,我也很心疼,我好想幫助他,卻覺得無能為力!」

「是呀!孩子用盡全力,但卻沒能如預期奪冠,內心對自己失望,大概也是這種感覺吧!」當我這麼說時,她用力點頭:「對!好像是耶!」

孩子因為比賽失利而對自己失望,這份感覺,是誰的呢?是孩子的!

母親因為安慰無效而對自己失望,這份感覺,是誰的呢?是母親的!

然而,這位母親卻把孩子的痛苦,背在自己身上,認為自己有責任要幫孩子解決這份失望的感覺。同時,也把自己的失望,丟到孩子身上,希望透過讓孩子心情好一點,來減輕自己內心的失望程度。

於是,大人的情緒便和孩子的情緒,糾結在一起了!

非要孩子趕緊好起來,大人才能鬆口氣

長期下來,每當孩子心情不好時,大人看了也心疼不已,就會急著要替孩子的困境,找到解決方法。因為,只要孩子能夠心情好些,自己也會感到好些。

所以,我們常看到不少家長,在孩子被欺負、受委屈時,二話不說就要出馬向對方討個公道;名為保護孩子,事實上並沒有顧慮到孩子的感受,也可能讓問題越滾越大。

一樣的,我們常會在孩子難過時,脫口說出:「別難過了!」「看你這樣難過,我也感到很難過!」試問,當我們這麼說的時候,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自己好?

體貼乖巧的孩子,會立刻收起情緒,強顏歡笑,讓父母感到放心。孩子正用這種方式,來照顧父母的心情,來愛著父母。但同時,自己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體驗與消化內在複雜的情緒感受;或者,得把一些傷痛壓抑到內心深處。

這樣的情緒應對模式,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就成了慣性。不論是在職場、親子或婚姻關係中,也會無意識地壓抑自己的情緒。當看到自己在乎的人難過時,自己也會陷入痛苦難耐中,非要對方趕緊好起來,自己才能鬆口氣。

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步調消化情緒

所謂接納孩子的內在,不只是貼近或觸碰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允許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步調,去消化與安頓自己的情緒。有時候,龐大且複雜的情緒,就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調適。

這麼做,不只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傳達一份尊重與信任。

所以,比安撫孩子更重要的,是大人需要先處理,因為看到孩子難過,而自己也感到心急如焚、沮喪失落的心情。

「你願意試著接受,你已經用盡全力,卻暫時無法幫助孩子平復心情這樣的事實嗎?」

她似乎明白了什麼,點點頭說:「我願意!」

「可是,這很難呀!你內心的失望或懊惱,怎麼辦呢?」

「我知道,那是我的情緒感受,我得自己先去安頓好自己。」

我點點頭,說:「我很高興聽到你這麼說,也很欣賞你願意為自己的期待落空負責,這真的不容易!」

為自己的期待負責,但仍不放棄表達關懷

「那麼,我是不是就暫時不要理他,別提這件事了?」

我搖搖頭,說:「我不是這個意思。你依然要去關心他,但可以放慢步調。你可以透過日常觀察,找到適合的時機,邀請他談談他的心情與想法。但如果他不想談,就尊重他。」

我相信,大人一旦能先安頓好自己,妥善處理期待落空的失落,自然就能判斷怎麼做會更好,也能更有效地與孩子連結。

同時,孩子也會在我們身上學到,如何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感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也不過度承擔他人的情緒責任。

(本文撰寫於2022年5月27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