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連結

冷漠的大人與疏離的孩子

有些家長誤解了尊重的意涵。尊重並非只是對孩子表現出絕對的信任與支持,就完全放心地讓孩子獨自面對自己的生活課題了。親子之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便是建立起穩固的情感連結。

分離,是親子關係唯一的途徑

藉著孩子的生命發展,我們都有機會再長大一次。 當我們學會,負責任地把自己的人生活好,正是給孩子人生最棒的禮物。因為,親子關係終將指向分離,你不可跟在孩子身旁一輩子,但卻能讓那份愛化為力量,陪伴孩子終身。

聽懂孩子的情緒訊息,下一次會做得更好

沒有父母是完全準備好,才擔當親職。我衷心期待,每一個初為人父或人母的大人,都能擁有《恆溫教養》這本書;你不需要做到最好,但透過學習與反思,可以更好。

走向身為父親的自我覺察之路

我認為,本書最精彩之處,是仁廷對「父性」與「父職」等概念的論述,這是坊間教養書中鮮少提及的。拜讀這個章節,能讓身為父親者,深刻自我反思——如何保有父性傳統中的美好特質,同時與孩子及家人有著親密的連結。

媽媽,可以別再幫我道歉了嗎?

那些沒有被正確理解與善待的特殊孩子們,長期處在來自家庭及學校的毒性壓力下,對身心功能都會造成巨大損害。然而,只要身旁有成人人願意溫暖接納與穩定支持,哪怕只有一個人也好,都能對這些傷害具有緩衝功能,甚至,開啟正向循環。你,願意成為這樣的大人嗎?

讓孩子感到自己有多糟,不會讓孩子變得比較好

我們誤以為「知錯」了,就會「能改」,事實上,不一定如此,通常有兩個原因:第一,雖然知錯,但不知道如何改起;而第二的原因,與第一個環環相扣,行為的背後都有著未被辨識出來的「正向意圖」。

謝天謝地!是網路把孩子給接住了

手機網路只是媒介,雖有許多讓人著迷的元素存在,但真正的問題,還是人們的心理困擾。而孩子因為生活遭逢困境,內心長期缺乏價值感與歸屬感,因而身陷網路世界,做父母師長的,反而要感謝網路的神救援。

小學生難溝通?難道孩子的青春期提早到?

怎麼會有一本書,標榜要教父母如何與家中的小學生溝通互動呢?翻閱《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之後,我才豁然開朗。那些在青春期時才會出現的暴躁情緒、對立反抗、冷漠無言或拒絕溝通,早在小學階段就已經一一顯露,只是頻率不高,或者力道不強;再加上這個時期,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賴程度高,讓父母誤以為小學生不難溝通。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