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26 帖子

-

2 意見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把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

當你分享你的信念或價值觀時,是否允許對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呢?就算接受,是否允許對方可以接受全部,也可以接受部分,或一點點就好?若你能帶著這樣的態度,你便不會把價值觀強壓在他人身上。

當孩子「退化」時,他不是不想長大,而是需要更多安全感

當孩子出現行為退化時,肯定是遇到了挑戰,內心感到恐懼與擔憂。那些擔憂在大人眼裡都是小事,但對幼童而言,卻如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請不要斥責或嘲諷孩子:「以前做得到,現在怎麼都不會了?」,而是允許孩子暫時可以退化;暫時做得不夠好,也沒有關係。

孩子會怎麼回應你,取決於你如何與他互動

不倒翁育兒法的核心精神,就是與孩子進行積極正向的對話,讓孩子感到被接納與被肯定;而非說些消極否定的話語,讓孩子感到無力挫敗甚至自我放棄。特別是,面對多愁善感或容易出現負面情緒的孩子,《媽媽的說話練習2》書中,依然有許多具體的回應例句,讓讀者好懂易上手。

唯有發自內心,才能深入人心

要講贏別人根本不用靠大聲,除了內心堅定外,更要有顆柔軟的心,願意去理解與靠近他人的內在。人際溝通的目的根本不在說服別人,更不是為了爭輸贏、論對錯。而是,雙方能在充分交流下,取得共識,而不會委屈彼此。

願意欣賞自己,就能自我接納

一個人要自我接納,先得能自我欣賞。特別是,那些時常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不如人的人。但要他們欣賞自己,談何容易?因為,他們眼中看出去的自己,就是不如人呀!而我做的,就是先把對話的焦點,放在這孩子想要受歡迎背後的正向意圖,也就是「希望變得更厲害」。接著,再好奇地問他:「努力做了些什麼,讓自己變強?」

說溫暖尊重的話語好難,所以需要不斷練習

學習任何親子溝通技巧,都不該是要控制孩子;而是讓孩子感到溫暖、安心、尊重與自信。在這樣的基礎下,孩子自然會成長蛻變,走在健康正向的路上。孩子那些大大小小磨人之處,都會過去的。你會發現,當孩子長大之後,能和你自在相處,每天能展露笑容,這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就。

當你不再提問時,人生將無聊透頂

曾幾何時,我們不再去問為什麼,我們不再對周感一切到好奇,同時,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無聊乏味。許多人類偉大的發明與創造,都始於有趣的提問。那麼,我們該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能讓我們的人生獲益呢?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詹姆斯‧萊恩(James E. Ryan)在《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一書中,提到五個重要的問題。他用幽默的筆觸與動人的故事,分別闡述這五問題如何運用,能幫助我們想得更清楚。

千萬別與心理學相見恨晚

許多接觸過心理學的人,都會大嘆相見恨晚。原來,生活中處處暗藏心理學,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可以解決人生大半困擾。可惜學校並沒有教這些,我希望孩子們可以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讓心理學成為人生路上良師益友。閱透過讀這套《學校沒教的心理課》,正是最佳途徑。

Recent posts

Google search engine

Popular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