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讓孩子走偏,孩子卻越走越偏?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family-beach-child-toddler-mother-1111818/

之前,常處理一些親子關係衝突的問題,必須請家長來學校一趟,有時要和孩子一塊兒談。許多家長來到學校看到孩子,劈頭就數落,顧不得一旁有著老師在看著,但孩子多半不理不睬,任憑家長念個不停。

有次談話結束,來談的母親與孩子一同走出輔導室。母親準備打道回府,孩子則要回教室上課去。母親堅持要孩子跟我說謝謝,孩子不理她,看都不看一眼;母親則一個箭步抓住他:

「我說,你也跟老師說聲謝謝嘛!」孩子依舊沒搭理。

「你這是什麼態度?快跟老師說聲謝謝,快說、快說!」母親拉高音調,孩子繼續往外走。「你很奇怪耶!說個謝謝會死嗎?怎麼會變成這樣……氣死我了!」這母親繼續對著孩子批哩啪啦地念了一大串。

我瞬間感到很窒息。其實這個孩子與我關係頗好的,平時見了我都會打招呼,說謝謝對他來講根本不難。只是媽媽在,他不想說,說了表示妥協了,於是不理會母親的要求,消極對抗。然而,對我而言,是否說謝謝,根本不重要。

其實,在學校裡,經常可以看到孩子與家長互動時相當真實的一面。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直用著無效的溝通方式在與孩子互動,然後又堅持孩子非得照著他們的意思做不可,十六、七歲的大孩子當然擺臉色給父母看囉!

家長:「我也不想一直念,只是不想讓他走偏了」 

在一次與家長的會談中,一位母親告訴我:「我也不想這樣一直念,一直管,我只是不想讓他走偏了。」

「不想讓孩子走偏了!」是許多父母常告訴我的心底話,這句話讓我思考了許久。父母的本意是良善的,然而,是什麼讓孩子越走越偏,而父母就得越念越多、越管越緊?

不讓孩子走偏,意思應該是,父母給出孩子一個「合理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孩子要如何發展表現,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只要不算「走偏」就好然而,就我長期的觀察,許多父母避免孩子走偏的做法,事實上是要孩子走在他們期待的路上,而非一個可以有機會伸展的範圍。

那條由父母所刻畫好的路線,是唯一的一條路,孩子沒得選,而且窄得很,只有唯一一種走法。也就是說,孩子得活成父母所期待的樣子,不容許半點差錯。

於是,父母扮演起糾察隊,開始嚴密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稍有一點點的越界,「嗶!不行!」;有點不對勁,「嗶!犯規!」。孩子不能有半點自己的主張,卻又動輒得咎,否則立刻被挑毛病、找缺點,被大說特說一番。

不信任孩子,就會找到不能被信任的證據。

所以,你得老是跟在他後面,看著他、管著他,無止境地數落著他的缺點,無時無刻地批評他哪裡要改進,哪裡做得不夠好,沒完沒了。這是一種令人感到窒息溝通方式,就好像一支一又支的利箭,連番射向孩子。只要是親子相見的場合,就沒停止發射過。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許多父母不自覺地試圖把孩子打造成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樣貌,而這理想樣貌又只有唯一一種,沒有其他選擇。所有偏離這種樣貌的任何形象,那怕只是差了一毫釐,在父母心中就是不合格。

我們都知道,沒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即使是雙胞胎也是一樣。每個人出生後就帶著自己特有的天性與氣質在生活。如果家長的心中對孩子成長的樣貌只有一種,那麼孩子得相當辛苦地去符合那種樣貌,卻永遠難以完全做到,當然無法得到父母的肯定。

當孩子發現自己怎麼做都不對,得不到父母肯定不打緊,還不時要中箭,那麼乾脆放棄去迎合父母的期待,大膽地走自己的路吧!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正想拿回人生的主導權,所做所為更加偏離父母心中的標準軌道了。

放寬標準?只是不得不的妥協罷了!

父母見孩子怎麼拉都拉不回來,只好放棄原有的標準,放寬所謂不走偏的定義,與孩子妥協,終究是給出孩子一個比較大的空間了。

然而,即使如此,孩子卻沒有安分地留在這父母「恩賜」的空間中成長,卻硬要走一條與父母意願相左的路,甚至出現種種無法被人們接受的偏差行為。

許多父母哭訴著,難道自己為孩子做得還不夠嗎?

一天到晚盯著孩子,從小為孩子安排許多優質的學習與休閒活動,也為孩子犧牲了休息和娛樂的時間,費了好大的勁,孩子卻越走越偏。

錯把控制當引導 

其實,一開始便為孩子設定好一條所謂理想的道路,要孩子照著走,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做了再多的安排,費了再大的苦心,以為這些是在「引導」孩子成長茁壯,事實上卻只是在「控制」孩子的人生。

曾經聽李中瑩老師說過,引導與控制是不同的。「引導」是永遠給對方更多的選擇,這麼做是相信他能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而控制,則是拿走對方的選擇,不相信對方有自己做決定能力

當孩子只能選擇父母所要求的那條路走,只能長成父母期待的樣貌時,父母無論付出了什麼,都是在控制,而不是引導。有許多家長請求老師協助把孩子導向「正途」,這也只是一種控制的手段。

誰受得了亂箭攻擊?

再來,即使你放寬了標準,給出了空間,讓孩子不用按照你原先設定的樣貌成長,如果你與孩子互動時的溝通方式仍然沒變,孩子仍然不甩你!

這樣的家長慣用的是指責性的溝通模式,開口閉口都是找缺點,數落孩子哪裡沒做好,對孩子射出一支又一支批判的冷箭,總令孩子感到自己一無是處、一文不值。對孩子而言,如果怎麼做都無法讓父母閉上他們數落的嘴,不如當作沒聽到,來個相應不理;接著我行我素,甚至做出那些與父母期待大相逕庭的事情,讓父母既跳腳、又灰心。

孩子終究會照著父母內心所相信的樣子活

父母永遠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人。儘管孩子盡一切可能想逃離父母預設的道路,不想活在父母的唯一期待下;然而,孩子終究是會照著父母內心的盼望而活的。這聽起來矛盾,卻是有道理的。

當孩子出現了偏差行為、惹禍上身時,就印證了父母當初認為「這孩子不能被信任」的信念。當孩子從小被父母看到的總是缺點,他也會在接下來的人生中,透過各種方式,持續地讓別人看到他的缺點,獲得他人的批評與貶抑。孩子無意識地複製與承接了在原生家庭中與父母互動的方式。正是如此,父母內心對孩子的預言,都一一實現了!

用支持與讚賞灌溉孩子的內心吧!

親愛的家長,為什麼你煞費苦心要讓孩子走在正軌上,孩子卻越走越偏?

因為你只為孩子留了一條路,拿走了他其他可能的選擇,而生命總會為自己找到出路。你總是帶著只能看到缺點的眼光在注視著孩子,用力找到孩子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找到一個就射出一支箭,有幾個人能受得了這樣的亂箭攻擊呢?

不想讓孩子走偏,不代表就得要求孩子完全照著父母的意思活。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有其會長成的樣貌,不是誰可以控制或左右的,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支持與肯定。在被父母用支持與讚賞做為養分灌溉下的孩子,內心世界自然是豐盛富足,也會充斥著愛與滿滿的信心,又怎麼會走偏呢?

(本文收錄於《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一書中)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