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連結

「第一個人是誰生的呀?」當孩子展現無限好奇時

幼童大約從三歲開始,就會不斷問「為什麼」。問「為什麼」是正常的發展歷程,代表他們對世界運作產生好奇,同時,開始具備因果關係的概念。他們想知道,是什麼導致某一個現象發生;然而,他們腦袋裡相關知識還太少,難以問出具體的問題,所以直接拋出「為什麼」三個字。

浮動的遊戲規則:學會如何贏,也能面對輸

孩子的遊戲,就是真實世界的縮影。我們需要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到成就感,同時也要教導孩子,爭取勝利的同時,也要欣然面對失敗。因為,真實的世界就是如此,有輸有贏。當孩子贏的時候,請恭喜孩子,肯定孩子的努力與用心。當孩子輸的時候,請安慰孩子,接住孩子的情緒,並肯定孩子願意接受挑戰;接著,再與孩子討論,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

孩子的「我的最愛排行榜」

明明,我對孩子的付出也不少,參與育兒絕不馬虎。甚至,孩子初生的頭三年,幾乎都是由我陪睡、哄睡,照理說,應該和我親暱得不得了。怎麼才一晃眼,孩子就把我當仇人?其實,幼兒大概在二至六歲時,常會「偏愛」雙親之一,特別是偏愛媽媽,這是相當正常的。

真實面對關係中可能「不被需要」的失落

不論婚姻、家庭或職場,或者任何人際關係,都難免經歷變動與轉折。不同時期,每個人的角色與任務都會不同。你不能期待一直透過一樣的付出,獲得相同的回報;更不能期待,別人要永遠像過去那般依賴你。

說教,點到為止就好

聽到別人對我們說教,而且同樣的內容重複講時,會讓我們感到自己很蠢,好像自己什麼都不懂,自我價值因而被貶低。

管多一點、管少一點,如何拿捏「剛剛好的距離」?

就我長期觀察,青少年家長的煩惱,常來自於對孩子身心巨變的「不適應」。突然間,孩子不只身形不同了,連講話的語氣和態度都不若從前。青少年不再撒嬌、不再愛分享,總表現出一副人家欠錢沒還的表情,連回答問題也都面露不耐,直叫家長抓狂。

父母也得接受,有時候就是很難安慰得了孩子的心情

所謂接納孩子的內在,不只是貼近或觸碰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允許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步調,去消化與安頓自己的情緒。有時候,龐大且複雜的情緒,就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調適。這麼做,不只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傳達一份尊重與信任。

慢慢來,比較快,改變就在不知不覺中!

或許,幾年來在輔導與諮商上的努力,常未能見到孩子在情緒或行為上的進展,不是這些努力沒有用,而是時間未到。這些生命中的養分,都被孩子們一點一滴地吸收了,就待時機成熟,或許是在新環境中,或許是有了新的機會,或許,就是在莫名其妙間,改變發生了!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