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399 帖子

-

2 意見

「第一個人是誰生的呀?」當孩子展現無限好奇時

幼童大約從三歲開始,就會不斷問「為什麼」。問「為什麼」是正常的發展歷程,代表他們對世界運作產生好奇,同時,開始具備因果關係的概念。他們想知道,是什麼導致某一個現象發生;然而,他們腦袋裡相關知識還太少,難以問出具體的問題,所以直接拋出「為什麼」三個字。

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刻意折磨孩子

有時候,大人以為的磨練,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折磨。如果又缺乏適當的關心、支持或陪伴,孩子不僅沒有發展出該有的韌性,反而就此逃避退縮。大人看到孩子脆弱不振,又反過來給孩子更多的要求與壓力,讓孩子永遠處在毫無成就感可言的痛苦之中。

浮動的遊戲規則:學會如何贏,也能面對輸

孩子的遊戲,就是真實世界的縮影。我們需要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到成就感,同時也要教導孩子,爭取勝利的同時,也要欣然面對失敗。因為,真實的世界就是如此,有輸有贏。當孩子贏的時候,請恭喜孩子,肯定孩子的努力與用心。當孩子輸的時候,請安慰孩子,接住孩子的情緒,並肯定孩子願意接受挑戰;接著,再與孩子討論,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

孩子的「我的最愛排行榜」

明明,我對孩子的付出也不少,參與育兒絕不馬虎。甚至,孩子初生的頭三年,幾乎都是由我陪睡、哄睡,照理說,應該和我親暱得不得了。怎麼才一晃眼,孩子就把我當仇人?其實,幼兒大概在二至六歲時,常會「偏愛」雙親之一,特別是偏愛媽媽,這是相當正常的。

讓我們一起把作業完成吧!

老實說,幼兒園階段的學習內容都很簡單,就算是回家作業,也沒必要太認真看待。然而,我仍慎重以對,從小細心呵護孩子那份對學習的初始熱情。至少,讓她持續對回家作業或課業學習產生正向的情感連結,而非認為是份苦差事。

如果你成功時,你會看到一個什麼樣的自己?

高效能者之所以值得敬佩,不只是他們的天賦才華,還有他們每日習慣的堆疊,一步一腳印。這展現在心態(如何思考)、行為(如何行動)以及團隊(如何運用集體智慧)等層面。

用幽默戰勝全世界

青少年在讀了《我是比比比利》後,應該能在主角身上看見自己的處境。他們不一定為口吃或結巴所苦,但總有些困擾著自己的地方,或者,也曾遇到與主角類似的處境。然而,讀著書中主角帶著幽默與樂觀克服逆境,會讓人感到大為振奮;進一步去思考,自己身上那些缺陷或不如人之處,換個角度看,也許可能是優勢。

關於霸凌,我們理解得太少,誤解卻太多

我們卻忽略了霸凌現象的本質,其實是團體中瀰漫著一股恐懼的氛圍。因為,除了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霸凌情事要能形成並持續,還有一個要素,就是旁觀者的冷漠與袖手旁觀。

Recent posts

Google search engine

Popular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