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常感到不知所措,究竟是管多一點好,還是管少一點好?以及,什麼要管?什麼就別再管了?
麻煩的是,明明是出於保護,孩子卻說你不信任他;明明是好意提醒,孩子卻反應激烈,甚至翻臉不理人。
對青少年的父母而言,最大的教養挑戰之一,就是管教的寬鬆程度。因為,你總是會擔心:「放手太多會不會是縱容?」而「收得太緊是否影響親子關係?」
—
把握三層次規範原則
青春期是孩子逐漸長出獨立意識、自我判斷與價值觀的階段,即使如此,該有的界線與規範,依然不能少。然而,這時候的界線,不再只是父母單方面的規規定,而是一次又一次,親子之間「磨合」與「協商」的過程。
你不需要什麼都放,也不必什麼都管,但你可以把握以下三個層次的規範原則,明確區分:什麼該管?什麼可談?什麼要放?
我們把與青少年有關的規範,分成三個層次,包括:該管的「底線」、可談的「原則」,以及要放的「自由」。
第一層:該管的底線
這一層的規範關乎人身安全、法律與基本責任,是父母不可妥協的底線。父母有責任明確表態並堅守原則。常見的包括:
.晚上的門禁時間;
.出外需告知去處與同行者;
.禁止飲酒、吸菸、吸毒,或進入高風險場域;
.網路活動的安全守則;
.未經允許不可離家出走或夜不歸營;
.不得無故缺曠課或不寫作業;
這些規則是需要被孩子理解的「安全防線」,沒有討論的空間。你可以溫和地說明原因,堅定地表明你不會讓步,但不需要為底線感到抱歉。
第二層:可談的原則
這些範疇具有彈性,會因孩子的年齡、自我管理能力,與家庭情境,而有所不同。建議以「引導討論」代替「單向命令」,很多時候是需要互相協商後,再來共同遵守,也可能不斷滾動修正。常見的包括:
‧ 數位工具(手機/平板)的使用時機、時間與地點;
‧ 讀書時間與學習進度的安排規劃;
‧ 是否參加補習、課後社團或營隊活動;
‧ 家務分工的項目與頻率;
‧ 零用錢的使用規則與用途;
‧ 平日或週末的作息時間。
青少年總是想爭取最大的自由空間,因此,討論與協商的過程難免有些火藥味。父母記得要安定自己的情緒,方能充分聆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的感受,也誠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終,在雙方的期待間取得共識。
第三層:要放的自由
青少年正是探索與豎立個人價值觀、行事風格與個人喜好的時期,大人應留給他們足夠自我探索的空間。
有時候,孩子的選擇可能會讓你皺眉與不解,甚至看不下去;如果不牽涉安全或法律,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父母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常見的包括:
‧ 髮型與穿著穿搭風格
‧ 喜歡的音樂或追隨的偶像
‧ 興趣選擇
‧ 對時事、信仰、性別議題的觀點
‧ 對未來方向的選擇
你不必認同他喜歡的東西,但你可以選擇不干涉。
規範的分類並非絕對,應彈性調整
以上三層分類,並非絕對。每個家庭的界線會因為孩子的能力、父母的價值觀與整體文化而有所不同。
有的家庭願意讓孩子在深夜創作,因為信任他自律;有的家庭嚴格限制手機用途,因為發現孩子一滑就失控。
就算是對同一生活議題,其中涉及的規範,也可能分布在不同層次上。舉例而言,對於孩子的課業學習:
一、該管的底線:每天去上學,不可無故缺課,回家作業必須完成。
二、可談的原則:研讀時段的安排,補習與否的決定。
三、要放的自由:選擇何種讀書方法,讀書計畫的擬定。
重要的是,既然是底線,就不可以輕易妥協,但要說清楚「為什麼」;原則的部分,要用對話取代命令,學會與孩子來回協商;在自由的層次,父母必須學會放手,哪怕你實在不喜歡。
拿捏規範鬆緊的三個原則
一、規範是為了引導孩子學會自律
你可以這樣說:「我不是要控制你,而是希望你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這是未來你自由的基礎。」以及「在你無法完全自律之前,我必須設定這些來保護你與幫助你,希望你能遵守。」
試著讓孩子知道,設定界線的目的是「教他長出能力」,不是要剝奪自由。
二、透過對話找到共識,而非直接命令
對青少年直接下命令要求,肯定會獲得極大反彈。也許,你可以在某些規範項目上,問問青少年的想法:
「你自己覺得幾點回家是安全的?」
「你怎麼看自己最近使用手機的狀況?」
「我擔心你太晚睡,會影響健康,你有什麼想法?」
這些問題,比起直接說「手機收起來」、「早點回家」或「不可以熬夜」,更能開啟溝通,也幫助孩子練習思辨與自我覺察。
三、放手,不代表放任
有些事,你不干涉,不代表不關心。你可以說:「這件事我決定尊重你的選擇,不過我還是會觀察,若有需要,我會再介入。」或是「你現在嘗試做自己的主人,我很欣賞;但如果你發現卡住了,記得隨時找我討論。」
讓孩子感受到,你不是緊抓著他不放,而是,讓他自己走,但也願意在身旁陪行。
請記得,放手,不代表放生;設界線,不代表不信任。
青少年需要空間,也需要方向;需要自由,也需要提醒。