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覺察

當計畫趕不上變化,與其怪罪,不如安頓內在

我們常以為,有了怪罪的對象,有人該為此事負責,問題就會解決了。問題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怪誰也沒有用;更何況,有時根本難以釐清責任歸屬,追根究底其實沒太大意義。

說教,點到為止就好

聽到別人對我們說教,而且同樣的內容重複講時,會讓我們感到自己很蠢,好像自己什麼都不懂,自我價值因而被貶低。

理解自己,是邁向獨立成熟者的必要條件

如果你是個家長,你當然要先改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但身為一個孩子,你也可以努力表達你的期待,但不要過度期望父母會因此而改變。長輩帶著這樣的人際互動模式在身上,已經多年,早已成了慣性,改變談何容易?何況,他們認為該先改變的是孩子。既然不能改變長輩,那麼就減少被影響的可能;而「經濟獨立」確實是最重要的關鍵。

生命裡的意外,也可以是寶藏

《山羊、老鷹,還有我的帕加尼》是一本讀來相當過癮的少年小說。談的是一個缺乏自信且不被看好的男孩,在國小畢業前發生的奇幻故事。

運用心理學,善待自己,活得更好

社會大眾對於心理領域的人,常有這樣的想像:「你是學心理的,一定很懂自己、很懂人性吧!」或者,有人會說:「真羨慕你,你與孩子或家人,一定相處得很好吧!」事實上並不然!

父母也得接受,有時候就是很難安慰得了孩子的心情

所謂接納孩子的內在,不只是貼近或觸碰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允許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步調,去消化與安頓自己的情緒。有時候,龐大且複雜的情緒,就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調適。這麼做,不只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傳達一份尊重與信任。

通往內在平靜、外在和諧的身心安頓途徑

或許,各心理治療領域的大師們,都試圖追求一種活在世上的理想面貌,足以帶承載著穩定、自在、豐盛、和諧、慈悲、連結等成分,足以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與挑戰。

有時候,勇氣用完了也沒關係

當失去勇氣時,不是忙著自責、懊惱,也不是想辦法再找到更多勇氣;而是,允許自己暫時沒有勇氣,去感受那份因失去勇氣而來的恐懼或擔心。當你越願意真誠地靠近那些不舒服的感受,你越能從那些無能為力中解脫。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