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安頓

喂喂!「我要餵餵」,究竟要餵,還是不餵?

餵女兒吃飯時,一開始我頗有罪惡感;總覺得這麼做太過寵溺,剝奪她學習生活自理的機會。但後來,我越來越能接納自己。我考量的是,大人自己的需求也應該被照顧到。有時候,就剩下幾口飯,餵一下,大人小孩都能很快地鬆一口氣,至少不會讓餐桌像刑場。

為生活找到主導權,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好

《給我一點耍廢的勇氣》這本書,在我看來,「耍廢」的用意,其實是有意識地為自己爭取一些生活上的主導權。當你感受到,自己其實有機會支配自己的生活時,哪怕只有一點點,都會比較有希望感。

「婚姻好朋友」的啟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虛構的幻象中,尋求離苦得樂

如果,有一個隨身攜帶的工具,可以有效地改變你的感官經驗,讓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畫面,只聽到你想聽到的聲音,只接觸到你喜歡的感覺,你是否想要試試呢?

當計畫趕不上變化,與其怪罪,不如安頓內在

我們常以為,有了怪罪的對象,有人該為此事負責,問題就會解決了。問題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怪誰也沒有用;更何況,有時根本難以釐清責任歸屬,追根究底其實沒太大意義。

無論對自己滿意或失望,都可以疼惜自己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是一本創傷療癒經典之作,書裡談到原諒這個議題時,提醒讀者,如果我們沒辦法好好地去經歷與感受那些憤怒與恨意,我們是不可能做到原諒的。充其量,都只是在壓抑罷了!

運用心理學,善待自己,活得更好

社會大眾對於心理領域的人,常有這樣的想像:「你是學心理的,一定很懂自己、很懂人性吧!」或者,有人會說:「真羨慕你,你與孩子或家人,一定相處得很好吧!」事實上並不然!

父母也得接受,有時候就是很難安慰得了孩子的心情

所謂接納孩子的內在,不只是貼近或觸碰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允許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步調,去消化與安頓自己的情緒。有時候,龐大且複雜的情緒,就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調適。這麼做,不只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傳達一份尊重與信任。

考試倒數好緊張,如何不被焦慮淹沒?

如果你在考前有上述情形,那麼,你的壓力指數恐怕瀕臨爆表,是該好好調整一下自己的身心狀態,才不會讓自己的心智,被那些因壓力而來的焦慮或恐慌給淹沒,導致最後關頭功虧一簣。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