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照顧

允許自己由內而外、有意識地放鬆

我們需要有意識地覺察此刻自己的內在,也就是「刻意」;因為刻意,才有可能打破原有的慣性,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建立能自我安頓的新行為模式。展誥寫的《刻意放鬆》這本書,我相當期待。整本書就是要引領你進入內心平靜的境界,而做法就是帶著意識(也就是「刻意」)去觀察、照顧與安頓自己的身體、心理與生活。在每一個片刻,安住當下,那瞬間,你就能感受到平靜。

為生活找到主導權,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好

《給我一點耍廢的勇氣》這本書,在我看來,「耍廢」的用意,其實是有意識地為自己爭取一些生活上的主導權。當你感受到,自己其實有機會支配自己的生活時,哪怕只有一點點,都會比較有希望感。

無論對自己滿意或失望,都可以疼惜自己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是一本創傷療癒經典之作,書裡談到原諒這個議題時,提醒讀者,如果我們沒辦法好好地去經歷與感受那些憤怒與恨意,我們是不可能做到原諒的。充其量,都只是在壓抑罷了!

父母也得接受,有時候就是很難安慰得了孩子的心情

所謂接納孩子的內在,不只是貼近或觸碰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允許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步調,去消化與安頓自己的情緒。有時候,龐大且複雜的情緒,就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調適。這麼做,不只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傳達一份尊重與信任。

學習溝通,就像學一種新的語言

如果你認真閱讀忘形的《順勢溝通》,你會知道,你所想像的溝通,大部分都只是想說服對方,也就是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然後,「聽我的吧!」。問題是,對方憑什麼要聽你的呢?

就是那臨門一腳! 情緒暴走正在摧毀你苦心經營的家庭關係嗎?

當我們的身心狀態處於臨界失控的邊緣時,常會因為一點點微小的刺激,就使我們情緒大暴走。也就是,常常,我們的現狀與情緒失控之間,就只差臨門一腳的距離,但我們不一定能察覺得到。而那些微小的刺激,常常是來自我們最親近的人的某些行為、話語或態度,輕輕一戳,火山就噴發了。

別再叫我「照顧好自己」了!當照顧者沒心力善待自己時,該怎麼辦?

放過自己吧!雖然一直沒有好好照顧自己,你還不是這樣撐過來了。如果你豎起了一個要「照顧好自己」的標準,但又始終做不到,你只會感到更加心力交瘁,罪惡感又要跑出來敲你的心門了。

當孩子不被允許長大時……

父母沒有跟著孩子一起長大,或不願意看到孩子長大,或者打從心底不允許孩子長大,通常與父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關。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通常與來自家庭中的情感創傷有關)而在情感連結上有很大的恐懼與不安全感,到了成人後仍無法有效化解或處理時,便可能透過「不允許孩子長大」來照顧父母本身的心情,此刻的大人,是處在一種未充分成熟的心理狀態中。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