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心理學,善待自己,活得更好

-

该图片由BirdiennePixabay上发布

社會大眾對於心理領域的人,常有這樣的想像:「你是學心理的,一定很懂自己、很懂人性吧!」或者,有人會說:「真羨慕你,你與孩子或家人,一定相處得很好吧!」

事實上並不然!我進入心理學領域並從事助人工作已久,也有迷失方向的時候。就像,我可以把教養觀念講得頭頭是道,但我也常搞不定我的女兒。

然而,幸運的是,心理學的知識幫助我,在面對情緒困擾或關係困境時,比較知道該怎麼做,不至於慌了手腳。

大部分的人,雖然生活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卻還不到需要尋求心理諮商或去精神科掛號的程度。然而,接踵而至的生活壓力與煩惱,卻也常令人活在苦悶或煩躁當中。為了紓解這些心裡的苦,便透過各種外在刺激,讓自己暫時麻痺或忘卻痛苦,像是享受美食、過度花費、沉迷網路、賭博、酗酒、熬夜……等。

大量的外在刺激或許能暫時讓人感覺好些,但長期而言卻會帶來更多麻煩、越陷越深。

鑽研心理學讓我知道,人生困境的解方常不在外頭,而是內在。自我探索是通往幸福的渠道,尤其是面臨人生困境時,更需要靜下來,向內探究自己。

我是「哇賽心理學」的忠實粉絲,常從粉專文章或Podcast中獲益良多。他們多年來致力於推廣大眾心理學,將心理學的學術研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讓人們認識與應用心理學知識。

《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這本書,也是秉持這樣的態度,談到現代人常見的十九個生活困境,包括人際互動、自我關係與家人相處等面向,並為這些人生難題一一提出解方。

我特別深感共鳴的是,現代人常有「手機滑不停」的問題;明知道自己在浪費時間,卻又停不下來。書中談到「錯失恐懼症」的概念,我非常認同。在資訊爆炸的現代世界,打開手機連上網路就能無限閱覽,但也讓人深怕錯過什麼,而不願意下線。

如果我們無法覺察與面對內心的擔心,停下來深度探索自己要的是什麼,我們恐怕會繼續深陷資訊恐慌中。

還有一個主題,我也很感興趣。書中提到,為什麼家人間彼此相愛,卻又難以自在相處?那是因為,當家庭成員無法滿足彼此的期待,卻又拼命想改變對方時,結果就是無止境的衝突或對立。

事實上,即使是最親近的家人,也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學習去接受彼此的不完美。那些家人身上讓你看不順眼的地方,只是你們之間的差異。你當然需要盡力溝通,但也得尊重或接受這些差異。從家庭擴及到各種人際關係,何嘗又不是如此?

很謝謝「哇賽心理學」寫出這本好書,透過心理學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種種生活困境的成因與解方,透過自我探索進而能自我調整。

改變,從自己先做起。然後,一切都開始有了不同。

(本文為《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哇賽療心室,19道練習陪你解鎖人生難題》一書推薦序,同步刊載於「親子天下」官網中)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