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年設定界線:在收與放之間,該如何拿捏?

-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3265473/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常感到不知所措,究竟是管多一點好,還是管少一點好?以及,什麼要管?什麼就別再管了?

麻煩的是,明明是出於保護,孩子卻說你不信任他;明明是好意提醒,孩子卻反應激烈,甚至翻臉不理人。

對青少年的父母而言,最大的教養挑戰之一,就是管教的寬鬆程度。因為,你總是會擔心:「放手太多會不會是縱容?」而「收得太緊是否影響親子關係?」

把握三層次規範原則

青春期是孩子逐漸長出獨立意識、自我判斷與價值觀的階段,即使如此,該有的界線與規範,依然不能少。然而,這時候的界線,不再只是父母單方面的規規定,而是一次又一次,親子之間「磨合」與「協商」的過程。

你不需要什麼都放,也不必什麼都管,但你可以把握以下三個層次的規範原則,明確區分:什麼該管?什麼可談?什麼要放?

我們把與青少年有關的規範,分成三個層次,包括:該管的「底線」、可談的「原則」,以及要放的「自由」。

第一層:該管的底線

這一層的規範關乎人身安全、法律與基本責任,是父母不可妥協的底線。父母有責任明確表態並堅守原則。常見的包括:

.晚上的門禁時間;

.出外需告知去處與同行者;

.禁止飲酒、吸菸、吸毒,或進入高風險場域;

.網路活動的安全守則;

.未經允許不可離家出走或夜不歸營;

.不得無故缺曠課或不寫作業;

這些規則是需要被孩子理解的「安全防線」,沒有討論的空間。你可以溫和地說明原因,堅定地表明你不會讓步,但不需要為底線感到抱歉。

第二層:可談的原則

這些範疇具有彈性,會因孩子的年齡、自我管理能力,與家庭情境,而有所不同。建議以「引導討論」代替「單向命令」,很多時候是需要互相協商後,再來共同遵守,也可能不斷滾動修正。常見的包括:

‧ 數位工具(手機/平板)的使用時機、時間與地點;

‧ 讀書時間與學習進度的安排規劃;

‧ 是否參加補習、課後社團或營隊活動;

‧ 家務分工的項目與頻率;

‧ 零用錢的使用規則與用途;

‧ 平日或週末的作息時間。

青少年總是想爭取最大的自由空間,因此,討論與協商的過程難免有些火藥味。父母記得要安定自己的情緒,方能充分聆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的感受,也誠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終,在雙方的期待間取得共識。

第三層:要放的自由

青少年正是探索與豎立個人價值觀、行事風格與個人喜好的時期,大人應留給他們足夠自我探索的空間。

有時候,孩子的選擇可能會讓你皺眉與不解,甚至看不下去;如果不牽涉安全或法律,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父母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常見的包括:

‧ 髮型與穿著穿搭風格

‧ 喜歡的音樂或追隨的偶像

‧ 興趣選擇

‧ 對時事、信仰、性別議題的觀點

‧ 對未來方向的選擇

你不必認同他喜歡的東西,但你可以選擇不干涉。

規範的分類並非絕對,應彈性調整

以上三層分類,並非絕對。每個家庭的界線會因為孩子的能力、父母的價值觀與整體文化而有所不同。

有的家庭願意讓孩子在深夜創作,因為信任他自律;有的家庭嚴格限制手機用途,因為發現孩子一滑就失控。

就算是對同一生活議題,其中涉及的規範,也可能分布在不同層次上。舉例而言,對於孩子的課業學習:

一、該管的底線:每天去上學,不可無故缺課,回家作業必須完成。

二、可談的原則:研讀時段的安排,補習與否的決定。

三、要放的自由:選擇何種讀書方法,讀書計畫的擬定。

重要的是,既然是底線,就不可以輕易妥協,但要說清楚「為什麼」;原則的部分,要用對話取代命令,學會與孩子來回協商;在自由的層次,父母必須學會放手,哪怕你實在不喜歡。

拿捏規範鬆緊的三個原則

一、規範是為了引導孩子學會自律

你可以這樣說:「我不是要控制你,而是希望你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這是未來你自由的基礎。」以及「在你無法完全自律之前,我必須設定這些來保護你與幫助你,希望你能遵守。」

試著讓孩子知道,設定界線的目的是「教他長出能力」,不是要剝奪自由。

二、透過對話找到共識,而非直接命令

對青少年直接下命令要求,肯定會獲得極大反彈。也許,你可以在某些規範項目上,問問青少年的想法:

「你自己覺得幾點回家是安全的?」

「你怎麼看自己最近使用手機的狀況?」

「我擔心你太晚睡,會影響健康,你有什麼想法?」

這些問題,比起直接說「手機收起來」、「早點回家」或「不可以熬夜」,更能開啟溝通,也幫助孩子練習思辨與自我覺察。

三、放手,不代表放任

有些事,你不干涉,不代表不關心。你可以說:「這件事我決定尊重你的選擇,不過我還是會觀察,若有需要,我會再介入。」或是「你現在嘗試做自己的主人,我很欣賞;但如果你發現卡住了,記得隨時找我討論。」

讓孩子感受到,你不是緊抓著他不放,而是,讓他自己走,但也願意在身旁陪行。

請記得,放手,不代表放生;設界線,不代表不信任。

青少年需要空間,也需要方向;需要自由,也需要提醒。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